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中医文化 > 正文
  • 中国医学中心的转移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谢传林 时间:2012-02-15 14:08:00
  • 核心提示: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经历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适合农耕生活,中华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使之成为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展稍晚。大约自东汉末年至

      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经历了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转移的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适合农耕生活,中华民族在此繁衍生息,使之成为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展稍晚。大约自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经济稳步发展。如广州出土的晋墓砖文有“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景况。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已开始逐渐赶上北方。隋代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北运,还开挖了大运河。“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促进了南北往来,使南方的经济有力地支援了北方的政治中心。

      到了南宋,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基本完成,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元明清时经济中心以南方为主的局面进一步强化。元代南方的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得税粮超过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仅江浙省岁入又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明清两代江南经济除农业占优势外,工商业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中国医学的发展,也同样出现了一个中心南移的趋势,恰恰与经济中心的迁移方向一致。中医最早的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都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产物。例如《黄帝内经》深受齐鲁稷下学宫黄老学说的影响,《伤寒杂病论》作者张仲景是河南人等。此后各代的主要医家以北方人居多,直到金代出现著名的易水学派、河间学派。

      与经济中心转移一样,宋帝南渡成为医学中心南移的转折点。宋室南迁使江南医学日益发达。到元代,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派在浙江崛起,影响力逐渐超越北方诸学派。此后明清两代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更是异军突起,成为医学发展的新高峰。地方医学流派中,安徽的新安学派、江浙的吴门医派和孟河医家等也无不属于南方。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南方,名医辈出,医著不穷,几乎垄断了当时各个有影晌的医学流派。

      有学者曾对古代医家的地理分布进行过统计研究,从分布图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医学中心转移的轨迹。

      这种医学中心的转移与变化,与自然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供养息息相关。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繁荣扩大了对医学的需求,而富足的经济环境以及相应的优良的人文环境,又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