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宋元时期吴中医学的发展和成就

  • 来源:中国中医网 作者:马一平 江苏省昆山市爱卫会办公室 时间:2009-05-21 16:04:00
  • 核心提示:  宋元时期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北宋时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著述的刻印和传播。宋政府对医学较前代更

      宋元时期是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北宋时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有力地促进了医学著述的刻印和传播。宋政府对医学较前代更为重视,设立校正医书局,校印宋以前的历代重要医学著作,组织编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大型方书和医典,还多次组织编修本草书。随着南朝起江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至宋代,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完全确立,“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蜚声海内外。靖康之难,宋室南渡,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大批官宦、世家大族迁徙到江南,给苏州(吴中)地区带来了不少新的医学知识和北方医学流派,大大地促进了吴中医学的发展。元朝统治时间不长,却出了不少名医和医著。著名的《马可·波罗游纪》(反映元代至元年间中国见闻)第75章中已经把“有许多医术高明的医生”当作苏州城的特色之一加以誉扬。

         一、临证各科的发展和成就

         宋元时期苏州的临证医学得到全面发展,各科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出现了一批著名专科医家和医著。

         内科  宋代对内科疾病的治疗,在理、法、方、药诸方面总结了许多新法,较前代大有进步。南宋初吴门名医王克明,治伤寒有显效,遇病数症称于世。元初吴县名世医刘岳精切脉,时称“刘三点”,以指下三点,洞察六脉,即知受病之源。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赞许其才,授以奉议大夫(正五品),出任太医院院使。元常熟名医王珪(1271—1361),创百病皆痰、痰多怪症理论,研制“滚石丸”,历显神效。元末吴县名世医倪维德(1303—1377)治病以《内经》为宗,吸取刘完素、张从正、李果等学说精华,融会贯通,应用于临证,很有疗效。元吴县名世医韩凝(宋魏国公韩琦后裔),幼禀家学,精于医术,人称“中吴卢扁”。弟冲,亦精医。子奕、夷(后改彝)俱世其业。侄爽(冲子),精医术,明初累官至太医院院使。元末昆山名医朱焕常,精医,某妇人中秋暑,神昏,勺水不下,众医束手,朱氏开方一剂而苏。

         妇产科  宋元时期,吴中地区的妇产科很发达,并产生了一批专著。南宋末昆山名医薛将仕,精医术,擅女科,凡经、带、胎、产诸症而求治者,均能应手奏效,故而声震东吴,人称“薛医产家”。因无子嗣,传医术予女婿钱氏,钱氏复传医术于女婿郑公显,郑氏遂世代业女科至今已达29代,将仕乃郑氏女科世医之始祖。其医学经验,经郑氏后裔整理成著名医著《女科万金方》和《薛医产女科真传要旨》等传世,是诊治各种妇产科疾病的极为重要的医典,至今业者奉为圭臬。

         儿科宋元时期,幼(儿)科已发展成一个独立的专科。南宋吴县名医滕伯祥,善幼科,子孙世传其术,著有《走马疳治疗奇方》,流传甚广。元吴县儿科世医徐仲芳,青出于蓝,诊治小儿疾病谨慎细心,处方给药精良,常乘一驴出诊于烈日狂风黄尘之中,宅心仁义,众多患疾稚婴正赖其回春妙手而转危为安。

         外伤科南宋长洲名医颜直之(1172—1222),精外科,尤以药石济人,赖以痊愈者众多。还精心编撰医著《疡医方论》《外科会海》《疡医本草》,惜均已散佚。元延祜年间(1314—1320),常熟州医官徐亨甫,工整骨科。其子伯修,得父真传,选为太医院医士。元至元年间(1335—1340),吴县著名外科世医刘勉因医术高明,被举荐为太医,并成为元顺帝的保健医生,深得信任。

         五官科宋代眼科的发展已达到一定高度,著名科学家沈括的眼疾,用在苏州表兄许复处学到方法治愈便是一例。元代名医倪维德,除精内科外,兼善眼科,有感于前代内、外、妇、儿科著作已多,而独缺眼科,乃专攻眼科,撰成《原机启微》两卷(1371),大行于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眼科专著,对眼科的发展以极大的推进。

         针灸科宋元时期,针灸学有了很大发展。南宋常熟名医潘琪,精针灸之学,创灸膏肓俞穴别法,能医治重疾。传医术于弟子庄季裕,庄整理成针灸学著作《灸膏盲俞穴法》。元吴门名医葛乾孙也兼善针灸术,他对人体经络走向,气血流注,研究甚深,有“神针”之誉。还曾著有《经络十二论》,论述人体十二经脉、穴位和针灸法,是一本针灸学专著,可惜早已失传。方剂学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父亲长期在外做官,沈括自幼借居苏州母舅家,随母许氏入籍吴县,并在苏州以吴县籍考取举人、进士。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其名著《梦溪笔谈》是他毕生精研天文、历法、气象、化学、地理、地质、冶金、水利、医药和文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科学结晶,记载了古代许多重大的科学发明,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座标”,其中记述了许多医药学的成就(共69条)。他对医药学造诣很深,广泛搜集民间验、秘、单方,留心记录效方良药,著有((良方》(又称《沈存中良方》)10卷,其中“秋石方”记录了我国早在十一世纪以前就已能从人尿中提制秋石(性激素结晶制剂),是世界药物化学之重大成就,比外国医学家同一发现早800余年。令人注目的有不少他在苏州收集到的验方,如有“一丸治一人,曾无失者”神效的“小还丹”等。后人以苏轼《医药杂说》附入,易名《苏沈良方》,风行天下。书中绝大部分药方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沈氏另一方书《灵苑方》20卷,也记录了许多效方精论,已散佚,现代有人辑得佚文80余条。二、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

