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岭南医学源远流长:岭南儿科创始人刘昉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姝淳 时间:2007-05-21 21:30:05
  • 核心提示: 从秦汉至宋元几百年间,岭南医家计25人,医著38种,但著名医家多不是岭南本土居民,而是中原民族带着中原的文化和医学发展迁徙来到岭南的。很多医学著作也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宋代刘
       从秦汉至宋元几百年间,岭南医家计25人,医著38种,但著名医家多不是岭南本土居民,而是中原民族带着中原的文化和医学发展迁徙来到岭南的。很多医学著作也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在全国有影响的是晋代葛洪的《肘后方》、宋代刘昉的《幼幼新书》、元代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这与我国中原江浙一带文化发达地区相比较,有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和岭南的历史地理发展相关联的。
      岭南地区由于山隔水阻,路途艰险,是古代贬谪犯官的地方。古代仕人出入岭南都不堪其苦。韩愈一首《自咏》几百年来一直都是仕人们视岭南为畏途的明证: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从五代十国开始,岭南的封闭开始有所改善,开始有人外出做官,甚至祖籍韶关的张九龄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岭南籍的宰相。岭南医学也开始出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本土医家,陈昭遇、刘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刘昉的《幼幼新书》奠定了岭南儿科的基础,是南宋太医的儿科“教科书”。
      刘昉,字方明,海阳人,汉中山靖王后裔,其家族乃海阳望族,其父刘允是“潮州八贤”之一。
      宋靖康一年(1126年),刘昉荣登进士榜,授左从事郎,很快又任龙图阁学士,故又被称为“刘龙图”。因为刘昉为官清廉,为民办事,在潮汕地区都流传着他的神化了的故事:有说他家在海阳,骑竹马上朝,朝赴暮返;有说他亲驾水车、斩妖除魔,为民除害。这些都是经过加工的民间传说。其实,刘龙图对后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创立了岭南儿科,并集平生所收儿科方药编撰而成的《幼幼新书》。
      刘昉生平喜好方书,注重儿科,于荆湖南路安抚使任职期间,编撰《幼幼新书》,当时刘昉年事已高,书编到38卷时一病不起,后由徐王寿趣将最后两卷完成,并于绍圣二十年出版,全书共40卷目录1卷,其门人左迪功郎李庾写有序言一篇。
      《幼幼新书》共分547门,汇集整理宋代以前有关儿科资料而成,取材广博,是目前中医儿科古籍中收方最多的一部方书,参考价值较高。书中记载了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后等,是南宋时太医习业必读的儿科专著,可见其在全国的影响。《幼幼新书》的编撰惠及后世,一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中医儿科的重要书目。其中对于儿科的很多学术思想一直应用至今。例如对儿科诊断,自古以望、闻为主,到了宋代,在望诊中又总结了观察指纹的方法,《幼幼新书》就主张三岁以内小儿以观察指纹代替切脉,记述有虎口三关指纹察验法,该诊法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以前,偏居一隅的岭南并不为朝廷所重视,加之位于南方最远之边陲,与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黄河流域距离甚远,山川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古代中州人士无不视粤为畏途,所谓“少不入粤,老不入川”,就是畏惧岭南地区的山风瘴气、疫疬麻风,深恐年少不慎易受传染。岭南地区的人们也因为路途艰险,在五岭的屏障下过着自给自足的世外生活。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除了为避战乱迁徙而来的人,岭南与中原地区少有交流,社会文化等也必然落后于中原江南等地。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在历经明清两代沿革后,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