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试论新安医学学术链

  • 来源:中医药临床 作者:吴裕存 时间:2012-12-24 15:28:00
  • 核心提示: 新安医学以家族链传承为特点,已被业内人士所认可。或问什么是新安医学,新安医学的学术特点是什么?显然单用家族链是不能诠释清楚的。笔者提出新安医学学术链的概念来阐述其学术特点,以证同道。
    新安医学学术链之来由
        新安医学以家族链传承为特点,已被业内人士所认可。或问什么是新安医学,新安医学的学术特点是什么?显然单用家族链是不能诠释清楚的。笔者提出新安医学学术链的概念来阐述其学术特点,以证同道。
    新安医学学术链之来由  
     新安医学研究历今已30余年,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学术研究上还差强人意。主要成果是:有学者把新安医学分成固本培元派、养阴清肺派、时方轻灵派、医学启蒙派、改革创新派等;体现在学术价值方面主要有理论学术价值、文献资源价值、临床应用价值、精神文化价值。
        对这些成果,本人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所列的学术价值不仅仅只是新安医学所独有,好象一部著作即可拥有。其次,对派别的提法确实不够严谨,有值得商榷之处。除固本培元派尚能成立外,其余的都有些不恰当。如养阴清肺是郑氏喉科治疗白喉的方法,《重楼玉钥》所创制的“养阴清肺汤”被其他各科用来治疗肺阴亏虚证是近代的事,所以称新安医学有一个养阴清肺派不妥。时方轻灵派是指以叶天士为代表的一些医家善用时方,其用药少、用量轻、效果灵,这完全是一种用药特色,与学术思想是不相同的。提出医学启蒙派的学者说,从事医学启蒙的新安医家有汪昂、陈嘉谟、程敬通。汪昂所著的《医方集解》、《汤头歌诀》、《本草备要》等对医学的普及是起了很大作用,但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书名中虽有“蒙筌”二字,它是启蒙读物吗?程敬通的《医法心传》、《心法口诀》,没有较深的理论根底,就是背下来也是不能很好运用的,何况此书根本就没有出版过,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由歙县卫生局、歙县中医医院根据手抄本印刷面世。这些医家能算一派吗?至于方有执开《伤寒论》“错简重订派”之先河、程国彭创制医门八法、《理虚元鉴》首创“理脾阴”治虚劳、《重楼玉钥》创用养阴清肺法治白喉等等,当然都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但统称之为改革创新派却未必合适。就是似乎成了新安医学主流的、以汪机为开山鼻祖的“培元派”,也有学者认为应该舍“培元派”一词而不用,径称之为“石山学派”。这是因为石山学派的培元论、火热论、营卫论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庞大的理论体系,“培元”一词不足以概括和反映石山派的学术全貌。有感于斯,再加上“家族链”之情结,笔者舍学派一词而不用,创用“学术链”一词,试图用有形(有传承关系)或无形的“链”将学术思想相近或是有着某些共同特点的新安医家贯连起来。此“链”有各种类型,成因可以是师徒相授,或是受某部经典著作、某位医学大家的特别影响,也可以是有着相同的求学经历、有相同而特定的执业环境等等。由此而有石山链、程氏心法链、太医链、游学访师链、崇伤寒链、崇丹溪链、秘方链等。    学术链与学派、流派
        流派、学派都是用来归纳学术源流的,只不过是源流大小的问题。如果说流派是主流的话,那么学派就是支流,流派是全国性的,学派就是地方性的。在徽文化中有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雕刻、徽派建筑、徽派戏曲、徽派盆景、徽派朴学等,当然也有新安医学,但还没有列入学派。新安医学至今还被认为是地域性医学,还没有占到学派的地位。但是,在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中,有不少新安医家是祖国医学流派中的关键人物,如医经学派的吴岜与《素问吴注》,河间学派的汪机,伤寒学派的方有执,温热学派的叶天士,汇通学派的汪昂。所以,摆脱地域性医学的框框,把新安医学塑造成为新安医学学派,是研究新安医学者的责任所在。学术链是归纳新安医家之学术思想的,众多的新安医家组成一支支学术链,汇成新安医学学派,融入祖国医学之流派之中。
