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以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内经》条文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5-26 15:46:00
  • 核心提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考《法要》参阅的书目有.《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内经》等,而其中《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遗书中保存较完整的著作,经医家探讨及研究认为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考《法要》参阅的书目有.《神农本草经》、《桐君采药录》、《汤液经法》及‘内经》等,而其中《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已佚,无从考证,<法要》在论述24首五脏大小补泻汤时引用了大量《内经》条文。究其根源,关于五脏病理及苦欲补泻治则的论述主要见于<内经》之《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灵枢-本神第八》及《灵枢·五邪第二十》等,其中部分内容与现存《内经》条文有所不同,由于《内经》流传至今,期间经过传抄、校正,难免有错简、传抄及衍文之误,而<法要》藏于敦煌藏经洞中,未经过流传,未经过校正,因此较完整地保存了其原貌。兹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参阅《法要》,试对《内经》部分条文进行校正。

      1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五脏病理条文

      1.1肝脏病理

         《法要》条文: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疏疏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普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内经》条文: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本神第八》。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五邪第二十》》。

         校文: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疏疏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心澹澹然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肿。取其经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问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按:《内经》之“气逆则头痛耳聋”后“不聪”当为衍文,应为耳聋之注释。“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之条文参《法要》条文校为“取其经厥阴、少阳血者”。“掣”《甲乙经》作“瘛”,丹波元简日:“按《玉机真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瘛”,参《法要》校为“瘛”。“行善掣”之“行”当为“腑”衍文,“腑”《说文解字》释为“胫端也”,《内经》“节时脚肿”之“脚”字当为衍文,参《法要》删之,而“取血脉以散恶血”似为“取耳部青脉”之注释衍入正文,参《法要》删之。

      1.2心脏病理

         《法要》条文:心虚则悲不己,实则笑不休。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内经》条文: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本神第八》)。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五邪第二十》)。

      校文: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病者,胸中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邪在心,则病心中痛,善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

       按:《内经》之“心气虚则悲”参《法要》条文补“不己”,与“实则笑不休”相对应。“胁支满,胁下痛”参《法要》校为“胁下支满”。“虚则胸腹大”之“大”字疑为讹误,参《法要)删除,校为“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后“其输也”疑为注释衍文,参《法要)删除。

      1.3脾脏病理

         《法要》条文:脾实则腹满,飧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

         《内经》条文: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本神第八》)。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五邪第二十》)。

         校文: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脾实则腹满,飧泄。脾病者,必腹满肠鸣,飧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皆调其三里。按:《内经》之“实则腹胀经溲不利”中的“经溲不利”《法要》列入肾脏病理条文中,且《内经)中“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实为脾虚症状,而“腹满肠鸣,飧泄”实为脾实症状,参《法要》条文校为“脾实则腹满,飧泄”,而“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疑为校正者据已意妄改,参《法要》校为“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内经》之“阳气有余,阴气不足”、“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似有注释条文衍入正文,参《法要》校为“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

      1.4肺脏病理

         《法要)条文: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内经》条文: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本神第八》)。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椎五颈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五邪第二十》。

         校文:肺气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肺病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按:《内经》“实则喘喝”之“喝”字,<后汉书·张酿传》释为“声音流喝”。参《法要》校为“咳”,“胸盈仰息”参<法要》校为“凭胸仰息”,“凭”者“靠”也,“尻阴股膝髀脯腑足皆痛”《法要》中列入肾脏条文之下。参《法要)删除,“背三椎五颁之傍”守山阁本原刻作“背三节五鳆之傍”。史蒿云“颂音“椎”,丹波元简日:“背三节五藏之傍,<甲乙经)作‘背三椎之傍’,乃谓肺俞”,参《法要)校为“背第三椎旁”。

      1.5肾脏病理

      《法要》条文: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腑足皆痈。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内经》条文: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本神第八))。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强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五邪第二十》)。校文: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肾病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肪足皆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涌泉、昆仑,视有余血者尽取之。

         按:《内经)之“五藏不安”亦见于脾气虚条下,参<法要)校为“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而“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杂有肺脏病理。参《法要》校为“身重,嗜寝”,“虚则胸中痛”参《法要)校为“虚则腰中痛”,“尻阴股膝挛,腑足皆痛”<内经》列入肺脏病理,参《法要)归入肾脏病理。“视有血者尽取之”参<法要》校为“视有余血者尽取之”。2以《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内经)五脏苦欲补泻治则条文

         自《内经》提出五脏苦欲补泻治则后,医家很少对此研究及注解,金元以后始有所认识,金·张元素对此有简单之懈释,纳入《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内,他的弟子王海藏一方面继承了张氏五脏苦欲补泻用药举例。另一方面又以《难经》“虚则补母”、“实则泻子”之义补充了方药,名日“五脏苦欲补泻药味”,载入《汤液本草》之首,但医家都很少具体用于l陆床指导组方遣药,故对于五脏苦欲补泻治则校正可参考书目较少,亦参考《法要》相关条文,试对其进行校正。

      2.1肝脏治则

      《法要》条文:“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内经》条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校文: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按:此条《内经》及《法要)基本相同,《法要》中载一图,呈五边形(图略),并指出:“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图中辛、酸用木体,化甘,并释云“左,其数七火数也,阳迸为补”,“右,其数六水数也,阴退为泻”,<法要)肝脏治则辛补酸泻、急食甘以缓之符合其意。当从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参<法要)补人。

      2.2心脏治劓

         《法要》条文:“心德在奠,故经云:以成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内经)条文:心欲软,急食成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校文:心欲爽,急食咸以软之,用成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按:“冥”者“怯弱也”,《法要》载图指出:成、苦用火体,化酸,并释云“左,其数七火数也,阳进为补”,“右,其数六水数也,阴退为泻”,《法要)中心脏治则咸补苦泻,急食酸以收之符合图意,当从之,参《法要》校之。

      2.3脾脏治则

         《内经》条文: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校文: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按:《法要》载图指出:甘、辛用土体.化苦,并释云“左,其数七火数也,阳进为补”,“右,其数六水数也,阴退为泻”,《法要)脾脏治则甘补辛泻、急食苦以燥之符合图意,当从之,参《法要)校之。

      2.4肺脏治则

         《法要》条文:“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成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内经》条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校文: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按:《内经》中“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脾脏治则“脾苦湿”亦“急食苦以燥之”,故可以认为脾肺苦急皆食苦中有一条是讹误的,《法要)载图指出:酸、咸用金体,化辛,并释云“左,其数七火数也,阳进为补”,“右,其数六水数也,阴退为泻”,《法要》肺脏治则酸补咸泻.急食辛以散之符合图意,当从之,而“开腠理以通气”《内经》列入肾脏治则,因肺主呼吸合皮毛,疑为肺肾间条文错简,今参《法要》校之。2.5肾脏治则

         《法要》条文:“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成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内经》条文: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