•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论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5 14:11:09
  • 核心提示: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治未病”和对生命的敬重等医学理念等独特的养生、保健方式,无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治未病”和对生命的敬重等医学理念等独特的养生、保健方式,无不凝聚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的辛劳和智慧。中医药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和窗口。研究和探讨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对于提升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学习中医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跨文化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及组织、国家等社会群体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涉及不同民族、国家和不同文化背景之间人们发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跨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交织在一起。正是经由跨文化传播,促进了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没有跨文化传播,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更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人类社会走到今天,正是跨文化传播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籍的人群“连结”在一起,构建了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秩序。
        中医药作为医学,有着科学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系统的医学典籍,理所当然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它是无数先辈前贤在长期实践中探索的治病救人和医疗保健的诊疗技术和方药体系,是几千年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和结晶。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其间战胜了无数的瘟疫和疾病,中医药是战胜疾病的有力武器。但中医药又不是单纯的医学,不是纯粹的ABC。中医药在长期的形成、发展、繁荣过程中,其理论体系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其医疗技术又融入了人体整体阴阳调节、动态平衡、  “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它又和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故同时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特点。所以我们说中医药还是一种文化,是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统一。因此,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二、中医药跨文化传播面临的问题
        1.中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所带来的西方对中医药认识的偏见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的结晶,文化的特质是带有鲜明的社会和历史的印记。文明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反映,包括经济、教育、科技等等。文明展现的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水平。文化和文明的核心是哲学,作为带有文化和科学特质的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必定要深深地打上哲学的烙印。面对人的生老病死,两种哲学思想有着各自不同的时空观,形成了两大医学体系不同的健康理念。中医药是把人作为一个有感情的整体、一个生命的系统,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所关注的不是人的某一器官的实体,而是整体的人,强调的是对疾病治疗的辨证论治,这正是中医药的精华之处。而西方医学作为应用科学注重的是人体的器官和化学构成,它是直接针对病痛本身,通过视触叩听,及“声、光、电、磁”等一系列理化手段去诊断,医生关注的是疾病诊断的客观性以及对病因的科学解释,解除病痛本身是医生的最大责任。这种差别本是中西医在治病理念、方法上的不同,而不是科学与否的差异。正像国际知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1984年在世界第17届内科学术讨论会上指出的那样:  “中医和西医在技术上结合比较容易,但要使两种医学哲学取得统一,恐怕是极为困难的。”中西医之间本是理念不同,并无优劣之分,但国外一些人仅因为对传统中医的诊断方式方法和中草药的成分持有异议就断然认为中医药不科学,把中医药当成相对于西医的“另类”科学、甚至是“伪科学”,这显然是偏见在作怪。实际上,中医和西医两大医学体系之间的差异不是谁先进谁落后之争,而是哲学思想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求同存异、并行发展、相互借鉴的关系。
        2.中西方语言的不同和古医文同现代汉语的差异成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借助于语言的传播而获得积淀。语言中蕴含着文化,文化的丰富发展也得益于语言,任何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语言,这就是语言和文化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独特关系。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沟通时,需要借助语言将一种文化背景转换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中,这时语言所包含的意义是否准确地反映原来的文化背景非常关键,否则将会词不达意,甚至南辕北辙。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需要跨越两种语言障碍,首先是要把古医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始于炎黄,形于秦汉,兴于宋元,成于明清。它的理论、著述都是架构在古代语言基础上的,中医药典籍都是古代汉语,而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法、修辞不仅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就是不同时期的古汉语也有差别。当今中国人自身学习古汉语比起学习外语容易不了多少,在大学里,中文系的学生是把古汉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来学习的。几年下来,尚且需要借助词典才能粗懂古文,何况是古医文,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其次,把已经翻译成现代汉语的中医药文字再翻译成外语。经过两次翻译,原有语言自身所要表达的意义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在目标语言中,不仅受到翻译水平的限制,而且还会遇到文化背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因此,要想精准地翻译中医药著述,翻译者不仅要精通古汉语、现代汉语和目标语,还要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以及目标语文化的功底,这样才能在翻译中找到符合表达意义的语言。中医药翻译工作是一项极其浩大和繁杂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3.中医药的国际地位和法律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认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医学科学体系,理应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可以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的防治做出更大的贡献。但目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在2003年《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有75个国家组建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有关传统医药的管理机构,50多个国家制定了发展传统医药的政策,54个国家制定了传统医药医师的注册法规。但中医药仍在许多国家还没有应有的法律地位,属于替代医学范畴,没有被纳人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受到各国法律的限制,很难进人主流社会。目前,国外中医药立法工作做得比较好的是泰国、新加坡。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医药,他们请我国专家协助制定政策,或组织考试等,自己发放执照。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联邦政府立法比较规范,该州上院下院经过一年多的辩论再投票立法。中医药在该州取得合法地位后,要求我国帮助培训、考试、注册,以加强管理。另外,中医药在俄罗斯、日本、韩国及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南非已经取得合法的地位。中医药教育在欧洲也有快速的发展。英国1993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办了伦敦中医学院,1996年英国Middlesex大学与中国合作开办了五年制中医学历教育,并获得英国教育部门正式批准,由政府下拨经费。伦敦大学也附设了中医学院。但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医药还都处于灰色地带,各国政府没有明确承认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在英国约有3000家草药和针灸按摩连锁店,但是中药只能当作食品或以健康补品剂的形式出。中医药没有合法地位,就缺少了法律的保护,随之带来的是假医假药和庸医劣药。外国人本来对中医药就有偏见,再加上出现制假贩假现象,对中医药的声誉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国际形象。中医药要在国际上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取得合法地位,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三、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思考和对策
       
