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秦汉时期柴胡功效的涵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来源:《中医药信息》 作者:宋诚挚 时间:2007-12-13 14:38:43
  • 核心提示: 柴胡是很重要的常用中药,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有退热、疏肝、升阳的功效。在历代的本草文献中多有记载,内容虽然多有重复,但其功效的具体涵义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如现在经常提到的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

        柴胡是很重要的常用中药,其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具有退热、疏肝、升阳的功效。在历代的本草文献中多有记载,内容虽然多有重复,但其功效的具体涵义在不同时期有很大的变化。如现在经常提到的柴胡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的功效,就不是从《神农本草经》开始就具备的,而是从金元到明清逐渐演变而来;而原来所具有的补虚劳、治疟疾等功效,今天又很少提及。从柴胡功效的变化,也可看出中医学某些理论演变发展的轨迹。如同是退热,有和解少阳之说,有解表退热之说,还有升阳退热之说,宋代还曾有过调畅气血退虚劳之热的论述。这种种退热机理的论述,实际上体现着中医理论对发热机制认识的演变。

    秦汉时期,柴胡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用单味柴胡煎服治疗头痛的记载。

     1  《神农本草经>中的柴胡功效及后世医家的理解

        《神农本草经》首先对柴胡的功效进行了归纳总结,谓其: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可以说,《神农本草经》中柴胡的功效与后世的和解退热、截疟、疏肝解郁等功用均有联系,给后世医药学家留下了发挥的余地。如缪希雍从柴胡的性味归经来讨论功效:“(柴胡)为少阳经表药,……,足少阳胆也。胆为清静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属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柴胡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本草经疏》)清代叶桂的《本草经解》解释为:柴胡,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凡十二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藉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人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日强,所以轻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日。清气上行,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解释为:“《神农本草经》谓其(柴胡)主寒热,寒热者少阳外感之邪也。又谓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诚以五行之理,木能疏土,为柴胡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自能疏通胃土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

        从以上后世医药学家对《本经》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经》所记的柴胡功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去肠胃结气,一是去寒热邪气,前者可以通过柴胡升达胆气,使肝能散精,肠胃结气、积聚自散,这实际上是后世常用到的柴胡的疏肝作用;而后者可通过柴胡和解泄热的功用,使热除寒消。

        《伤寒杂病论》中柴胡的功效涵义

    汉代的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次使用柴胡组方治疗伤寒发热、疟疾等证。

    21  《伤寒论》中的柴胡的主治是寒热证候

        在宋版《伤寒论》中,柴胡剂在太阳篇中有13条。其中98条是禁忌证;在阳明篇中有2条;在少阳篇中有2条,其中267条是柴胡坏病;在少阴篇中有l条;在厥阴篇中有1条。这种分布与公认的柴胡剂是治疗少阳病之主方看似不尽相符。

        但考察《伤寒论=》中柴胡剂条文,可以发现绝大多数条文包含寒热症候。如: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小柴胡汤主之。”(96)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97)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芒硝汤主之。”(104)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人血室。其血心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可与小柴胡汤。”(148)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吱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136)

        还有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虽未言明有寒热证,但根据上下文,可知寒热证自在其中矣。

    由此可见,《伤寒论》中之柴胡剂多与寒热证有关,这亦与《本经》所言去寒热邪气相吻合。所以,宋代《本草图经》言:“张仲景治伤寒有大小柴胡及柴胡加龙骨、柴胡加芒硝等汤。故后人治寒热,此为最要之药。”这是符合实际的。

    22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病机   

    至于小柴胡汤证的病机,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97条、148条两次论及,97条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故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在这里,仲景并未提及邪在少阳,只是正邪相搏结于胁下,这也是柴胡汤证多有胁下硬满的机理。寒热往来是正邪交争的结果。而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明代张志聪在《本草崇原》中认为:“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小柴胡汤达太阳之气于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无稽之言。”《本草经百种录》亦认为:“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为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可见,柴胡为少阳证主药的观点也并非是历代所有医家之共识。

    23  《伤寒论》中柴胡剂退热的机理

        有学者认为宋版《伤寒论》中,柴胡剂虽然多在太阳篇,但都是太阳病不解,出现少阳病证之后才使用,进而得出柴胡的解表发汗作用并没有在《伤寒论》中体现出来的观点,似仍可推敲。

    在《伤寒论》10l条、230条两次明确指出柴胡汤的发汗退热作用,如101条:“……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230条:“……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汗出而解。可见仲景用柴胡剂发汗退热是确有其用,只是这种用法为后世一概解释为和解退热了。直到宋代柴胡的发汗退热作用才应用得更广泛。

    24  《金匮要略》中柴胡的功效

        仲景除了在《伤寒论》中应用柴胡剂外,在《金匮要略》中也有应用,但有两点与《伤寒论》不同,一是用来治疟,二是治虚劳,但细考原书,柴胡在《金匮要略》中的这两方面的功效与后世理解亦有差异:

        首先《金匮》治疟方有三个,白虎加桂枝汤是从阳明辨证,无柴胡。蜀漆散无柴胡。只有鳖甲煎丸中有柴胡,但并非主药,而且柴芩并用,乃是《伤寒论》用法的沿用一调理寒热。

        按照徐忠可的说法:《伤寒论》,寒热往来为少阳,邪在半里半表故也。疟邪亦在半表半里,故入则与阴争则寒,出则与阳争则热,此少阳之象也,是谓少阳而兼他经之证则有之,谓他经而全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所以小柴胡亦为治疟主方。但在《金匮》中,仲景尚没将柴胡剂视为治疟的主方。后世的吉日为则认为:《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病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药对》)

        但后世用柴胡治疟流传甚广,多有医家拥护此说,如李东垣:凡诸疟以柴胡为君,随所发时所在经分,佐以引经之药。张锡纯:柴胡为疟疾之主药(《医学衷中参西录》)

        其次,《金匮》虚劳篇中有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蓣丸中配伍柴胡,但柴胡并非主药,其功效不在补,而在于散寒邪。梁运通认为:治用薯蓣丸补益气血,调和脾胃,兼用柴胡、桂枝、防风之发散外邪。尤在泾在论此方时也认为:虚劳证多有挟风气者,正不可独补其虚,亦不可着意去风气。仲景以参、地、芎、归、芩、术补其气血,胶、麦、姜、枣、甘、芍益气营卫,而以桔梗、杏仁、桂枝、防风、柴胡、白蔹、黄芪、神曲,去风行气,其用薯蓣最多者,以其不寒不热,不燥不滑,兼擅补虚去风之长,故以为君。”可见,柴胡在薯蓣丸中之配伍,其功效不是补益,而是散风邪,所以说,薯蓣丸中之柴胡,并不能体现出柴胡专治虚劳的功效。

        综上,秦汉时期柴胡的功用,本草书籍主要体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医籍主要体现在《伤寒杂病论》中。在这两部书中,其功效还远未及后世那么丰富,临床应用还多限于去寒热邪气这一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