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解酒中药史话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自从有了酒,就不乏醉酒者。古今因醉酒而伤身、败性、殒命者屡见不鲜,因醉酒而损友情、伤风化、误大事,以至祸国殃民者亦非罕事。醉酒者自然深知酒之厉害,可常常苦于难寻“不醉之术”,难得解酒良方。其实,在中医药学宝库

      自从有了酒,就不乏醉酒者。古今因醉酒而伤身、败性、殒命者屡见不鲜,因醉酒而损友情、伤风化、误大事,以至祸国殃民者亦非罕事。醉酒者自然深知酒之厉害,可常常苦于难寻“不醉之术”,难得解酒良方。其实,在中医药学宝库中就蕴藏着许多解酒的良方妙药。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多种“解毒”、“解诸毒”的中药,这里自然包涵了解酒毒之意。据史料记载,西汉以前,就有茶饼冲泡加入葱、姜、桔等配料,以此醒酒提神之方。三国时期的张揖所著的《广雅》亦记载:“荆巴间采茶作饼成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赤,……其饮醒酒。”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有治饮酒连日醉不醒方及“欲使难醉”方10余首,所用药物有芜菁菜、葛根、葛花、葛藤、葛根汁、菊花末、黄柏、小豆花(子)、龙骨、刮生竹皮(竹茹)、柏子仁、麻仁、井中倒生草等;方有葛根饮、龙骨饮、枇杷叶饮“并杂以干蒲、麻子”、苦酒浸鸡子方等;还有治“连月饮酒,咽喉烂,舌上生疮”之大麻黄柏丸。
      唐代的医书《外台秘要》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古方,如“饮酒连日醉不醒九首”。据不完全统计在《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普济方》、《医方类聚》等书中有150多种解酒,戒酒的药方,其中解酒药方有90%,戒酒药方占10%。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也记载了一些药方。
      纵览浩如烟海的中医药书籍,有关解酒方药的记载非常多,谨拟以下四题以述其梗概。


      自古葛根(花)善解酒
      葛根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野葛或干葛藤的干燥根。性味甘、辛,凉。具有发表解肌,升阳止渴,解热生津之功,擅治酒积。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记载葛根能“解诸毒”,此言“诸毒”当涵盖有饮酒中毒。明确提出葛根解酒者,首推唐代甄权的《药性论》,说葛根能“开胃下食,解酒毒”。其后,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说,葛根“蒸食:消酒毒,可断谷不饥”;《开宝本草》亦载:“作粉:止渴,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千金方》记载,饮鲜葛根汁可治“酒醉不醒”。治酒醉不醒,可用鲜葛根捣烂,榨汁,取300毫升饮之,能快速醒酒;且其性甘凉,能鼓舞胃气,对胃虚热渴,酒毒呕吐有效。
      葛根芩连汤出自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本为解表清热之剂,可治身热、下利之证。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说本方“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因为方中黄芩、黄连能除酒毒热毒;葛根亦能解酒,故本方对于饮酒过度而呕吐、下痢,或心下痛者亦宜。
      近代,日本福冈大学的金城顺英和熊本大学的野原稔弘等使用高速液体色谱分离法,从葛根中分离出13种异黄酮和3种皂角苷,并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对人体细胞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其中的一种皂角苷有强大的保肝功效,而异黄酮则有强烈的消除活性氧的作用。科学家认为,葛根中含有的皂角苷和异黄酮分别在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协调作用,它们可以改善因酒精引起的新陈代谢异常,解酒护肝效果显着。为葛根解酒提供了的科学依据。 
      葛花  葛花为葛藤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善解酒毒,醒脾和胃解渴。早于1500年前,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就记载葛花有解酒功效,谓之“消酒。同小豆花干末酒服,饮酒不醉也”。《滇南本草》载:“葛花解酒醒脾,治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精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用葛花10~15克水煎服,可治饮酒过度引起的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等症。
      元代李东垣《兰室秘藏》有解酲(酲:醉后神志不清)汤,《滇南》有清热丸等,均疗。用葛花9g,藿香6g,水煎服,可治醉酒后湿热内蕴,脘闷、恶心、呕吐之证。
      葛花解酲汤又称葛花解酒汤、解酲汤、葛花汤,已成为最为常用而有效的解酒名方。主治嗜酒中虚、湿伤脾胃、而致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或酒积,以致口舌生疮,牙疼,泄泻,或嗜酒成癖(成瘾)等证,多有良效。
      此外,、葛谷(葛的种子)也有醒酒作用。

