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旅沪徽州人与近代上海中医事业发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5 14:15:00
  • 核心提示: 近代以降,上海因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风格,吸引了全国各地中医人才汇聚于此,同样也吸引了不少新安医学的传人。以汪莲石、程门雪、王仲奇、

        近代以降,上海因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风格,吸引了全国各地中医人才汇聚于此,同样也吸引了不少新安医学的传人。以汪莲石、程门雪、王仲奇、汪寄严、柯湘帆、金敕辰、汪惕予等为代表的徽州籍医家纷纷来到上海,他们在悬壶济世的过程中,对上海医学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便以旅沪徽州人为例,对沪上移民促进近代上海医学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作一探讨。
        一、弘扬新安医学,致力于治病救人
        为便于同乡就医问诊,徽州旅沪同乡积极邀请徽州名医来沪上坐诊,每当有徽州籍名医来沪,总是借助报刊来宣传造势,从而使更多的人知晓此事,便于有治病需求的人求医问诊。这里我们分别以《申报》和《微音月刊》上一则告示为例:
        徽州大名医金敕辰到沪:金君敕辰,徽州婺派之世儒医也。曾任江西景德市监试国医委员。天资聪敏,潜心医学。年十九即临症,其读书得闻既不离古,亦不泥古。凡时感伏气七情六欲妇科儿科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以泻为补,以补为泻,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千变万化用应无穷.故其活人之多有口皆碑。绩三十余年之经验。著有《医林真谛》多书。洵国医界中名宿也。近以避乱来沪,同乡等挽留沪上,请其济世,倘有患病者,幸勿交臂失之。寓公共租界北浙江路海宁路口福康里二千o o五号另有诊所。  介绍人:丁仲英许筱甫余静波高晓之  郑铿源钱耀初胡松圃金里仁俞养涵许世英汪伯奇余朗溪朱晋候高君若傅立槐朱智仁汪惟英  朱凤池俞绍舜吴荫槐孙子茀择即日七月六号开诊
        新到徽州国医金敕辰诊例:  (时间)门出诊每日上午九至十二时,下午一至六时,(诊金)门出诊四十六号金加一特号加倍。车资另给。诊所:公共租界北浙江路海宁路口福康里2005号(同乡减半)。
        介绍徽州名医柯湘帆先生:绩溪柯湘帆先生乃著名中医柯泽舟先生之长公子也,幼承家学。已得衣钵真传,壮复博览群书,更得《千金》《外台》之秘奥,以故名喧梓里,誉满神州,且先生慈善为怀,对于地方公益靡不认真提倡,匪特牺牲传授活人济世已也。月前,因公之沪,为其先父刊印造集,藉以浏览江山胜概以解余年在乡村沉寂枯燥之生活,同人等以先生至沪机会极为难得,值兹世乱年荒,疫病蔓延,往往苦无良医救治,屡罹危险,乃请其就沪设砚以利病家先生,公务未毕,碍难专门从事诊务,只按日拔定若干时间在寓候教。兹已择定老北门计家弄怀德里三号为诊所,时间暂定上午九时至十二时止,贫病不取诊资,惟每日以诊十二人为额,盖先生初至申江,风尘仆仆,不得不稍事限制,藉以节劳而资探讨,各界君子幸原谅之。
        曹执之胡选之曹志功程云卿胡乐丰张胜和程本海余沧江张国良 
        通过上述两则史料,可见旅沪徽州人积极推介来沪的徽州名医。施诊对象不仅仅是旅沪的徽州同乡,还包括沪上各界人士,只不过对于同乡,在诊金上有所优惠。
        此外,徽州旅沪同乡组织还组织久居沪上的徽州名医建立医院,致力于治病救人的事业。如据《皖事汇报》记载:“上海南市斜桥制造局路之徽宁中医院,自徽宁会馆董事会会同各同乡会,推举旅沪名医王仲奇、汪寄严二氏为正副院长。于八月一日就职后,当由汪副院长负责整理,汪氏对于公益事业,夙具热诚。每日除在其自设诊所应诊外,其余时间皆在院内办公,所聘医士均属徽宁名医。接办后仅月余,而治愈病人出院者,已在二百数十人以上。病室分普通间、特别间两种。普通问,为中式高大平房,主要救济贫病,供膳给药,不用收费;特别间,为西式高大楼房,每日只收膳宿费五角。凡是有病同乡,有沪店保着,皆得人院治疗。如系纳费如特别间休息,而自备诊金,另延徽宁旅沪名医诊治亦可。该院院址之大,沪上中医院无出其右。”可见,徽宁医院还是颇有规模的,而且前来问诊的人还是蛮多的。除了日常的施诊外,徽宁医院还非常热衷公益事业,每年夏天举办临时施诊所三个月,不论同乡或非同乡,均可前往求诊,施诊施药,不取分文,并备有霍乱预防针,义务施打。正是这些积极服务于民众的举措,使其在沪上颇受欢迎。我们可通过一则史料来加以验证,徽宁医院因内部人事发生流弊,经董事会一度议决停办,自宣布停办后,即遭各地同乡以及舆论的强烈反对。
