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南岭医学源远流长(七):宋代医家传千古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李姝淳 刘小斌 时间:2007-05-17 11:09:52
  • 核心提示: 元年间,广东籍的张九龄请假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因见岭南人民“岭东路废,人苦峻极”, “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 (唐·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因此奏请唐玄宗开凿梅岭古道,从此,南雄珠玑巷成为中原先民南拓进入
        元年间,广东籍的张九龄请假回家探望年迈的母亲,因见岭南人民“岭东路废,人苦峻极”, “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 (唐·张九龄《开大庾岭路记》),因此奏请唐玄宗开凿梅岭古道,从此,南雄珠玑巷成为中原先民南拓进入广东的重要中转站。
      从晋隋到唐宋元时期,中原地区朝代更迭,纷争不断,中原人民或避战乱、或为生计不断地南迁,或岭南地方官任满而因山路阻隔而定居岭南。因此,后世传闻广东的很多名门望族,多是宋末时随宋帝赵昺的小朝廷逾岭而来或随文天祥经赣、闽、潮汕而来。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珠玑巷:“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所以,岭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文化的融汇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经过晋唐时期大量人口带着科学技术的涌入以及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铺垫,宋元时期的岭南医学出现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并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元时期,岭南出现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医著,陈昭遇《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刘昉《幼幼新书》四十卷,释继洪《岭南卫生方》三卷,现均见存。在明清以前,岭南的医家大部分都是流寓占籍,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来到岭南,都为岭南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陈昭遇、刘昉这两位在全国有影响的岭南医家却都在外为官,为岭南医学的思想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昭遇,南海人,出身名医世家,世代行医。宋开宝初年(公元968年),陈昭遇来到京师,因为“治疾无不效者”而被推荐到翰林医官院,授翰林医官,于是在汴京安家。他起初任温水主薄,后升光禄寺丞,皇帝赐以金带、紫袍。
      开宝六年(973年),陈昭遇等9人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修订本草,定名为《开宝新详定本草》,宋太祖亲自写序,国子监刊行。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 年),宋太宗诏翰林医官院各医家献家传经验方万余首,连同太宗亲收千余首,命王怀隐、陈昭遇等人开始编撰,淳化三年(公元992 年)书成,并定名为《太平圣惠方》。是书分1670门,载方16800 多首,内容包括脉法、处方用药、五脏病症、内、外、骨伤、金创、胎产、妇、儿、丹药、食治、补益、针灸等,反映了北宋以前的医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太平圣惠方》中对岭南土地之卑湿、气候之炎热以及湿气之易于伤人等已有论述,指出:“夫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或至岭外,久在高原,不经湿气,未伏水土。”指出岭南独特的气候环境与感邪发病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另一位著名医家释继洪,是宋元间懂得医术的僧人。他并不是岭南人,也没有定居在岭南,而是年轻的时候云游四方,来到岭南,将两任广州知府——李谬和张致远所著的《瘴疟论》和《瘴症论》合以自己撰写的《卫生补遗回头瘴说》、《治瘴用药七说》、《治瘴续说》、《附蛇虺螫匿诸方及集验治蛊毒诸方》,汇成一书。
      释继洪在书中提到:“继洪南游既久,愈知瘴疾不易用药,故再直述之于兹焉。……淡竹叶,此草惟广州白云后洞及惠州罗浮有之。”由此可见释继洪确曾到广州白云山及广东罗浮山。
      《岭南卫生方》的下卷为明以后人所增附,收入娄安道八证标类及《东垣药性赋》,书末附日本人山田简志《募原偶记》等。日本人悌谦晋造氏指出:自唐代以来,岭南方书已计六种,除《岭南卫生方》外,而无一部见存于本邦,赖有是书矣,可不宝重?可见,《岭南卫生方》不但是研究岭南地区宋元以前流行传染病的重要文献,而且在国外也受到日本学者的重视。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