        学术链与家族链
        家族链实际上就是一支特珠的学术链,特殊在这支链上的所有医家是一个家族里的人,以家庭为链条,以一代为一个链节,节点间有辈份大小关系。一般的学术链上成员分散,以学术思想相近为链条,其节点可以是传承关系,也可以是私淑关系,可以用年序排列,也可以按学术影响大小排列,它没有家庭链稳定。一支学术链上的医家,也是别的学术链上的医家,或是与别的学术链上的医家有传承关系。不过,以秘方专治某病的家庭链也可以归人秘方学术链中。
        新安医学学术链举隅
    1石山链    
        石山链也就是业内基本公认的固本培元派,是在秉承李东垣、朱丹溪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是新安医学的主链,不但有师承关系,还有众多的私淑
    者。
    1.1主要学术特点
    1.1.1  营卫论综观《灵枢营卫生会》、《素问生气通天论》等诸篇不难看出,《内经》对营卫的生化过程、循环规律、生理功能和变化阐述较详,而略于对营卫阴阳属性的论述。明代祁门名医汪机发展了营卫学说,创立了营卫论。他在《营卫论》中说:“营卫皆一气所化”;“分而言之,卫气为阳,营气为阴。合而言之,营阴而不禀卫气之阳,莫能营昼利关节矣;卫固阳也,营亦阳也。故日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耳。”怎样理解“营亦阳也”?他比喻说:“营与卫,好比月与日。天之日月,皆在大气之中。分而言之,日为阳,月为阴;合而言之,月虽阴而不禀日之阳,则不能光照而运行矣。”所以,“营中亦有一阴一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营不离卫,卫不离营”。
    1.1.2固本培元固本培元源于营卫论,因为营卫二气皆籍脾胃之气运化水谷而化生,脾胃健则营卫强,营卫强则邪不可入,所以要固后天之本。另外,“内因之症,多属脾胃虚弱”;“六淫外侵而见诸症,亦因气内虚而外邪乘袭”,所以要固后天之本。“营卫皆一气所化”,脾胃、营卫、阴阳一体,故汪机选用大量的人参、黄芪补之。为什么选用参、芪?他在《营卫论》中说:“经日,阴之不足者,补之以味,参、芪之味甘,甘能生血,非补阴而何?又日,阳不足者,温之以气,参、芪气温,又能补阳。可见参、芪不惟补阳而亦补阴。”汪机用大量参、芪补脾胃的用药方法受到新安后世不少医家的效仿,形成了固本培元派。
    1.1.3  太极命门说命门一说始于《难经》,三十六难及三十九难“两呼肾有两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明代新安医家、汪机的再传弟子孙一奎认为,“命门在二肾之间之原气,也名动气,即太极也。犹如豆类果实出土时两瓣分开而中间所生之根蒂,内含一点真气,以为生生不息之机命”。从而开创了“太极命门说”。那么,怎样理解《难经》“左为肾,右为命门”的说法呢?孙氏解释为,“人身所贵者,莫非气血,以左血右气也”。“日右肾为命门,越人之妙处,不言之言,言右肾则原气在其中了”。可知,孙氏发展了难经的理论,使肾与命门分开,无左右水火之关系。“命门乃两肾中间之动气,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枢纽,阴阳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极,五行由此而生,脏腑以继而成”。孙氏用生动的比喻,明确了命门的位置和功能,使学者不易产生歧义,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经旨。
    1.2主要代表医家汪机、黄古潭、孙一奎、余渥、汪宦、徐春圃、罗慕庵、汪蕴谷。
    2太医链
        新安医家中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太医队伍。黄孝周在《浅谈太医与新安太医》中说:“新安医家中共有41位太医,其中宋代4人,元代1人,明代24人,清代12人。”近期他又撰文《新安太医续》补录22人。成为太医必须经过提拔和考试,他们理论深厚,基本功扎实,服务对象为同一阶层,处方用药有理有据,循规蹈距,其学术思想是相似的。
    2.1主要学术特点
