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论中医皮肤性病学的发展

  • 来源:《世界中医药》 作者: 时间:2007-10-08 08:31:19
  • 核心提示: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伟大宝库。中医皮肤性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l 战国前至秦汉时期 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中医皮肤性病学起源于远古原始社会人类与自

        中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伟大宝库。中医皮肤性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l  战国前至秦汉时期

        与其他自然科学一样,中医皮肤性病学起源于远古原始社会人类与自然灾害、虫兽及疾病作斗争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用泥土、灰烬和捣烂的青草树叶来外敷处理皮肤上的外伤创口和治疗皮肤感染,可以看作是中医皮肤病外治法的最早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和开始应用醋、酒、盐、饴、姜、植物、动物等材料外用内服来治疗皮肤上的疾病。

        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出现中医皮肤疾病病名记载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时期的甲古文、金文和青铜铭等,当时就有“疥”、“庀”等皮肤病名的描述。疥是指多种具有瘙痒性的皮肤病,庀是指顽固难去的一类皮肤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古代将从事医疗活动的人员,视其各自的擅长进行了医学的分科。《周礼》记载:医分四科,即“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疡医”,即外科医生,包括了现在的皮肤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皮肤病。

        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有关皮肤病病名的记载逐渐增多,而且有了皮肤病病因病机和方药治疗的描述。如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冻疮、疣、诸虫咬伤等皮肤病病名的出现,有用葱熨治疗冻疮,以灸治疣的记载。该书治疗皮肤疮疡的外用制剂有40种之多,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按摩等疗法。外用药的剂型,已有散剂、膏剂、水剂、醋剂、水银剂等。成书时间后于《五十二病方》的《黄帝内经》,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医学论著,是中医学发展的奠基石,其中有关皮肤病的论述颇多,仅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就有痱(痱子)、痒疥、秃疮(头部脱发性疾病)、皮痹(类似硬皮病)、尤赘()、痤(痤疮)、大风、疠风(麻风病)、查皮(酒渣鼻)等数10种之多。如《黄帝内经·五脏生成篇》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这里的皮痹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的硬皮病。另《黄帝内经》日:“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死色败,皮肤溃疡,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日疠风,或名日寒热。”这里的疠风描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麻风病。又《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中关于“膀胱不利为癃”的论述很近似现代医学尿道炎的临床表现。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论述外感热病和内科杂病的名著,其中也有许多有关皮肤病性病的论述。如《金匮要略》论述了浸淫疮(相当于湿疹)的症状,并提出“浸淫疮,黄连粉主之”的治疗方法;此外还论述了瘾疹(相当于荨麻疹)、狐惑病(类似白塞氏病)、淋证(相当于淋病和非淋菌性尿道炎等)多种皮肤病性病的症状和治疗。

    2晋、隋、唐、宋、元朝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整个中医体系的发展,有关中医皮肤性病学的论述也不断增多,使中医皮肤性病学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

        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之卷五和卷六是专门介绍疥癣、瘾疹、漆疮、浸淫疮、诸痒等皮肤病治疗方药的篇章,提到的皮肤病有40余种,其中描述的沙虱毒是世界上最早关于恙虫病的记载。治疗的方法包括内服、外洗、外搽等,并介绍了多种外治皮肤病的简单方法,如疠疡风(麻风病溃疡)用海螵蛸敷之,白驳风(癜风)取鳗鱼脂敷之等。南齐人龚庆宣所著的《刘涓子鬼遗方》被认为是我国现存较早并具代表性的中医外科专著,基本上反映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外科的主要成就。其中有相当多的内容是论述皮肤病的,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以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病的方法,为中医皮肤病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如该书首次记载了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这比其他国家要早600多年。所记载的皮肤病包括疥、癣、疮、疖、鼠乳、隐疹、白癜、秃疮、痱、热疮、皮疱等几十种,每一病种均有相应的治疗方药。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和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对中医皮肤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和治  疗方药更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论述。其中《诸病源候论》所记载的皮肤病多达100多种,几乎包括了当今常见的多数皮肤病。如该书对漆疮(漆接触性皮炎)病因病机和症状的描述就十分详细,日:漆有毒,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喜面痒,然后胸臂胫皆悉瘙痒,面为起肿。认为瘾疹(荨麻疹)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明确指出疥疮的发病是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而西欧有关疥虫的报告最早见于18世纪,迟于我国一千多年。

       《备急千金方》对皮肤病的治疗方药作出了较大贡献,弥补了《诸病源候论》中有症无药的不足。据不完全统计,该书用来治疗各种皮肤疮疡病的中草药有197种之多。

        唐代王涛的《外台秘要》,宋代赵佶的《圣济总录》和陈无择的《三因方》、窦汉卿的《疮疡经验全书》都对皮肤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有较多论述。如《圣济总录》认为丹毒是由于“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问,不得外泄”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形象地描述寒疮(寒冷型多形红斑)的皮疹表现似猫眼有光彩无脓血。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和朱震亨的《丹溪心法》,这些书都对皮肤病有论述。如《外科精义》用于皮肤疮疡的药方多达145个。这一时期中医对泌尿生殖系统的疾病也有了一些论述。如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把淋证分为石淋、气淋、膏淋、痨淋、热淋、血淋、寒淋等七淋,其中膏淋、热淋、气淋、血淋的症状描述与当今的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很近似。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古籍还有疳疮(下疳、臊疳)、妒精疮、阴疮、阴蚀等病名之记载,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日:“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妇人在玉门内,并似疳疮,作臼齐食之大病,疳即不痛也。”这些发生在男女外生殖器部位的病症与当今的硬下疳,软下疳和其他皮肤溃疡性性病有很多相似之处。

