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日本江户时期医家珍稀抄本三种概述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张雪丹 张如青 时间:2013-06-06 15:10:00
  • 核心提示: 日本江户时期,中国医学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日本医家在吸收了中国医学后,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汉医”,发展出“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ldqu
       日本江户时期,中国医学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日本医家在吸收了中国医学后,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汉医”,发展出“后世派”“古方派”“折衷派”“考证派”等医学流派,并有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现介绍日本江户时期医家伊泽兰轩、丹波元胤、锦霞卜元学的三部医学抄本,希望可以使读者管中窥豹,见日本医籍之一斑。
        《兰轩外台方标记》
        《兰轩外台方标记》,全书一册,不分卷,足本。现藏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是书是日本医家伊泽兰轩所作的《 外台秘要方》校勘记。是书形制:钞本纸印板框界行,单鱼尾,白口,乌丝栏,每半页十行,上有眉批,正文有朱字批注。扉页记有“富士川游寄赠本、伊泽兰轩手稿本”字样。伊泽兰轩(1777—1829),为日本江户时期医家,先后随目黑道琢、武田叔安习医学,随太田澄元、赤茯由仪学本草,随狩谷椰斋治考据之学,又旁通儒学,为福山侯侍医。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江户医学馆执教,疏于著述,故著作较少。目前所知其著作仅《 兰轩遗稿》 《兰轩医谈》《兰轩外台方标记》三种。伊泽兰轩弟子众多,其中涩江全善(抽斋)、森立之、冈西玄亭、清川玄道、山田广业等为佼佼者,被誉为‘兰门五哲’。
      《兰轩外台方标记》以宋本《外台秘要方》为底本,以《 素问》《灵枢》《伤寒论》《千金方》《肘后方》(《巢氏诸病源候论》《证类本草》等十余种古籍为参校本,采用本校、对校、他校、理校方法,对宋本《外台方》作了详尽地校勘考证。书中载校勘记百余则,内容涉及字、词、本草、方剂、针灸、腧穴、剂量、服药方法、卷次等各个方面。体例以《 外台方》篇次为纲,篇内校勘条文为目,先列某篇某条或某方之内容,再援诸书同条文或相似条文,终以“恬案”引出校文。
        如《外台秘要方》“伤寒篇”中“麦奴丸”条文载“若日移五丈不汗”,通过与《肘后方》 《 千金方》相同条文校勘,伊泽兰轩认为此条文中“五丈”应作“五尺”,并谓“此宋臣误认作丈”。又考“小建中汤”主药“桂心”实为肉桂而非桂枝;“霍乱篇”条文“常以荣卫俱行于阳”中的“卫”系衍文,当删;方名“皮瘴散”当作“度瘴散”,“皮”为“度”之形讹,等等。书中校正宋本 《外台方》多例讹误,伊泽兰轩常谓“宋臣校正不精”。除对 《外台秘要方》条文讹误之处作校勘外,亦有对条文作阐释之例,如“伤寒篇”载“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又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条文及《唐书•许胤宗传》所载“太后病风”案,用蒸法治伤寒发汗汗不出者,从医理和医案两方面对此条文作了进一步补充说明。伊泽兰轩考证医籍条文,旁征博引,所引古籍不限医书。对有疑义的条文,存疑待考,不妄下断语,治学态度谨慎。
        伊泽兰轩为日本医家,故书中汉字常有变体,行文语法亦多有不同。书中还有朱笔增删、校改之痕迹。由于伊泽兰轩的遗著较少,故此抄本可谓珍贵。
        《药雅》