    2.1.1  名闻乡里,荐考入朝  新安太医在入朝前,均为闻名乡里的大医,临证经验丰厚,后由当地的官员荐考入朝。如宋代太医吴源,出生在医学世家,巳历五代,善治劳瘵,奇效如神,活人甚众,人称“神医”。绍兴年间,由黟人枢密汪勃保荐,赴京考试,冠居百人之首,封为“翰林医官”。又如明代太医陆彦功,其六世祖陆梦发与文天祥是同榜进士,官至大府丞。其后世以医名徽歙,至彦功益著,诸科杂证,无不究心,远近求诊,门庭若市。成化中,召人京,官太医院,治愈中宫之疾,赐冠带膳帛,医名更著。
    2.1.2博学精术,巨著典范新安太医以儒通医,于医书无所不读。他们知识渊博,医术精湛,以济人为务,不求于利,故能扬名于世,位列于朝,流芳于今。正是由于他们有渊博的知识,才能编成医学巨著,至今仍作为临床的典范。如明代太医徐春圃,搜集上至轩歧《灵素》,下及汉、唐、宋、元以来200余家医著,广征博采,究其精微,取其精华,分科汇编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辑成《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分为165门,包括了医学史、运气、诊法、针灸、本草、摄生以及内、外、妇、儿、五官、正骨等各科。《医宗金鉴》是太医院判吴谦奉乾隆之命主编的一部御书,书名为乾隆帝所赐。全书14种,共90卷。其中《订正伤寒论注》17卷,《订正金匮要略注》8卷,《删补名医方论》8卷,《四诊心法要诀》1卷,《运气心法要诀》1卷,《伤寒心法要诀》3卷,《杂证心法要诀》5卷,《妇科心法要诀》6卷,《幼科心法要诀》6卷,《痘疹心法要诀》4卷,《种痘心法要诀》1卷,《眼科心法要诀》2卷,《针灸心法要诀》8卷,《正骨心法要诀》4卷,《外科心法要诀》16卷。此书于乾隆14年(1749年)刊行后,广为流传,成为医家必备的“实用手册”。
    2.1.3摒弃门户,首创学会新安太医都是精学博采的大家,但从无门户之见。如清嘉庆年间,歙县太医汪燕亭,世业儒,因严老慈病而习医。后游吴越、历齐鲁、至燕赵、入京都,选人御前太医后,仍不以功自居,守立门户。平素观太医院同事著述甚多,往复研究,采而辑之,并结合平生所学,于嘉庆十五年(1810)撰成《聊复集》五卷刊行。明代祁门太医徐春圃于隆庆二年(1568年)首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学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参加“仁医会”的46人中,除本乡新安21人外,还有苏、浙、皖、闽、湖、广等地在京行医者,他们既有太医(休宁的吴世全、祁门的胡铁),然大多是在京的行医者。所以此学会不论年龄、地域、职位、名望,以“仁”为宗旨,提倡为人治病要有诚意、恒德、忘利、恤贫、存心,要求每个医生用格物知之的精神学习医理,开展学术交流,提高医疗水平;治病要认真审证、辨脉、处方、用药,提高医疗质量。
    2.1.4  术高精专,特色突显  新安太医医术高,能治疑难危症,能他医所不能,有独特的专长。如建康留守洪枢密病,召集都中各郡名医皆束手无策,吴源治之辄愈。皇帝患病,程深甫治之立愈。皇子病剧,王碘治愈。太后病疾,汪一蛟医愈。又如胡铁善针灸,金有奇精幼科,江子振、江国龙擅妇科,江一道、吴志中善治疫病,程少轩精方脉,王一凤精眼科。他们都突显了中医的专科、专病的特色优势。
    2.2主要代表医家吴源、王碘、程深甫、陆彦功、徐
    春圃、胡铁、胡田、吴谦、江之迈、程国瑞。
    3石山链太医链程氏心法链
        以程玢、程敬通、程云来为代表的心法链,是新安医学中影响不次于石山链的另一条有分量的学术链,其《心法歌诀》、《医法心传》看似普及读物,实是“博而约之,神而明之”之心法。其学术思想是融汇贯通各家之说,熔朱、李之说于一炉,以心法审证用药,机动灵活。
    3.1主要学术特点
    3.1.1  由博返约,重法心悟新安以儒医多而著名,儒可以成为医,而医不一定是儒。这也说明,有读书而成为医者,未闻不读书能为医者也。程氏心法链是医典型代表,其鼻祖程蚧玠习儒,因其父兄以医术弛名,乃学医济人,有“开棺救产妇”的誉传。明成化甲辰