        二、旅沪徽州籍医家对海派中医的影响
        一些旅沪徽州籍医家对推动海派中医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以其中成就最为显著的汪莲石、程门雪、王仲奇等人为例,略作介绍。
        1.汪莲石近代婺源名医。二十岁时游江浙,夏秋间得寒热,请来多位医师治疗,有的说是因暑热所致,有的说是伏暑所致,还有的说是秋温所致,虽服用多种药物但久治不愈,后竟然不用药而自愈。后来,又因其父亲脘痛复作,医治无效去世。汪莲石痛惜之余,决心立志学医。他四处求教,博览医书,在堂叔的指引下,开始入门。他细研各家《伤寒》注本,觉得各有所长,各有所偏,后得江西舒驰远的《伤寒集注》,医术大有精进。晚年寓居上海,擅用经方大剂,屡起沉疴,时有神医之誉。悬壶沪上,声誉隆盛,特别是在当时江南医学界的地位崇高,乃至许多医界名流都以能与汪氏交流为荣,诸多名医曾就教于其门下,如无论是民国初期海派医学大师恽铁樵、丁甘仁,还是晚近海派名医程门雪等均问业于汪莲石先生。
        2.程门雪  名振辉,字九如,又号壶公,安徽婺源人。程门雪自幼便受到徽州文化的影响,打下根基深厚的文化基础。受先贤以儒通医、儒医兼修以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思想的影响,秉承程氏医学传统法则儒医兼攻。后来只身前往上海,师从于寓居沪上的名医汪莲石门下,成为汪莲石先生最为器重的学生之一。数年后,汪莲石先生年事已高,加之诊务繁忙,便将程门雪推介给自己的好友丁甘仁,并作为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首届学生,就读于该校。在这所学校里。由于丁甘仁先生与新安寓居沪上名医王仲奇过往甚密,常常聚在一起交流、会诊,商讨医案,因此程门雪也受到王仲奇的教诲与影响。1921年,程门雪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并留校执教,编写、讲授《金匮要略》、内科杂病等讲义,后任教务长兼附属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他身兼教学与医务,培养后学与为民祛病两不误,最大限度地发挥着自身的潜能,游刃于二者之间。他擅长临证,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取精用宏,疗效显著,社会影响力逐步提升,名声大振,以致很多的富贵人家、名门望族也都慕名而来求诊。他一生衷情于中医药事业,治学勤奋而严谨,竭力倡导中医药事业的继承与弘扬,教育学生首先要在继承上狠下功夫,强调没有继承就谈不上弘扬。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抄方写案、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为上海乃至全国中医教育事业,培养后学和学术争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解放后,他出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又于1956年出任新成立的上海中医学院的首任院长,还先后担任了上海中医学会主任委员、华东血防小组成员、上海市卫生局顾问等职,并当选为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程门雪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金匮篇解》《程门雪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校注》《西溪书屋夜话录》《叶案存真评注》《伤寒论歌诀》《女科歌诀》《藏心方》等。除此之外,他还十分嗜好诗词、丹青、金石与书法,著有《程门雪诗书画集》《书种庐论书随笔》《晚学轩吟稿》等,体现了其新安儒医风范。
