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中医八廓学说考辨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5-05 09:01:00
  • 核心提示:  八廓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其理论渊源、理论内容及理论意义,历来有所争议。本文试对清代以前八廓学说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1八廓含义考  八廓学说将外眼划分为八个方位,对应八卦而分属脏腑,用于诊治疾病。古代文

      八廓学说是中医独特的理论,其理论渊源、理论内容及理论意义,历来有所争议。本文试对清代以前八廓学说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

    1八廓含义考

      八廓学说将外眼划分为八个方位,对应八卦而分属脏腑,用于诊治疾病。古代文献对“廓”的解释不多,仅有的几位医家,认识也不一致。《目经大成·八廓》日:“八廓…又张小使大,开扩五轮之旨,故日廓”。《银海指南·八廓解》日:“八廓为转运之使,应接于内。廓取恢廓之意……廓其输将精液之道路,犹之经涂九轨,以通往来也”。考中医类以外的文献,《苟子·狭隘篇》曰:“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方言》日:“张小使大谓之廓”,“廓”有开拓、扩大之义。不过《目经大成》认为,八廓开拓五轮学说的要旨,《银海指南》则认为八廓是扩大精气津液转输之道路。《证治准绳.杂病·目》日:“廓如城郭,然各有行路往来,而匡廓卫御之意也”。《审视瑶函·八廓所属论》沿袭了《证治准绳》的观点。诸说于字义、医理皆能找到依据。考之王见有文献,八廓之说最早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眼叙论》曰“故方论有五轮八廓”。后世医家亦常五轮八廓并而言之,“廓”之义,与“轮”互参,方有所依据,否则望文生义,未必妥当。关于五轮的含义,《审视瑶函·五轮所属论》称:“五轮者,皆五脏之精华所发,名日‘轮’,其像如车轮圆转,运动之意也”。轮圆而廓方,轮主运动而廓主卫御,使之静而内守。如此看来,王肯堂《证治准绳》的说法更有道理。古义“廓”与“郭”通,为外城之义。外眼之八方,犹如目睛之外城。“轮廓”、“外缘”的含义,亦可由此引申。古代文献虽未明确记载“眼廓”,却有“耳廓”之说,耳廓即为耳之外缘,而目之“八廓”含义,亦应与此相类。

    2八廓学说理论渊源

    2.1八廓学说与《灵枢·九宫八风》

      有学者认为八廓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其观点为八廓应八卦,而《灵枢·九宫八风》记载了八卦与脏腑的对应关系。考之,该篇所述“太一游宫”列八卦之位,并不以其说明八卦与脏腑的关系,只在讲“八风”伤人时,分别述及从八卦之位所来之风伤害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离应于心、坤应于脾、兑应于肺、乾应于小肠、坎应于肾、艮应于大肠、震应于肝、巽应于胃。其他古代医籍中八廓通联脏腑之对应关系并不尽相同。另外,关于八廓理论中“命门”作为脏腑之一对应八卦的说法,《内经》只提出“命门者,目也”,尚未将其作为脏腑之名。故认为八廓理论源于《内经》实属勉强。事实上,历代医家论八廓学说,亦从未提出其理论源于《灵枢·九宫八风》。

    2.2八廓学说与《灵枢·大惑论》       

      多数医家认为,五轮八廓理论源于《灵枢·大惑论》…。如《证治准绳》日:“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转而精明。此则眼具阴阳也。又日: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此则眼具五脏六腑也。后世五轮八廓之说,盖本诸此”。《灵枢·大惑论》原文主要是论述眼之不同部位与五脏六腑精气之联系,五轮之框架,已初见端倪,但与八廓之说并无关系。这也是许多医家认为八廓学说“于义无据”,而否定该理论的重要原因。《灵枢识》在讨论《灵枢·大惑论》的相关原文时,也称“考银海精微等所载,五轮之说,乃与本节之旨不相诡,不可为之典也。但八廓之说,无所见于古经”。宋代是易学发展之鼎盛时期,有的学者认为“宋代的义理之学,把玄而玄的易学改造成经世致用之学,缩短了易学与现实的距离,解释了许多现实问题”,宋代义理之学影响至元、明,而八廓理论正是后人将易学之八卦用于眼病诊疗的“经世致用”,是《内经》关于眼与脏腑密切相关思想与易学八卦相结合的产物。