    (1484年)登进士后,医名播京师。其侄孙程敬通“以日出治医,日晡治儒,出门治医,入门治儒,下车治医,上车治儒”。他们以治儒的精神治医,格物致知,学以致用,不尚读死书。提倡由博返约,用心领悟。临床治病重在治法,有法才有方有药。法由心悟,法由心传。明代吴正伦把《伤寒论》的病理,归纳为“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个字和“有表实、有表虚;有里实,有里虚;有表里俱实,有表里俱虚;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有表里俱热,有表里俱寒;有阴证,有阳证”十二句话。清代程国彭进一步把《伤寒论》的病理,归纳为“表、里、寒、热”四个字和“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寒,有表里皆热;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八句话,更简约更实用。这些无不体现了对经典的
    心悟。程敬通更是把悟出的治病方法以歌诀的形式编成《心法歌诀》、《医法心传》以启发后学。
    3.1.2  医门八法,临床准则  中医的治疗大法在《内经》已有描述,到了《伤寒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有397法,113方。后世对治疗大法莫衷一是,或繁或简而不得要领。而真正对治疗大法作系统论述的是清代新安名医程国彭,他在《医学心悟》一书中,首创“医门八法”。他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赐予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法,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盖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病变虽多,而法归于一。”由于八法简明扼要,实际上已概括了中医治法所在,故至今仍为大多数医生沿用,成为治疗的准则。
    3.2主要代表医家程玠、程衍道、程云来、程国彭、汪喆、吴体仁、吴谦。
    4游学求师链
        新安各行各业都有从师的习惯,先在当地拜师学3年,再从一名师学1~3年,再独立开业,就是家族链中父传子后也要跟名师再学后才可立足。新安医家有许多游学访师者,如方有执、孙一奎、江应宿、吴正伦、吴岜、程仑等游学访师后都有所成。程仑负笈三吴、三楚、梁、宋、燕、赵、齐、鲁,历20载:吴岜师余午亭后,又游三吴、浙江、荆、襄、燕、赵,未及壮年,负笈万里,拜名师72人。游学求师,兼收并蓄,由博返约,独树一帜。
    4.1主要学术特点
    4.1.1远游博学,索求妙术“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游学是古时的风气,有为实现思想抱负而奔波,有为仕途而交友,有为学术而游说。新安医家的游学是为了从师求术,采众家之长,集于己一身。
        因此他们拥有奇技妙术,超群绝伦。如宋代歙县名医张扩,其族以医名世,少年承之后,从师于蕲水名医宠安时,尽得其术。又赴西蜀与王朴学太素脉,能测人生死祸福,《张承务扩传》中记载了许多事例(见《(新安文献志)中的宋代张氏医学》)。又如明代歙县名医吴正伦,幼年丧父,家贫不能从师,乃养鸡售蛋以购书读。15岁时即博览群书,笃好医学。青年时从师于浙江德清县名医陆声野,壮年游齐燕,在山东撰了《养生类要》,在北京治愈了公卿重病。曾治愈襁褓中的明神宗皇帝疾病,又治愈明穆宗皇帝贵妃之病,终遭太医妒杀,年仅45岁。所著《脉症治方》中记载了重用土茯苓治梅毒,在四百多年前能用抑制梅毒螺旋体的药物,诚为可贵。
    4.1.2兼收并蓄,勤于考证“立言”是古代三不朽之一。著书立说,不能闭门造车,要言之有据,必于广搜集、精研读、勤考证。新安医家经过访师游学后,写出了不朽之作。如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创太极命门说、江应宿的《续名医类案》是继其父江罐《名医类案》(我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之专著)的续编、吴岜的《医方考》是第一部注解医方的专著、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辨》首倡《伤寒论》错简说、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是阐明丹溪主病宗旨和扩展治法的专书、王勋的《慈航集》是治疗痢疾专书等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游学求医者兼收并蓄,勤于考证的学术风貌。