        3.王仲奇名金杰,晚号懒翁,安徽歙县人,为新安王氏医学世家之第四代传人。  “新安王氏医学”始于王学健。他受业于清嘉道年间名医程敏之,子王心如、孙王养涵得其所传,王养涵传子王仲奇。王仲奇15岁随父学医,22岁悬壶乡里,声名鹊起。1923年,移寓上海,以善治温热病、内科杂病和擅长调理自成一家。学说备受同道推崇。因其常与丁甘仁先生会诊,上海医学界称:“丁、5E--氏,法古有训,又能自出新意。”还有人写诗赞誉道:“吾党数陆王,盛名久洋溢。”(按:陆指的是沪上名医陆仲安)。王仲奇的名字还被收入到《海上名人传》中,且有《王仲奇医案》抄本遗世。
        除上述三人外,余伯陶、汪寄严等徽州籍名医也曾为推动上海中医发展做过贡献。如移寓沪上的歙县名医余伯陶因北洋政府排斥中医,于1914年率先向全国中医界发出呼吁,联合19个省市代表组成“医药救亡请愿团”,迫使北洋政府收回成命。
        三、旅沪徽州茶商汪惕予
        西方医学是随着传教士在华活动而传人中国的,他们当时创办了一些教会医院,但是由于规模有限,收容的病人数量较少,后来一些医院陆续开设学校,试图传播西方医学,但因种种原因,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真正对西医在国内推广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是旅沪徽州茶商汪惕予及其创办的医科学校。
        汪惕予本名自新,谱名志学,字惕予,安徽绩溪人,是著名徽商汪裕泰茶庄的创办人汪立政的次子。自幼年开始,汪立政便令其破蒙读书,试图让其走上科举人仕之路,但汪惕予却对医学非常感兴趣,25岁时,拜奉贤名医夏景垣先生习医术。但没过多久,其父汪立政病故,汪惕予不得不兼理汪裕泰茶庄店事。但他深知“医海渺渊,非博中外无以汇其全”之理,毅然将店事委托他人代管,自己前往日本筱崎医校学习西医。在日本求学的四年时间里,他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学成返沪,汪惕予在英租界广西路开设诊所。很快,他的医术已噪远近。当时,两江总督端方患风疾,得知汪惕予的医术后,派员携带重金用兵船专程从南京到上海聘请其前往治疗。在汪惕予的医治下,端方的宿疾即告痊愈。自此之后,名声大振,前来求其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原先的诊所无法满足求诊的需要,1904年,汪惕予便从汪裕泰茶号经营所获的利润中抽取2万金,又得两江总督瑞方、江苏巡抚瑞征及使美大臣伍秩庸等人资助的2.4万金,共集4.4万金,租用上海爱文义路之洋楼,创办中国自新医科学校,并于南京东路创办中国自新医院。汪惕予亲任院长,聘用东、西洋医学校优秀毕业生当助手,雇日本看护妇(即护士)为院内病人护理,这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和西医学校。开办的第一年,医校招收了23名学生,医院当年收治各科病人6757人。1908年,他又增设医学补习夜校,以便西医士业余进修,先后教授学生达千余人。宣统元年(1909)又创办中国女子看护学校及中华妇产科学校,招收青年女子学习最新护理知识,学制两年。民国初年,各省成立赤十字社(即红十字会),护士基本上都是该校毕业的。上述各类医校均为中国推行西医之首创。
        除创办各类医校外,为普及和传播西医知识,会通中西医精华,1908年汪惕予创立医学世界社,编辑和发行《医学世界》杂志。《医学世界》主要栏目有论述、学说、医案、医话、杂著、选录及医学小说,内容以西医为主,兼论中医。为扩大《医学世界》的影响,杂志社曾将该刊第一、二、三期先后印制1.8万份,免费馈赠读者。该刊把教会医院旧译和新译的解剖书及日本近出解剖书,同西人原文比较对列约1500条,编撰成《解剖学生理学译异名同表》连载。汪惕予还将其译述的《解剖学生理学大意合缩》登载在该杂志上,为西医解剖学在我国的发展起到启蒙的作用。依托杂志社,汪惕予还翻译、编著《汪氏医学汇编》(16种)、《汪氏解剖学》《汪氏外科学》和《汪氏二十年之经验》等多种医学书籍,促进了西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教育。
        正因为汪惕予为中国西医的开创和推广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在沪上名气响亮,乃至全国医界也是闻名遐迩。民国二年(1913),中国成立第一个西医界的全国组织——全国医界联合会,他被推举为会长,享有“中国西医之父”的殊荣。
        通过上述对徽州籍旅沪医家的简单介绍,可见他们是一群有着高深的文化素养的儒医群体,医而好儒,儒而兼医,亦儒亦医,是其一大特点。徽州籍旅沪医家不过是众多旅沪医家代表,他们与其他地域的医家一起为促进近代上海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