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中医科普教育中的术与道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杨悦娅 时间:2013-11-18 10:13:00
  • 核心提示: 道是事理,是法则,是规律,术是方法,技艺,是能力。道是术的基础,术是道的表现。有术无道只能是知其然,有道无术枉知所以然,有道有术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且能成就更高的术。真道为本,真术为用。
    中医药科普宣传近年
        道是事理,是法则,是规律,术是方法,技艺,是能力。道是术的基础,术是道的表现。有术无道只能是知其然,有道无术枉知所以然,有道有术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且能成就更高的术。真道为本,真术为用。
        中医药科普宣传近年来取得明显效果,为中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7年联合16个部门和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以来,集中展示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科学的理论、独特的方法、良好的疗效,使社会能了解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了解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中医药、感受中医药、维护中医药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有所增强,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医科普日受百姓欢迎的同时,百姓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中医保健、识病不只是停留在技巧、技术的掌握,更渴求获得理论上的为什么,这就对中医科普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授术布道提升中医科普内涵
        中医药是一部底蕴深厚,内容丰富,治理天地人的大道。以医载道,折射出许多深刻的文化理念。如今中医药常识的宣传普及,使百姓能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掌握、运用中医药知识和自我保健技术,但是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推广乃至深入人心,使其发挥健康国民体质、提升人性素质、道德理念、人生价值,打造一个更高境界、更广外延的大中华健康民族,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教几个健身招数、讲几个固定用药的套路,人们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如我们可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教给人们太极拳,但却无法在这几个小时里,让练习者感受到太极拳中蕴涵的轻灵圆活、刚柔相济的哲学内涵,中正舒缓、高雅美奂的意境和自然流畅的诗乐韵律,也无法仅仅靠太极拳的招式将这种“柔弱胜刚强”“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延用到生活之中。这些招数以外的感悟,需要在中医药文化背景下才能理解和运用。再如,现在的人们对补。肾都耳熟能详,尤其热衷补肾阳、壮肾阳。不但自己搞药补肾,到医院对着医生也要引导医生来为之补肾壮阳,只知道补肾重要却不知道“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的道理,以至补出许多偏差来。有道无术不成事,有术无道成错事。
        由此可见,中医药的科普宣传的初期阶段是常识和自我保健技术方法的传播,但要真正掌握和正确运用这些知识技能,还需要对中医药文化思想的了解和感知。因此,在中医药的科普宣传中需要将中医药的文化内涵理念,也就是中医药的“道”,点点滴滴地向民众渗透、影响,让人们从根本上懂得中医是根据什么来诊病疗疾,其养生保健的理念是什么?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是什么?采用的各种方法防病治病的依据是什么?要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形象比喻,直观表达。比如说如何让中医学中的天人相应、整体协调、中庸平衡、辨证分析等理论能为百姓人家所理解、接受、应用,对人们生活起居、养生保健、人际相处等起指导作用。要把中医理论普及到百姓人家,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中,融人在日常生活中,此时中医药的科普宣传教会人们的就不仅仅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保健养生之术,而是广涵的传统文化思想、中医、中药理论,是医道、人道、天道。人们就会举一反三地正确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提高对健康的认识,维护身体健康生态内环境,也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这个天体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这种精神内涵的修炼,也就能提高对事物的识别能力,走出盲信盲从的泥潭。即便人们不是医生,也不会是医盲。人们也就会增强了对张悟本之流伪中医的鉴别。中医药的科普教育要布道于术之中,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方法的传授和中医理念普及的同时,带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唯此方能达到中医药科普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即为构建健康、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二、科学养生与术道结合
        中医养生只有术道结合才会科学有益。“术”是简便易学的适宜技术、手法,“道”是中医观察、认识、诊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术”易得,“道”难求。求道需要进修中医的文化、思想,学习中医看问题的方式,有一个思维方法的修炼过程。
        如中医知道人体外在许多表象可以反映内在生理、病理情况,细微的病情可以预知病情可能发展的趋势。对寒热、阴阳、虚实的辨别,望闻问切的应用,常用药物性味功效的把握等等,都源于中医的“道”。在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可以多形式、多渠道来获得中医养生保健的某种技术、方法,甚至某些神秘、玄奥的传说,但如何甄别这些信息,如何把握这些技能,如何准确运用这些方法却是要通过对中医之道的真正理解才会有正确的选择,才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应用,得到切实的疗效。
        又如中医认为温热性食物适合寒性体质之人,寒性食物适合热性体质之人。这其中反映的是中医治病原则,以热温寒,以寒制热,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平衡状态,也蕴含的是儒家“中、和”思想——《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深刻内涵。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和对人体健康生态的维系,无不反应“致中和”的思想。所以人们应该在知晓“温热性食物适合寒性体质之人,寒性食物适合热性体质之人”这个常识的同时,还要问个为什么?当你真正理解了中医讲究的是“阴平阳秘”,了解了“平衡”的综合内涵,掌握了这个法则,就会推而广之,为人体内环境的平衡、饮食五味的平衡、心理情绪的平衡,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平衡等去积极地努力,自觉地调适,追求恰到好处,以平为期。这样使人们能为珍惜生命而自觉防范来自内外的致病因素,自觉开展养生保健的活动,自觉探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讲,养生求“道”比仅求于一招一式站在了更高一个层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