    3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是中医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名医辈出,医著林立,中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医皮肤病的理论和临床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初步形成了中医皮肤病学的雏形。

        明代对皮肤病论述较多的医著主要有刘纯著《证治要诀》、薛己著《外科发挥》和《外科枢要》,汪机著《外科理例》,申斗坦著《外科启玄》,王肯堂著《证治准绳》,陈实功著《外科正宗》,陈司成著《霉疮秘录》,张景岳著《景岳全书》等,其中以《外科理例》、《外科正宗》和《霉疮秘录》三书对中医皮肤病性病的发展贡献和影响最大。《外科理例》比较全面叙述了皮肤疮疡病的证治方法,尤其强调外病内治。另外,该书还附有较多医案,其中治疗杨梅疮的医案就有5个。《外科正宗》全书4卷,论述的病种100多个,其中将近一半是属于皮肤病范畴的。该书的特点是论述每一个病种的理、法、方、药齐全。

        《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梅毒性病学的专著,该书系统总结了我国16—17世纪治疗梅毒的经验,明确指出梅毒始见于我国广东,以后逐渐蔓延至全国。所以古时霉疮又有广疮之称。据医史学家考证我国的梅毒确实是在16世纪初期由西方经广东传人中国的。在梅毒传染方式上,该书明确认为是因不洁性交而传染,妓院是主要的传染场所;在梅毒临床表现上,该书已认识到了由硬下疳到二、三期梅毒的发病过程;在梅毒的治疗方面,该书对各期霉疮的治疗均有详细论述,其中最突出的是首次介绍了用中药砒制剂治疗梅毒,这比国外欧洲开始用砒剂治疗梅毒要早300多年;在预防方面,该书告诫人们洁身自爱,患病后不要与亲人居住等。

        清代有关皮肤病的主要医著包括祁坤著《外科大全》、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吴谦著《医宗金鉴》,赵学敏著《串雅外编》,顾世澄著《疡医大全》、许克昌著《外科证治全书》、邹岳著《外科真铨》,张正著《外科医镜》、高秉钧著《疡科心得集》、张山雷著《疡科纲要》,吴师机著《理钥骈文》等10多部,其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和《疡科心得集》对皮肤病的论述最多和最为详细。例如《医宗金鉴》提出梅毒感染有“气化”和“精化”的不同,气化是间接传染,精化是直接传染,“气化者,或遇生此疮之人,或误食不洁之物,或受梅毒不洁之气。精化者,由交媾不洁,精泄时,毒气亟肝肾之虚而人于里。”

        综上所述,中医皮肤病的理论源于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病因病机、证候、方药发展于晋隋唐宋时期,代表作是《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和《备急千金方》;充实于明清时期,代表作是《外科正宗》、《霉疮秘录》、《外科理例》、《医宗金鉴》和《疡科心得集》。清代以前多达260余种的中医外科专著中几乎都包含有皮肤病的内容,它们之中或专卷,或专篇,或专段对皮肤病予以论述,理、法、方、药一并俱全,这都是形成当今中医皮肤病学的基础。

        在性病方面,我国建国以前历代众多的医籍和性病专著中记载了“疳”、“下疳疮”、“鱼口”、“便毒”、“横痃”、“霉疮”、“杨梅疮”、“结毒”、“遗毒”、“阴痒”、“带下病”、“阴蚀”、“疥”、“淋证”、“妒精疮”等10多种与性行为和性接触传染有关的病证。究其病因,中医多责之于感受疫毒、湿热、淫秽浊气或虫邪,并认识到这些疾病的传染性和严重危害性。在治疗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医性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建国以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中医学获得了新生,发展迅速。中医皮肤性病学也因此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并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独立学科。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医研究院,并在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成立了中医科,一代名老中医赵炳南、朱仁康等从中医外科学分脱出来,专门从事中医皮肤科的l临床和科研工作,使我国首次有了独立的中医皮肤科这一临床学科。与此同时,1955年底国家试办了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始有了我国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1956年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开办了第一批中医学院,我国开始有了中医的高等教育。此后一批具有现代医学知识的西医学习中医的临床医生和同时具有中西医知识的中医高等院校毕业生进入了中医皮肤科,使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学科得到了较快发展和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更是发展迅速,标志性的成就有:全国省市一级的中医院基本上都设立了中医皮肤科;出版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学术专著;成立了全国性和省级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组织;有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专业的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承担了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研究课题并取得了成果。目前全国已有3个单位的中医皮肤科纳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即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另有多个单位的皮肤科被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这些都标志着我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纵观未来,中医皮肤病学科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主要有:(1)理论创新:随着中医皮肤病学科学术发展,将会有而且也必须有新的理论来充实发展中医皮肤病学科的学术内涵,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2)学科分化:随着中医皮肤病学科的发展,中医皮肤病学将完全从中医外科学中分化出来,并出现下一层次的学科分化,如中医性病学、中医美容学等。(3)研究病种:今后一段时间中医皮肤病学研究的前沿和方向将仍然是:疑难皮肤病:包括自身免疫病、变态反应病和有遗传倾向皮肤病,如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天疱疮、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与美容有关的皮肤病:包括脱发、痤疮、白癜风和其他色素性皮肤病;感染性皮肤病:主要是性病、真菌病和病毒感染性皮肤病。(4)中医特色:皮肤学科是中医特色疗法的优势学科,未来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方向和最大优势仍然是中医特色的挖掘和发挥。(5)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皮肤病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目前国内已经显示而且必将继续证明,中西医结合将有力促进和推动我国皮肤病学科的发展。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中医皮肤性病学科一定会发展的更快、更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