    4.2主要代表医家张扩、汪副护、孙一奎、江应宿、吴正伦、吴岜、程仑、罗慕庵、程心宇、程履新、王勋、卢云乘、汪燕葶、江少微。
    5崇伤寒链
        以方有执、程应旄、郑重光、曹恒占等人为代表的新安医家,竭数十年之精力,研究《伤寒论》、运用《伤寒论》,不仅对其原文进行重订编排,开创了伤寒错简重订派之先河,而且对经文的理解有独特的见解。他们用《伤寒论》指导临床,灵活运用经方,不断发展了伤寒学说。
    5.1主要学术特点
    5.1.1错简重订,开创流派明代歙人方有执因前后两任妻子青壮年病故,五个子女死于急病,乃发奋攻医,以精研《伤寒论》著称于世。他认为此书经东汉末年的战乱,竹简巳流失,简编错乱;后经王叔和整理时已有窜乱,经成无己作注,又多所变动,巳失去原貌。乃竭20余年之精力,推求仲景原意,考证修订,辑成《伤寒论条辨》8卷,以图还仲景原貌。方氏大胆革新,开错简派之先河,对后世影响很大,喻嘉言、张璐均宗其说。后来歙县程应旄著《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又著《伤寒论条辨续注》,分别对《伤寒论条辨》作了补充,从而形成了第一个研究《伤寒论》的学术流派——“错简重订派”,引起了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进步。
    5.1.2  熟读精研,阐发经旨  新安医家崇尚经典,研读经典孜孜不倦,熟读到能背诵,如清代黟县的孙立鳌,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悉能背诵。不少医家对《伤寒论》经旨有独到的见解,如程玠认为“杂病可按伤寒法进行辨证施治”;程芝田也有“《伤寒论》可统治男妇小儿之说”;程应旄认为读《伤寒论》若从“表里脏腑”着眼,则不仅运用于指导伤寒病的治疗,即百千万奇怪病,无不以伤寒法治之”;汪宗沂认为《伤寒论》亦是温病学派之鼻祖;曹守堂认为《伤寒论》中的“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五六日三阴受之”的“日”字,当作“日”字读,与《洪范》书中“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好德,五日考终命”文法相同。“六经”是人体的“六层”,那么,邪从三阳人三阴。是从表向里递进,病之日渐加重耳。此说发前人之未发,实有拨云见日之感。
    5.2主要代表医家程玢、方有执、程云来、吴正伦、张遂辰、程应旄、郑重光、曹恒占、汪纯粹、程国彭、孙立鳌、王廷相、程芝田、汪宗沂。
    6崇丹溪链
        以程充、方广等为代表的新安医家推崇丹溪学说,整理重订《丹溪心法》。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丹溪学说在新安得以流传。金元四大家对新安医学影响最大的是李东垣和朱丹溪,可能是这两家的学说适合这里的地理环境、体质因素和文化特征。尤其是朱丹溪临近新安,故而影响更大。
    6.1主要学术特点
    6.1.1  重订丹溪心法,探求主病宗旨  程充,字用光,号后庵居士,明代成化年间休宁县汉口人。他筑室藏书于歧山下,题日“歧阳书室”,自号“复春居士”,朝夕研读著述。他十分推崇丹溪学说,在研读《丹溪心法》时,发现文多重复,夹旁人医论于其中,不能明确丹溪主病宗旨,乃以丹溪原旨重为修订,故名之日《重订丹溪心法》。方广,字约之,号古斋,明代嘉靖年间休宁东山里人。他对丹溪之学钻研极深,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撰成《丹溪心法附余》24卷。书中以病证、治法分
    类,每证之下,先载丹溪原文,后附群方,使法不离方,方不离法。这两部书对丹溪学说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6.1.2虚劳内伤外损,创理脾阴之法清代歙人吴澄的《不居集》是一部专论虚损诊疗的专著,书中把虚损分为内伤、外损两类,提出了“外感类内伤”的观点,首创“外损”学说。他认为外损皆由六淫外入,由浅及深,治疗上用“解托”或“补托”,使外损之余邪有出路,不致反戈相向而伤人。
