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浅析中西医学之差异及其产生根源

  • 来源:现代养生 作者: 时间:2008-06-10 14:37:21
  • 核心提示: 自西学东渐以来,医界人士就把目光转移到了两种医学的差异上,但是他们大多只注重从表面上比较二者的优劣,而很少从根本上去探究两种医学差异为何产生以及如何产生。这些年中西医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不知医的人

     

    自西学东渐以来,医界人士就把目光转移到了两种医学的差异上,但是他们大多只注重从表面上比较二者的优劣,而很少从根本上去探究两种医学差异为何产生以及如何产生。这些年中西医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许多不知医的人也热衷关心中医的前途和命运,一些对中西医略知一二的人也高谈阔论中西医结合。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笔者对中西医的差异问题有了一些体会和认识,平日对两者差异产生之根源问题也作过一些思考。今不揣固陋,愿陈管见,敬请诸家指教。

    1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异

    中西两种医学在病因、生理、病理、诊断、药理、治疗诸方面的认识皆有不同,下文就从这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11病因认识上的差异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主要运用推测的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表现,依据中医学理论辨为某个证,然后依据这个证向人体内外推求病因。如某病人症见恶寒、无汗、头痛、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依据中医理论寒性收引凝敛;咳逆上气皆属于肺;巅高之上唯风可至;风为百病之长,可以辨为风寒表证,病位在肺卫。然后向外推测病人可能是感受了风寒之邪,因为未见里症,所以没有内因,该病由外因所致。如果该病人症见无汗、恶寒、咳吐清稀痰涎、胸痛、舌淡苔水滑、脉弦紧。依据中医理论“寒饮伤阳,凝遏气机;咳逆上气属于肺;肺为贮痰之器”,可辨为寒饮犯肺证。然后向外、内推求病因。因为无外症,所以不是外因所致。考虑到寒饮从内生,必是机体内部阳气受损所致,或因为冷饮冷食,久居寒冷之地,或因为触冒寒邪损伤胸中之阳。如果此病人见头痛、鼻塞、脉浮,可辨为外寒内饮证。向外推求病因为感受风寒之邪,向内推求病因为形寒饮冷。

        西医对病因的认识主要采用查证的方法。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依据西医学理论诊为某个病。然后依据这个病去查找病因,如果大量资料证实某些因素与该病相关,就可认为这些因素是该病的病因。如病人症见咽部不舒、干痒、疼痛,咽部检查见咽部红肿、有滤泡簇生,结合起病急,可诊断为急性咽炎。查找大量资料证实咽炎与嗜好烟酒辛辣之物有关,如果该病人平日有此生活习惯,可以认为此病人的病因是嗜好烟酒辛辣。

    将上面两种病因认识方法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在认识方法上中西医不同?因为中医认识的病因与疾病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我们也只能猜测两者可能有关系。西医的病因与疾病之间在某种程度上有必然关系,因为它有大量的证据支持。

    12生理认识上的差异

        中医学是本着从天到人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人体的。这一点从《黄帝内经》可以清楚看出。作者在说人道之前先言天道,然后将人比附与天,由此谈论人的生理规律。如书中言阴阳观时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在论述了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后,作者讨论了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他把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观运用到人身上,从而得出人体的生理变化理论。五行学说在五方说和五材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起初人们只是运用它来认识宇宙的结构,进一步探讨宇宙的运动变化规律。后来人们把这种认识方法运用到一切事物,希冀揭示一切事物的规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