        《药雅》,一册,不分卷,成书年代不详。日本医家丹波(多纪)元胤著,元胤(1789—1827),字奕禧,绍翁,号柳;片,日本东都人,丹波(多纪)元简长子,江户时代后期汉方医学家。元胤幼承庭训,二十三岁列家督联合医师之席,后继父职任医学馆监事,僧位法眼(日本僧侣最高级位日法印,次日法眼)。主要著作有《医籍考》《体雅》《疾雅》《药雅》《难经疏证》等。此书未刊,以抄本流传,现藏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日本有《松元丛刊》影录明治元年抄本。
        是书为药物专书,以《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三十六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药物为主线,对这些药物及含有这些药物的药对、方剂作医理、药理的详细阐述。如“茯苓”,除阐释其性味功效外,还将茯苓与同有祛湿功效的半夏、白术、泽泻作比较,半夏、白术无利小便之功,泽泻无和胃之效,而“(茯苓)性无所偏,(融)各药所长,配之众品而无所畏恶”。并通过“炊米水胜饭不亟成”“薪湿不干不能焚”之喻,强调了茯苓在茯苓四逆汤、理中丸中燥湿和胃的功效。同时否定了“古人谓茯苓补心气”的说法,认为茯苓可治疗心下悸、心烦不得眠,因其证“非心气受伤之故,乃由水湿(凌心)所致”。又如“牡丹皮”一味,((神农本草经))载其具有“除癥坚瘀血”之功,元胤认为其力较桃仁、虻、蛭诸药缓,唯行血通经,难以溃坚破瘀。配伍桃仁、大黄可增除癥化瘀之功,合当归、地黄、阿胶可滋液和血。
        是书采用分析药理、引经据典、比对它药、联系病证等方式阐释本草功效,将病证、药物知识融于一体,详实生动,触类旁通。亦不拘泥墨守,直述不同见解,言之有物。但此抄本字体潦草,难以辨识;布局较乱,无篇章句读;书中还有多处删改增补。虽然是书品相较次,但世鲜见传本,内容颇具参考价值,仍值得重视。
        《医方漫录》
        《 医方漫录》,上下二册,为日本锦霞卜元学辑,成书于日本仁孝天皇弘化乙已年(1845年),现藏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锦霞卜元学,日本势阳人,生平不详。
        本书采撷《 伤寒》《金匮》至清代之名医方剂,不拘古今,不分和汉,兼收并蓄,故以“漫录”为名。方下标注出处,并详述其主治及方剂治法,方便实用。本书按病证分类,计伤寒、中风、症毒、淋病、心痛、眼耳口舌、牙齿、妇科、儿科等二十六门。辑录医书七十余种,其中日本医书二十余种,如《丛桂家方口解》《顿医抄》《本朝经验))《 养寿院》等,均为日本著名古医籍。
      所辑方剂以汉方为主,《伤寒》《 金匮》方列于首位,亦援引了《伤寒六书》《景岳全书》《世医得效方》 《证治准绳》等医籍中的有名方剂。和方以私家医方为主,如“片仓氏新定十七方”(片仓鹤陵)、“香川方”(香川修庵)、“福井氏方”(福井枫亭)、“栎窟自制(方)”(丹波元简)、“吉益氏方”(吉益东洞)等。如芎黄散,出“吉益氏方”,可“疗上部毒或治湿病”,由川芎、大黄两味组成。卜元学按:“此方民间多用,或加乔麦,俗呼头下。治头痛数日不可胜也。”部分和方的用药也很有特色。如“疗转胞病方”,出“京师朝上右京方”,药物组成有枇杷实、于久利可武记利(日语药名音译,未知何药)、巴豆、田螺四味,在汉方中少见。又如“香川方”中载有治疗淋病的食疗法:“鸡肉为最,鼠肉、鳖肉次之。温泉。”其中温泉治疗具日本特色。
        部分和方乃化裁汉方而来。如握奇煎,“治阴血不足而感外邪者”,出“片仓氏新定十七方”,药物组成有桂枝、芍药、人参、干姜、甘草、当归、地黄、生姜、大枣。此方即由孙思邈 《千金方》中当归芍药汤加干姜而来。又如铁砂汤,“理虚悸,短气,眩晕虚烦,并黄胖方”,出《丛桂家方口解》。此方是在苓桂术甘汤基础上加铁砂、人参、牡蛎而来,以铁砂为主药,卜元学认为此方“妙在镇坠”。
        本书所引录的是较为珍贵的医学资料,最大的特点是将经验得效的和汉医方融于一书,对了解古代和汉医学的交流传播很有帮助。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