        1.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选准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和途径
        中医药是一门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医学体系,中医药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医药,接受中医药,必须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路子,绝不能就医论医、就药论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就是要挖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展示中医药文化内在的魅力,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吸引力。跨文化传播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冰山效应”,认为人们在传播中往往重视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例如行为等外在的表现,而“冰山”被掩盖在海平面以下的部分往往被人们忽视,比如价值观等。展示中医药内在的美,就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工具,还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要消除西方人眼中把中医药和科学对立起来的现象,要宣传中医药是一种中国人独创的科学,而且是一种和文化相融合的科学,让外国人不仅认识到冰山上面的部分,更要充分认识到冰山下面的部分。要组织专业人员对中医药文化中“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观点理念的阐释和解读。收集、整理与此有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形成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喜闻乐见、符合外国人阅读和欣赏习惯的中医药文化故事、传记、专题片、连续剧。这样不仅能够做到入眼、入耳,而且能够入脑、入心。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还要像肯德基打人中国市场那样,选准目标和切人点,采用文化和医药并用的战术逐步渗透扩大阵地。现在谁能说肯德基只是食品不是文化,肯德基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国千家万户之中,成为中国大众口中快餐食品的代名词。尽管不少人说它是垃圾食品,笔者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在外就餐时,人们往往还是选肯德基,不需作任何说明大家都知道选择的是讲卫生和标准化,这就是肯德基文化的作用。所以,要充分利用中医药有别于西医药单纯的冷冰冰科学术语特点,充分运用中医药通俗化、民谣化易于传播的特点,由小到大、由点及面建立起中医药在国际上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
        2.提高留学生培养质量,推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
        当今,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力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这是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绝佳机会和便捷途径。无论是从事专业教学还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都要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精心设计课堂笔记,高质量高水平地做好教学工作。专业教师不是单纯地仅仅传授“望闻问切”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而是要把讲授专业知识和讲历史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留学生了解中医药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教授语言的教师更要充分利用讲授汉语的便利条件,使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增长他们的见识,增强认同感。汉语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几乎都可以引申出历史和典故来,要做到让留学生学一个字就能够学到一点中国文化知识,读一个词就能够了解一段中医药文化历史,让他们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折服,成为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论语•阳货》指出:“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克服留学生刚到中国时的文化休克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复合型人才,切实做好中医药典籍翻译工作
        中医药典籍的翻译是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基础性工作,翻译工作面广量大、默默无名、非常辛苦,却是功德无量、造福后代、名垂青史的工作,需要有人做出奉献。国家有关部门要重视中医药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专项基金,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在中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拔有一定外语、古汉语和中医药专业知识基础的青年教师、研究生包括外国留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其成为精通外语、汉语、中医药专业和中西方文化的复合型的人才,建设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翻译队伍,承担起中医药典籍的翻译工作。要加大对中医药翻译工作的投入,像收集和整理中国古代典籍那样重视古医文的翻译工作,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中医药的翻译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要尽陕建立和推行中医药翻译统一标准,规范中医药翻译行为,真正让中医药在国际上的传播有规范的名称和统一的标准,用一个声音说话。虽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年12月颁布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该标准制定了中药、方剂、针灸穴名多类别翻译标准,并在世界上首次将针灸、中药和方剂的1500多个汉语拼音译名定为第一翻译标准。但对于中医药浩如烟海的典籍和艰涩难懂古医文来讲,仅有名词术语显然是不够的。要改变现有的中医药翻译不规范的现象,建立和推行中医药翻译统一标准,是当务之急。
        4.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水平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应抢抓机遇,有效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来加强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如建立专门针对国外不同受众的网站、网页、终端等,结合中医药宣传中国文化,做到和风细雨,潜移默化,逐渐扩大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和孔子学院,适当增加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扩大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这里切忌商业化的做法。目前,国内许多网站,包括一些省一级的电视媒体开办了不少养生和保健栏目,有不少名医和大师开办讲座和坐堂行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相当一部分节目和推销自己药品结合起来,这就大大降低了节目的品味和档次。观众看了一次以后就不愿意再看第二次,外国人就更不愿意看了,起不到的应有效果和作用,反而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