    3八廓学说的演变

      “八廓”一词最早见于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眼叙论》,论及“故方论有五轮八廓”。其后《严氏济生方》、《活人事证方后集》予以转述,却均未对八廓进行说明。到《秘传眼科龙木论》才介绍了八廓名称与分属脏腑的关系,其中关泉廓属小肠、养化廓属三焦、胞阳廓属命门、传道廓属肺、水谷廓属脾胃、津液廓属肾与膀胱、清净廓属肝、会阴廓属肾,未述及八廓的位置。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眼科.五轮八廓》日:“天廓传道肺、大肠,地廓水谷脾、胃,火廓抱阳心、命门,水廓会阴肾,风廓养化肝,雷廓关泉小肠,山廓清净胆,泽廓津液膀胱”。首先以天、地、水、火、风、雷、山、泽与八廓相配,并附八廓之图,确定了八廓在目部对应的部位。从所附之图看,八廓在目部的配位基本与五轮相同。托名为孙思邈所作的《银海精微》,首先给八廓加上了八卦正名。明清时期,八廓理论又有发展,《证治准绳·杂病·目》将八廓每一廓分别对应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其中又有“三焦分配肝。肾者,此目之精法也。盖目专窍于肝,而主于肾,故有二络之分配焉”。提出“左目属阳,阳道顺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顺行。右目属阴,阴道逆行,故廓之经位法象亦以逆行”,使两目分位配属得以对称。八廓学说演变为白睛诊法,称:“华元化云:目形类丸,瞳神居中而前,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谓心、肺、脾、肝、肾、命门各主其一。中络八,谓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则有形色丝络显见,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大络六”、“中络八”及“旁支细络”连通脏腑与目,脏腑的病变,目必有“形色丝络显见”。不过《证治准绳》尚未明确提出八廓所属脏腑病变与目白睛丝脉的关系。《审视瑶函·勿以八廓为无用论》在继承《证治准绳》八廓理论的基础上,肯定了其理论和临床意义,明确指出“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或粗细连断,或乱直赤紫,起于何位,侵犯何部,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至此,八廓学说作为中医眼科白睛络脉诊法,已初见端倪,对后世及近、现代八廓理论应用于临床影响颇大。

    4八廓之争

    4.1八廓有用无用之分歧

            反对八廓学说的医家并非少数,①认为五轮、八廓均不足为凭:《景岳全书·杂证谟·眼目》L15 J日:“眼目一证,虽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证之辨,余尝细察之,似皆非切当之论,徒资惑乱,不足凭也”。《明医指掌·杂科·目证四》歌诀日:“目为五脏之精华,五轮八廓总虚夸”。《望诊遵经·目分脏腑定位》…。日:“至若目之五轮,睛之八廓,名虽附于羲黄。实则乖夫体用”。《临证指南医案·目》日:“眼科一症,古有五轮八廓,七十二问之辨。傅氏又分为一百零八症。因名目太多,徒滋惑乱”。《时方妙用·眼目》日:“眼目一症,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症之辨,其实不足凭也业是科者,庸妄固无论已”。②只认可五轮,反对八廓:《赤水玄珠·目门》日:“谓之五轮,盖本诸此也。又有八廓之说,无义无据,今不得删之焉”。《古今医统大全·眼科·八廓辨》日:“经云:眼属五脏六腑,百脉之精而具明。故五轮之说有所本也,八廓之说无义可据,《纲目》所以删之。甫考八廓乃后世龙木禅师论,五行八卦配合之意,于义不切”。

            古代医家对于八廓理论的怀疑,或因其不见于古经,或以其说拘泥机械而不可取。笔者认为,判断中医理论是否可取,主要看其是否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近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看,八廓学说包括五轮学说仍不失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对于古代医家对八廓学说的批评,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一方面,八廓并非“徒资惑乱,不足凭也”,另一方面,仅依靠八廓理论而忽视中医系统的眼科理论体系,则确实“不足凭也业是科”。4.2八廓理论内容之分歧:①八廓“无位”、“有位”之争:八廓理论的内容古有“有名无位”之说,如《类证治裁·目症论治》日:“八廓有名无位”。八廓学说最初确实“有名无位”,然从元末《世医得效方》至明清诸书,八廓已与目之部位相配。八廓所应目之部位,从与五轮相似而逐渐不同,发展为白睛诊法。②八廓配属脏腑之分歧:八廓配属脏腑关系,诸家的认识也不尽一致。表l是主要医籍中八廓配属脏腑的对应关系(八廓以八卦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日:“夫五轮既属藏,八廓自应属府”。八廓对应目之部位,从最初《世医得效方》与五轮相同渐而发展为按八卦方位排列。不过后世如《医宗金鉴》,仍有取其旧说者。《目经大成·八廓分属形图》…为八廓重新命名,水廓名宣化廓、风廓名靖镇廓、天廓名行健廓、地廓名资生廓、火廓名虚灵廓、雷廓名育德廓、山廓名成能廓。八廓配于脏腑关系固然众说不一,而以《证治准绳》、《审视瑶函》之说影响最大。③目中“大络”、“中络”之分歧:《证治准绳》称目中有“大络六”、“中络八”。《审视瑶函·目为至宝论》引华佗则称:“内有大络者五,乃心肝脾肺肾,各主一络,中络者六,膀胱大小肠三焦胆包络,各主一络”。《医灯续焰·目》又云:“内有大络六,以通心、肺、脾、肝、肾、命门;中络六,以通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虽诸说不一,对八廓理论与脏腑配属关系的主体理论影响并不大。④八廓血脉丝络有形无形之分歧:八廓血脉丝络,于病变时可见,在平时是否可以见正常形色呢?古人的说法亦有分歧。《医灯续焰·目》云:“其络向明,视之了了可数,即禽兽异类,皆有此也”。《银海指南·右目八廓图》则称“八廓在内,无迹可寻”,而“病之浅深进退,必于八廓验之”。认为八廓在内“无迹可寻”,发生病变时从眼部血络的走向与位置判断疾病的“浅深进退”。理论上,八廓首先是讲脏腑与目通过经络相联系的理论,白睛固有血脉丝络,出现病

            变时,血脉丝络异常,故不应认为八廓仅就疾病而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