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追忆大师 > 正文
  • 斯人已逝成追忆—缅怀张镜人先生

  • 来源: 作者:楼绍来 时间:2015-08-14 07:51:27
  • 核心提示:“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忽,博以广知。”这是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为人、行事、行医的行为准则。张镜人,名存鉴,字恂簃、景纯,上海市人。为著名中医理论

    “勤以补拙,谦以代骄,慎以戒忽,博以广知。”这是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为人、行事、行医的行为准则。

    张镜人,名存鉴,字恂簃、景纯,上海市人。为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1995年被评为首届上海市名中医,2009年5月荣获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国医大师”称号。历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暨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顾问等职。2009年6月14日,张镜人教授逝世于上海华东医院,享年86岁。本文撷取张镜人先生生活与工作的几个片断,藉以了解和认识他成才的经过和心路历程。


    一、幼承家学露头角

    张镜人为张氏世医第11代传人张益君之子。张益君把承传张氏医学世涵一脉的厚望寄托于张镜人身上。最早的启蒙教师是黄先生,继之是陈琴溪,后又延请了清代贡生出身的徐慕郭和中医家沈墨仙,在念完《诗经》《易经》《古文观止》后,还选学了唐宋八大家文集及诗词歌赋,中医经典书籍以及《东垣十书》《丹溪心法》《景岳全书》《温热经纬》等,“文为基础医是楼”,这为深造中医专业打下扎实根基。

    张益君让张镜人跟随自己到门诊抄方,采取边临床边读书的方法。有时父亲急诊外出,就由他单独应诊。每逢这时他格外尽心。渐渐地小张医生的名声在沪地传开,不足二十岁的张镜人成了沪上中医界声名鹊起的后起之秀。1946年,正值张镜人倾心行医,国民党当局发出一纸命令:凡是从师学习的中医师,在汪伪时期领取的行医执照一律无效作废。若想领取行医执照,须得先通过国民党考试院举行的国家考试。这对没有正规学历的张镜人不啻是一大难题。他自幼师承家学,从未进过中医学堂一天;而家学中的授课侧重及教学方法均与学校系统不同。然而,喜欢挑战自己的张镜人还是毅然决定去报名应考,于1947年底发榜,张镜人赫然榜上有名。

    二、沪上中医第一人

    1950年上海嵩山区成立医务工作者协会时,张镜人当选为主任,同年又被提名为区人民代表。不久,他接受一项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预防天花接种牛痘的任务,不仅圆满完成,而且在全市各区名列前茅,受到嘉奖。

    1954年7月27日,是令张镜人难以忘怀的日子。他接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陈毅署名的委任状,奉命担任市卫生局医疗预防处中医科副科长。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他脱去长衫,卖掉了奥斯汀私家轿车;买了一双套鞋、一把雨伞、两套布衣,每天挤公共汽车上班。虽然领取的工资无法与自己行医时的收入相比,但他甘愿放弃自己的家业参加政府工作。日后更成为上海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带头人。

    作为一位卫生局主管中医工作的领导,他终日奔忙于各大医院之间,为各医院设置中医业务而操劳。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张镜人积极响应,制订规划,建立机构,引进中医人才,使沪上中医走上了普及、发展、提高的正常轨道。在此期间,上海中医药事业的重大发展均与他息息相关。如筹建上海中医学院(即今上海中医药大学),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成立上海市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建立上海第一家中医专科医院等,无不凝聚着张镜人先生的心血。

    三、挑战顽疾勤钻研

    “十年动乱”中,他先被发配到青浦方家窑,后又遣送到崇明干校。直到1971年张镜人才奉调回沪,到上海市“626”新针疗法门诊部任职。那段岁月里,他虽吃尽了苦头,但还是充分利用时机,见识了多种奇病、怪病。张镜人尽心竭力地为病人诊治,由于他为病人全身心投入、精心负责,使许多被判为不治之症的病人得以痊愈,或病情得到很大的改观。由于张镜人对这些疑难杂病卓有成效的诊治,他赢得了“金方子”的美誉。

