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岭南文化与岭南医学特色

  • 来源:中医药临床 作者:罗颂平 时间:2012-12-24 09:38:00
  • 核心提示: 岭南,即五岭之南。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岭南地域的划分,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晋书•地理志》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唐贞观年间设立十道,岭南道
        岭南,即五岭之南。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岭南地域的划分,在不同年代有所不同。《晋书•地理志》将秦代所立的南海、桂林、象郡称为“岭南三郡”。唐贞观年间设立十道,岭南道辖七十三州、一都护府、三百四十县。包括广东、广西东部、海南岛和香港、澳门地区。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广州建城于南越时期,历史悠久,有“三朝古都”之称,三朝指的是南越、南汉、南明。古代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广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当代广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在区域文明史的进程中,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地。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为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岭南文化的特点
        岭南地区很早就有人类的生产活动。在粤北曲江发现的“马坝人”距今已有12.9万年。广东有40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发现大量的石器、印纹陶和五饰。岭南古称南越,土著居民为越族。岭南文化起源于土著越族文化。属于原生型的本根文化。岭南与中原大地因五岭阻隔,相对封闭、独立,又因地域临海,海路交通发达,较早与海外有经济、文化联系,在继承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
        广东古有“岭海”、“粤海”之称。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秦代开拓的通商海路,在唐代已十分繁荣,成为“天子南库”。张九龄谓之“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宋元之后,广州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贸易港口,也是世界性大港和东方第一大港。2007年在南海海域整体打捞出一艘宋代沉船“南海一号”,就是当年向海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的商船。在世界另一端,瑞典在1984年打捞出沉没了200多年的“哥德堡号”,沉船里大量的中国瓷器、茶叶、香料和丝绸,是1745年从广州运回的中国货物。2007年,重建的仿古船“哥德堡号”再次来到广州港,谱写了瑞中友谊的新曲。
        岭南是海洋文化发源地。较早受到外来文化、西方文明的影响,思想的禁锢较少,新的思维易于萌发。另一方面,商务活动中灵活务实、讲求诚信、注重实效的特点,以及善于在竞争中发展的精神,亦渗透到岭南文化之中。古代文化名人,有唐代佛教禅宗祖师六祖惠能、明代“江门学派”开创者陈献章;近代则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开放的先驱者,包括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与梁启超、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和朱执信等。
        岭南文化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一,具有兼容性与创新性的多元文化。由南越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并受到荆楚、闽越、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西洋文化的优点,形成自身的特色。其二,具有开放性与辐射性的海洋文化。中国古代文明以河流文化为特征,如中原文化发端于黄河流域;而近代文明则以海洋文化为特征,具有更广泛的开放性以及外向型的辐射性。岭南文化与吴越文化、闽越文化等均属于海洋文化。其
    三,具有实用性与世俗性商业文化。
        岭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岭南医学、岭南画派、岭南园林与建筑流派、岭南戏剧、岭南茶道等领域。形成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岭南医学的源流与发展
        岭南医学是中医药文化结合岭南文化与南越地理、气候、疾病谱,具有地方用药特点,并吸收融合外来医药而逐渐形成。
    1  萌芽期
        远古岭南古人类已有大量生产活动。越族先民主要用当地所产的生草药治病。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有雄黄、硫磺、紫石晶、绿松石、赭石等五色药石和羚羊角等中药,以及捣药工具、装有药丸的银盒。说明当时的医药活动已有一定的水平。南越王墓葬考古的重大发现,证实岭南地区医药历史至少已有2000年之久。
    2奠基期
        晋朝时期,以葛洪为代表的各地方士云集有“岭南第一山”之称的罗浮山,采药炼丹,行医治病,并吸纳土著俚人的医药经验,逐渐构筑了适合岭南地理气候、岭南人生活习俗、岭南疾病谱、岭南药材的岭南医学。