         宋代的卫生行政机关与医学教育机构是分立的,翰林医官院是中央卫生行政机关,另设太医局(隶属太常寺,后又曾隶属过国子监和礼部),专门负责全国医学教育。元代太医院为中央卫生行政机关,院使正二品职,为我国历代医官中最高品级。只下一药,除其本,而余疾自去。宋末元初长洲名世医葛应雷(1264—1323),字震父,宋亡后精研医经,取得较深造诣,处方用药,皆超轶群医。时浙江提刑李判官(系中州名医),自诊父疾,复咨访应雷,惊其医术,乃将所带刘完素、张元素的医著全部赠送应雷,供他精研。北方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张两家学说即于此时传入江南,这对葛氏世医家族及整个吴中医学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他著有《医学会同》20卷,可惜已佚。其子葛乾孙(1305—1353),字可久,医名更大,以治疗痨病和内科杂病著称于世,1348年撰写成著名医著《十药神书》,对痨病,尤其是肺痨病的治疗,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成为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研究肺痨病专家,名重南北,与义乌名医朱丹溪并辖医学提举司,专门负责全国医学教育。

         宋元的地方医药卫生机构,有地方卫生行政机构的官医提领所,有面向平民的熟药所(后改称惠民药局)和收容贫病孤老幼残与乞丐的安济坊(南宋改称安养院)。南宋淳熙三年(1176)平江府知府陈岘在府城(今苏州市区)设居养安济院一所,其规制甚宏,有屋65幢,并有僧坊,是一所医院、孤老院、育婴院和义冢兼而有之的综合性慈善机构(见《苏州府志))卷133)。绍熙元年(1190)提举张体仁又在城西南隅创立安济院一所(见《宋平江城l方考》卷3)。庆元元年(1195)太平惠民药局在府城醋库巷建立,这是面向平民的门诊部性质的官办医药机构。嘉定年间(1208—1224)在府城州钤厅后,建立了一所官办医院(绍定二年[1229]镌刻的石碑《平江图》上就有其标注),这是苏州地区历史上最早的医院,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有实物可考且定名为“医院”的最早一所医院,该石碑现为苏州碑刻博物馆镇馆之宝。宝庆元年(1225),浙西提举尚书郎林介将医院改名为安养院,有“屋百础,田三顷”,收治府、县各地监狱的病囚,院内有医药熏燎、卧具和膳食,选良药,集名方,医师精良,有医院管理、护理和仓库保管人员,还订有“激犒”等奖励制度(陈者卿《安养院记》)。绍定四年(1231),吴中春疫流行,知府吴渊积极组织良医,划区包干,至家到户,送医送药,从二月至七月,共救活l749人。疫后吴渊乃在鱼行桥东创设济民药局,有房屋35楹,病房、制药室、管理机关、贮藏室与厨房等一应俱全,是一座较具规范的医院了(吴渊《济民药局记》)。以后逐渐衰败关闭,开庆元年(1259)马杨祖在城内路分厅故址重建。元延祜五年(1319),重建惠民药局于吴趋坊侧。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元政府在江浙、河南等五个行省设置官医提举司,在平江等路设置官医提领所,由医官负责医户差役诉讼事项,这是江苏地方卫生行政机构之肇始。据府、县志记载,长洲名世医葛应雷,元初曾任江浙行省官医提举(成全郎,正七品)。其弟葛应泽任平江路官医提领。吴县名世医刘勉也以保冲大夫(正五品),任过江浙行省官医提举。溧阳名医陈桂发任平江路官医提领,卸任后遂移家于吴。宋元地方医学教育,主要在各路、府、州、县设立医学(校址一般为当地的三皇庙),宋设医学教授、助教等医官,元置医学教授、学正、学录、教谕等医官,由这些医官教授医学生医学知识,并经常举行考试。然而一般地方医学大多流于形式,主要为太医院等机构选取官员,成了少数人升官晋爵的阶梯。在广大民间医学教育仍以师徒、家传为主要培养形式。北宋崇宁、大观、政和年间(1102—1117)数次诏令各地普遍设立医学。南宋沿袭北宋。元中统三年(1262)九月起,太医院大使王猷和副使王安仁奉旨至各路设立医学,于是从南宋末年以后久已废驰的医学,得以重新建立。宋元的平江府(路)医学的建立时间不详,应与全国各路设置时间大致相同。据史志记载,元初平江路医学设于路总管府府衙西北隅流化坊。元元贞年间(1295—1296),嘉定名世医唐永卿为平江路医学教授。元大德十年(1306)长洲名世医葛应雷出任平江路医学教授。同年,昆山州建立了其历史上第一个医学教育机构一—医学(地址在州治东南50步处),次年医学学正为赵璧。延祜五年(1318)常熟州也在虞山东麓三皇庙设立了医学。至正二十三年(1363)昆山州医学教授为王哗和许规(见《昆山见存碑刻录》)。名医董济川、许矩也分别任过昆山州医学学正和教授。元至正年间(1341—1368)中期,名医陶植任常熟州医学学录。

        宋元时期是吴中医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为明清时期吴中医学的鼎盛奠定了十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