    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不断摸索和领悟中医理论,和同事在医院里设立了慢性胃炎专科门诊,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诊治了患者三万余人次。张镜人着重从中医气血理论的角度总结了立方用药与治疗的经验,继而开展对慢性胃炎患者治疗前后胃镜对照分析,观察胃黏膜病理改变情况:临床显著有效40例,有效67例。总有效率达87.7%。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张镜人不仅重视临床,而且还重视科研,他带领大家进行多项课题研究,先后获取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其中打破胃黏膜腺体萎缩不可逆转观念的“调气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于1986年、1987年分别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成果甲级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也是当时沪地中医界所获得的最高荣誉。以后他又对治疗萎缩性胃炎的有关剂型再作改进,制成中成药。同时,他还带领着助手进行了病毒性心肌炎后遗心律失常的中医诊治的课题研究。

    四、大医流芳精诚在

    张镜人最敬仰医圣孙思邈,崇尚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不仅身体力行,而且用作引导学生的入门之道。他的第一篇古文教材就是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张镜人认为,入我门来,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医德,然后才是医术和医道;作为医生就意味着与病魔及死神搏斗,就要使尽浑身解数;要把患者从病痛甚至死神手中解救出来,那么医生必须具备与病魔作斗争的能力,这就要求医生既要“业精”又要“心诚”。“业精”来源于勤奋学习,勤于实践。在学习前人经典中,张镜人广泛地摄取精华,主张融会贯通,学习古人之说“师古而不泥古”,他反对偏执一家,反对死读书。在辨证、立方、遣药上主张变通活用,自出机杼。几十年来,张镜人勤奋刻苦,潜心攻研,博览典籍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后来张镜人年纪大了,患有老年性青光眼病,视野狭窄,但是他爱读书的习惯仍保持不变。他说急功近利,误人害己,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千万不能马虎。

    张镜人推崇孙思邈,在门诊部里对待病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他不厌其烦地回答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病人若是个聋哑人,张镜人就与他笔谈,让他带着满意感激的笑容离去。遇到神经官能症病人,问题特多,他就一遍又一遍地回答,直到这病人自己都感到过意不去,张镜人反而安慰他:“不要紧的,这是我们的责任。”事后他对学生讲:“这类病人精神有问题,想的要比别人多,顾虑重重,怕别人歧视,看不起他们,主观因素多,但他们特别相信医生,医生的开导对他们安慰极大,对病情好转大有好处,何必吝啬几句话呢。”他常讲:“病人带着病痛来求你的帮助,这是对医生的最大信任,我们应该耐心地仔细聆听病人诉说,从中汲取对治病有用的资料,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地回答、解释,哪怕多讲一句话,对病人也是极大的安慰,有时候安慰比药治还灵验,这对我们来说并不费多少事,何乐而不为呢?”

    五、三绝雅好耽吟咏

    张镜人雅好三绝:爱收藏,喜做诗,善医道。这三者在人文精神、人格品位上相互促进。

    收藏书画、扇子。当张镜人收藏达到五百把名扇时,写诗为证:“箑藏五百已阑珊,邺架存书聊可观。缅昔蒋翁辞溢美,家传清德德长安。”他的藏扇最多时曾达七八百把,正准备向一千把努力时,一场“十年动乱”毁掉了他藏品中的三分之二,其中仅张大千的绘扇面即有二十多把。但劫后余存亦可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雅好是吟诗,性耽吟事费精神。他爱好文艺和诗词是从年轻时代养成的,至老弥笃。这些爱好,不仅帮助他广泛结交了诗书画界的许多朋友,对于他在医学文化领域的开拓也颇有增益作用。1988年张老赴粤于南海县西樵山碧云村口见一“无叶井”,井水“晶莹甘冽,汲之不涸”,“叶落井中即被流水涌去,故名无叶井。”他有感而发,即兴作七绝《题广州西樵山无叶井》:“甘冽樵山第一泉,井栏欹侧树参天。难容落叶玷流洁,自守清廉不计年。”体现了张老“为人、处世、行医的准则,这正是张镜人的自我写照。

    张镜人教授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为人,行为高洁,令我深深地缅怀。他的形象、品德和言行一致,如无叶井“晶莹甘冽,汲之不涸”,将鼓舞后来人不断进步。在他晚年,承蒙器重,与他交往颇多,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映刻在我的心中。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