        罗浮山位于广东南部,是一座集道、佛、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名山,也是岭南医药活动肇始之宝地。早在秦代,罗浮山就有人采药治病了。秦始皇曾派遣方士人东海蓬莱求仙药,有些方士随海流南下至今广东博罗县,登上罗浮山,此处山川灵秀,故误认为是蓬莱仙岛之一,他们在罗浮山采药炼丹,服食丸散,以求长生不老之术。晋代医家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江苏句容县)人,自幼勤学,博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术。他师从道家郑隐学炼丹术,悉得其法,后又师事南海太守鲍玄学习医术,鲍玄深重葛洪才学,将女儿鲍姑许配葛洪为妻。葛洪晚年归隐罗浮山养身修道,在“冲虚古观”炼丹制药,行医治病。现在仍有“葛洪丹灶”、“洗药池”、“长生井”等古迹可循。他长期隐居民间,接触流传于民间的医药知识和诊疗经验,观察岭南地区的一些急性疫病,加以分析记载,著书立说。《晋书•葛洪传》谓其“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说明葛洪的学问很丰富,不仅在江南无人可比,其著述亦堪比班固和司马迁。各代史书和地方志共记载葛洪的著述有20部,共235卷。可惜现在仅存《肘后备急方》和《抱朴子》两部。他所论述的疾病,有传染病、虫毒伤以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证,尤其对岭南地区常见多发传染病如恙虫病、疟疾、结核、
    麻风、天花、狂犬病等的认识与防治,具有一定科学性。  
       当时中原动乱,导致大量士族南迁,除葛洪和鲍姑外,还有支法全、仰道人以及南北朝的僧深等,他们把中原医学与岭南实际紧密结合,应用当地生草药以及针法、灸法治病。为岭南医学奠定了基础,此期的著作还有《申苏方》、《支太医方》、《深师方》等。
    3发展期
        隋唐五代是岭南医学的进步时期。针对岭南多发病,李暄著《岭南脚气论》、《脚气方》;郑景岫著《南中四时摄生论》、《广南摄生方》;李继臬著《南行方》;还有不著撰人的《岭南急要方》、《治岭南众病经效方》等。药学专著有《南海药谱》以及李殉的《海药本草》,介绍进口或引进的“海药”和岭南特产的“南药”。
        宋元时期,岭南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初南海名医陈昭遇为翰林医官,他以行医岭南多年的经验,参与了官颁《开宝本章》与《太平圣惠方》的编写。南宋之岭南医家刘肪为官长沙,任内撰著了《幼幼新书》,该书集宋以前儿科文献之大成,并结合家传经验而成。
        岭南为官的李璎、张致远、王斐、汪南容等撰著了防治岭南疫瘴的论方,南游岭南的元代僧人释继洪集为一书,增以已见,著成《岭南卫生方》,影响深远,及于明清。
        南宋两度为官广东的宋慈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者,他大量汲取岭南审案经验,撰著《洗冤集录》,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欧亚各国有较大的影响。。
    4成熟期
        明清时期,岭南医家众多,著述丰富,岭南特色日趋明显。明代医家丘浚出身医学世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著有《明堂经络前图》、《明堂经络后图》、《群书抄方》、《本草格式》等,其子丘敦、丘京亦有医名。
        明代医著还有罗浮山人姚大傅《蕞竹堂经验方》,钟方《养生举要》,刘邦永《惠济方》,曾仕鉴《医方》,曾居渐《医方集要》,黄柏《摄生要义》,方桂元《医方寄剂》,李元弼《尊生要览》,梁宪《易简单方集》、《笺补神农食物本草》、《医方杂说》,成瑞明《程斋医抄》等。
        清代岭南医学名家以何梦瑶影响较大,被誉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何氏六部医著《医方全书》共12册,包括《医碥》、《幼科良方》、《妇科良方》、《痘疹良方》和《神效脚气方》,还著《绀山医案》、《针灸吹云》等。
        内科名家及其综合性医著有刘渊《医学纂要》、谢完卿《会经阐义》、黄岩《医学精要》。清代康乾年间《景岳全书》三次在广东刊刻,其影响不可低估。
        岭南草药专著有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增注备载食物本草》,赵寅谷《本草求原》,肖步丹《岭南采药录》,胡真《山草药指南》等。《岭南采药录》收录南药480味,后再增补200余味,包括广藿香、新会陈皮、化州橘红、德庆巴戟以及橘核、荔枝核等。目前,广东省有药材品种2600多种,罗浮山有药用植物1200多种,肇庆鼎湖山亦有品种繁多的岭南草药。
        岭南医学的主要特色
        岭南医学发端于岭南地区,其形成和发展均与岭南文化息息相关。岭南医学充分体现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开放性和实用性。适应地方疾病谱的变化,应用岭南特有之生草药,在防治伤寒、温病、时疫(包括天花、霍乱、鼠疫等)以及骨伤、妇科、儿科等疾病方面传承创新;并得风气之先,引进西方医学,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彰显海洋文化的优势,在中医教育方面创医药结合之先河,重视人才培养。影响及于海外。
    l  岭南医学的主要特色扎根民间。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岭南医学发源于罗浮山一带,针对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民众体质与疾病谱情况,应用岭南特有之生草药防病治病,并以凉茶、汤醴等特有的药膳模式融人百姓生活,发挥养生保健作用。岭南医学与岭南饮食文化、岭南武术文化相结合,扎根民间,深人民心。从而使中医中药真正成为岭南民众生活的必需,带动了医疗服务与中药产业的发展。
    2传承创新,彰显海洋文化优势
        岭南地区虽受五岭阻隔,但历史上有大批的文人南迁,传播中原文化。中医学之经方派、易水学派在岭南有较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古代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得风气之先,引入“海药”,与“南药”互为补充。近代西方医学传人,岭南医家善于衷中参西,融会贯通,在防治伤寒、温病、时疫以及骨伤、妇科、儿科等疾病方面传承创新,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形成新的学说,促进中医学术的进步与专科的发展。
    3  医药兴教。创产学研结合先河
        20世纪初叶,以粤港药业联合办学的模式,首创医药结合办中医教育之先河。建立中医教育平台,以医带药,以药促教,实现医药商教共荣,培养了大批精英,推动了学术发展,影响及于海外,在现代中医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岭南医学长盛不衰,与其深入民心的实用性、得风气之先的开放性、重视教育的学术性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