        “理脾阴”治虚劳也是吴澄所创。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阳,而不及胃中之阴,后叶天士有“养胃阴”一法。五脏皆有阴阳,《内经》就有脾阴一说,至东垣学说兴起,均偏重于脾阳而忽略脾阴。吴氏从“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中悟出补脾阴以扶脾阳,发前贤未尽之余蕴,创新了“中和理阴汤”、“补脾阴正方”、“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等9个有效方剂,以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开创了治脾阴的先河。
    6.1.3喉白腐肺阴亏,治以养阴清肺  白喉又称白缠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鼻、咽、喉部黏膜有白色假膜形成,犬吠样咳嗽、喘鸣和全身毒血症状为特点,好发于8岁以下小儿。
        白喉一症,古书无此记载,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芜湖顾世澄所著的《疡医大全》一书中,有“天白蚁疮”一症,所述症状类似白喉。喉科专著《重楼玉钥》为新安医家郑梅涧所著,其在乾隆三十三年印行时尚未述及此症。后来其长子枢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整理《重楼玉钥》时,把梅涧医话“论喉间发白症”及他与三弟“又论喉间发白治法及所忌诸药”附卷末,明确指出“喉间起白如腐一症”“属疫气为患”,“惟小儿尤其,且多传染”,“白腐一症即白缠喉是也”。郑枢扶与既均三弟在其父郑梅涧“论喉间发白之症”“属少阴一经,热邪伏其间,盗其肺金之母气,故喉间起白”的立论下,大胆创制“养阴清肺汤”,“疗治以来,未尝误及一人,生者甚众”。从而矫正了时医每以此当实证,治疗非辛温发散即苦寒降泻的错误,研创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清代歙县许村的许佐廷是在访得西园喉科的秘本而成名的,他在养阴清肺的影响下,提出补水清火之法治疗白喉。近代更多的医家在其影响下,扩大了临床应用范畴,形成了养阴清肺派。
    6.2主要代表医家程充、方广、吴澄、郑梅涧、许佐证.
    7.秘方链
        新安有一部分新安医家,是“得隐者医术”、“遇术士授方”而善医学,专治某病。这些医家更早地体现出中医的专科特色,有较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促进了新安医学的繁荣。
    7.1主要学术特点
    7.1.1  术肇于扁鹊,非其人不传秘方链的始祖是扁鹊。扁鹊少年时在故里做客舍长时,遇上了长桑君,经过长期的考察后,授秘方于他,并嘱不可外传。故习是技者,师师相授,教法相承。扁鹊肇于先,华佗继之后,苏沈等辈沿之,而有《苏沈良方》等。新安有不少医家怀有秘方妙术,如明代祁门人饶进,性敦厚,学医于休宁丁氏。丁氏之医术乃得自术士之传,并嘱其“不得其人,勿轻传授”。饶进在丁氏家3年,都是日种田,谨家事,夜攻读,无倦色。丁氏经过3年的考察,喜有传人,乃授秘旨。饶进归后,治无不验,道光《徽州府志》谓其“诊人生死时日无不验”。清代黟县胡学济得秘方,制药油济人,疡疥诸疾多有效,人称“百益油”。有的新安医家得秘方后,在家族中代代相传,并加以发扬,形成了家族链。如清代歙县的方国梁,幼业儒,因科举赴试失意,乃搜集民间单验方,专治外科疾病,世代相传,以医名世。因其居于杭徽古道旁的野鸡坞,而被称之为
    “野鸡坞外科”,至今仍有传人。
    7.1.2专病专方,简便廉验秘方派其所传诸法(辨脉观形察色、理法方药)与他医无异,只不过突出专病专方,有是病用是方,有是方用是药,或内服,或外用,各挟一技之长,即俗所谓“单方一味,气死名医”是也。名医岳美中也提倡“专病专方专药”。秘方派有简便廉验的特点。简,用药、治法简而不繁;便,其药山林僻邑仓卒即有;廉,药物不取贵;验,以下咽即能去病。它是祖国医学中的一支奇葩,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现在开展的民间医药、单验方调查即是在挖掘继承这一瑰宝。
    7.2主要代表医家饶进、张立仁、黄子顺、汪启贤、余小团、方国梁、胡学济、詹是钰、丁肇钧。
        以上学术链不能慨括新安医家学术全貌,仅作为引玉之砖,希望同道指正,共同总结完善。若能得到认可,那么学术链与家族链一道基本囊括了有较大影响的医家,其学术思想也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