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加强文化建设,唱响川派中医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佚名 时间:2014-05-08 15:23:26
  • 核心提示: 天府之国四川,自古出名医、产中药,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历久不衰;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

         天府之国四川,自古出名医、产中药,据历史文献记载,从汉代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1000余人,影响医坛2000多年,历久不衰;川产道地药材,享誉国内外,业内素有无川药不成方的赞誉。

    医派纷呈源远流长

         汉代以涪翁、程高、郭玉为代表的四川医家,奠定了古蜀针灸学派。涪翁为四川绵阳人,曾撰著《针经》,开巴蜀针灸先河,影响深远。郭玉为涪翁弟子,曾任汉代太医丞。1993年在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了最甲的汉代针灸经脉漆人,2013年在成都老管山再次出土了汉代针灸漆人和920支医简,带有”“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应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其精美程度令人咋舌!又一次证明了针灸学派在巴蜀的渊源和影响。

    四川的青城山、鹤鸣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干多年,不仅传授道家的思想,道医的学术思想也因此启蒙产生,道家注重炼丹和养生,历代蜀医多受其影响,一些道家也兼行医术,如晋代蜀医李常在、李八百,宋代皇甫坦,以及明代著名医家韩懋(号飞霞道人)等,

    丹道医学在四川影响深远。

        川人好美食,以麻、辣、鲜、香为特色的川菜享誉国内外。川人性喜自在休闲,养生学派也因此产生。长寿之神——彭祖,号称活了800岁,相传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据《华阳国志》载:彭祖本生蜀彭祖家其彭蒙,由此可见,彭祖不但家在彭山,而且他晚年也归根落叶于此,死后葬于彭祖山。彭祖山座落在成都彭山县,彭祖的长寿经验在于注意养生锻炼,他是我国气功的最早创始人。他的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他善烹饪之术,他的雉羹之道被誉为天下第一羹,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飧?受寿刁(多,夫何久长?反映了彭祖在推动我国饮食养生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五代、北宋初年,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中的陈抟老祖。陈抟著有《指玄篇》《胎息诀》《观空篇》《阴真君还丹歌注》等,他注重养生,强调内丹修炼法,将黄老的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懦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被后世尊称为睡仙陈抟老祖。陈抟为四川安乐县人,在安乐县现有保存完整的明代陈抟墓,有陈抟的《自赞铭》,这是全国独有的实物。

    四川医家自古就重视中医脉学,成都老官山出土的汉代医简中就有《五色脉诊》(原有书名)一书,其余几部医简经初步整理暂定名为《敝昔医论》《脉死侯》《六十病方》等。学者经初步考证推断极有可能为扁鹊学派已经失佚的经典书籍。扁鹊是脉学的倡导者,而此次出土医书中的内容也多为脉学,一起出土的还有用于经脉教学的人体模型,是否是扁鹊医书,还需专家的考证。在唐代杜光庭著有咏学专著《玉函经》三卷,以后王鸿骥的《脉诀采真》、廖平的《脉学辑耍评》、许宗正的《脉学启蒙》、张骥的《三世脉法》等,为中医脉诊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名医辈出学术繁荣

        四川盛产中药,川产道地药材久富盛名,以回阳救逆、破阴除寒的附子为代表的川产道地药材,既为中医治病提供了优良的药材,也孕育了以附子温阳为大法的扶阳学派。清末四川邛崃人郑钦安提出了中医扶阳理论,他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为奠基之作,开创了以运用附、姜、桂为重点药物的温阳学派。

        清代西学东进,受西学影响,中西汇通学说开始萌芽,四川成都人唐宗海以敏锐的目光捕捉西学之长,融汇中西,撰著了《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血证论》《医经精义》《本草问答》《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伤寒论浅注补止》),成为了以中西汇通命名的第一种完整著作,也是后来人们将主张中西医兼融思想的医家称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由来。

        新中国成立后,历经沧桑的中医药。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教育、医疗、科研等方面齐头并进,一大批中医药大家焕发青春,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显神通,中医药事业欣欣向荣。

        四川中医教育的奠基人——李斯炽先生,在1936年创立了四川国医学院,全名为中央国医馆四川分馆医学院简称四川国医学院,该院为国家批准的办学机构,虽属民办但带有官方性质。四川国医学院也是成都中医学院的前身,当时汇集了一大批中医药的仁人志士,如内科专家李斯炽、伤寒专家邓绍先、中药专家凌一揆等,还有何伯勋、杨白鹿、易上达、王景虞、周禹锡、肖达因等一批蜀中名医,可谓群贤毕集,盛极一时。共招生13期,培养高等中医药人才1000余人,这些人后来大多数都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药领军人物,成为了四川中医药发展的功臣。

        1955年国家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1956年在全国西北东南各建立了一所中医学院,即成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中医学院第一任院长由周恩柬总理亲自任命,李斯炽先生继创办四川国医学院之后又成为了成都中医学院的第一任院长。成都中医学院成立后,中医药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汇集了一大批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如内科专家李斯炽、彭履祥、冉品珍、彭宪章、傅灿冰、陆干甫;伤寒专家邓绍先、戴佛言;医经专家吴棹先、李克光、郭仲夫;中药专家凌一揆、雷载权、徐楚-上;妇科专家卓雨衣、曾敬光、唐伯渊、王祚久、王渭川;温病专家宋鹭冰:外科专家文琢之;骨、外科专家罗禹田;眼科专家陈达夫、刘松元;方剂专家陈潮祖;医古文专家郑孝昌:儿科专家胡伯安、曾应台、肖正安、吴康衡;针灸专家余仲权、薛鉴明、李仲愚、蒲湘澄、关吉多、杨介宾;医史专家孔健民、李介民:中医发展战略专家侯占元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星灿烂。

        北京成立中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后,为了充实首都中医药的力量,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中医药专家,四川一大批中医名家进驻北京,为国家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电展现了四川中医的风采。如蒲辅周、任应秋、王文鼎、王朴城、王伯岳、睥雪峰、杜自明、李重人、叶清心、垄自贤、方药中、沈仲圭等,各有精专、影响广泛,功勋卓著。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的肖龙友先生,为四川三台人,是中医界最甲的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中央文史馆馆员(1951年),集医道、文史、书法、收藏等为一身,是中医界难得的全才!其厚重的人文功底、精湛的医术、精美的书法、高尚的品德,可谓厚德载物的典范.201099故宫博物院在北京为肖龙友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隆重举办了《肖龙友先生捐赠文物精品展》,以缅怀和表彰先生的收藏鉴赏水平和拳拳的爱国情怀。肖龙友先生是一代举子、一代懦医,精通文史,书法绝伦,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医界的泰斗、国学家、教育家、临床大家,是四川的骄傲,也是我辈的楷模!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