      枳椇解酒最神奇
      枳椇子为鼠李科植物枳椇的带有肉质果柄的果实或种子,《诗经》、《礼记》、《庄子》等经典中均有记载。枳椇子入药首载于唐代药典《新修本草》,云其“主头风,小腹拘急。”并未提及解酒。
      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首先发现了枳椇这种乔木的解酒作用。据述:“昔有南人修舍用此木,误落一片入酒瓮中,酒化为水也”。宋《本草图经》也经过了验证,说它“能败酒味,若以其木为柱,则屋中之酒皆薄也”。故早时多以原植物解酒。直到金元时期,用来解酒才偏重于枳椇的果实或种子,即枳椇子。当时名医朱丹溪曾有验案:一男子三十余,因饮酒过多,加上房劳过度,出现发热不退,全身疲乏,治疗时先用补气血药加上葛根以解酒。服后得微汗,但“人反懈怠,热如故”,症状不减。丹溪悟出是葛根过度发散之故,遂用枳椇子易葛根,果然药到病除。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轼的《苏东坡集》中也记载过一则用枳椇子解酒的案例。同乡眉山的一个同僚叫揭颖臣,患饮水多、吃饭多、小便频数多年,时医皆以“消渴”治之,结果病情反甚,绝望欲死。苏轼延请蜀医张肱为其诊治。张肱按脉问诊后,认为揭颖臣所患并非“消渴”,而是“果实、酒物过度,积热在脾,所以食多而饮水。水饮既多,溺不得不多,非消非渴也”。于是取麝香当门子(即麝香呈块状颗粒状者)以酒濡湿,做十多丸,用枳椇子煎汤送服,病很快被治好了。张肱在解释原因时说,麝香能制酒果花木毒,枳椇子也能解酒,二物合用,去酒果之毒,故使病愈。自此,枳椇子解酒之功被发扬光大。
      嗣后,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制枳椇子丸,取枳椇子二两、麝香一钱,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治疗饮酒多发积。到明代,《滇南本草》、《本草纲目》等药书都肯定了本品的解酒作用,并拓展其功能。之后代有发挥,至今对枳椇子功用比较统一的认识是:性味甘酸而平,入肝脾心经,除解酒毒外,还能止渴除烦,止痛缓急,止呕降逆,驱风镇惊,补中利尿等。煎汤、浸酒服或入丸剂用,作食疗药亦佳,常用量10~30克。
      现代药理学也已证实,枳椇子对家兔有显著利尿作用,是一种解酒良药。分析表明,枳椇子含葡萄糖、果糖、硝酸钾、过氧化物酶等。枳椇子及其复方能显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浓度,促进乙醇的清除,消除酒后体内产生的过量自由基,阻碍过氧化脂质的形成,从而减轻乙醇对肝组织的损伤,避免酒精中毒导致各种代谢异常而诱发各种疾病。此外,枳椇子还是消化人体过多脂肪的保健果品,常吃可以减肥健美。

      食醋解酒有玄机
      清代潘永国《宋稗类钞》记载:宋代大学士石曼卿,常与客痛饮。饮酒之法亦特奇妙:露皮跣足,自带枷具饮酒,叫做“囚饮”;夜不燃烛,暗中把盏,叫做“鬼饮”;爬到树上饮,再到树下饮,谓之“鹤饮”……如此种种,近乎疯颠。石曼卿在任海州通判时,刘潜是他的酒友,常与其尽兴痛饮。有一次,石曼卿与刘潜在船中饮酒至夜半,酒已喝尽,随即取船中食醋一斗,和残酒一起喝完方休。编史者因不知醋能解酒,把这件事说成是“以醋代酒”,其实,石曼卿是很聪明的,酒喝多了,只推无酒,“以醋代酒”是假,“以醋解酒”才是真。
      醋能解酒,在元代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录》已有记载。书中说:“饮少(适量)热醋,辟寒胜酒”。现代有人认为,食醋中的有机酸可酯化乙醇。用食用醋与蘸过白糖的萝卜丝煮汤服食;或用食用醋50克、红糖25克加生姜少许煎水服;或取食用醋浸渍过的松花皮蛋2个服食,对解除酒精中毒症状是颇有效验的。
      值得注意的是,用醋解酒应适量。因为当人们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对胃肠黏膜的严重刺激,使胃和十二指充血,同时促进了胰液的大量产生。此时过量喝醋,不仅加重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而且更容易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或急性胰腺炎等病症。

      迄于神农而逮于今,医籍记载诸如解诸毒主解酒毒,止烦渴消酒,治酒醉不醒的中药林林总总,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解酒药阵。如葛根、葛花、萝卜丝(煮汁)、西瓜、人参、三七、茶(茶种子)、刺五加、生藕片、冰(解烧酒毒)、枳椇子、白扁豆、乌梅、白果、草果、甘蔗、菱、香栾(解酒毒,治饮酒人口气)、肉豆蔻(消食解酒)、赤小豆(利尿止渴解酒)、蔓菁子(末服)、砂仁(消食醒酒)、槟榔(杀虫醒酒,过服则损真气)、蛤肉(止渴解酒)、石决明(为末,投热酒中,即解酒酸)、田螺(陶弘景:醒酒)、五倍子(敛汗解酒)、地榆(别录:消酒)、黄芩、黄连、神曲(解酒化食)、冬瓜、柿子、地榆、苦参、盐麸子、橄榄、菘……等等,不下50余种。现列举部分解酒药物及药食两用之品,并简介其用法,以飨读者。
      竹茹  甘、微寒,有清热、除烦止呕之功。《得配本草》云其得鸡子,治饮酒头痛;《化义》亦载其治酒伤呕吐。治饮酒后头痛、呕吐等症,可用竹茹1015g水煎饮服。
      高良姜  古书谓其暖胃散寒,醒酒,治胃脘冷痛 高良姜性味辛热,可治饮酒太过,身寒呕逆,常用高良姜1015g水煎服。
      苦参  有益醒酒。苦参性味苦燥湿,有祛风杀虫、利尿作用。《名医别录》载其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经疏》亦载能消酒,除渴,明目,止纯血痢、疳痢极效。解酒可用苦参1012g,煎汤饮服。
      菊花  属发散风热类,辛甘苦、微寒,能疏散风热,平肝,清热。《药鉴》言其能解醉汉,易醒,共干葛(注:宜)煎汤
      肉豆蔻  《日华子》载其调中,,止泻痢,开胃,。皮外络,,毒,治霍乱;《得配》亦认为其消,毒。取肉豆蔻1012g煎水饮服,可治醉酒后脘腹饱胀,呕吐等症。
      乌梅  乌梅性味酸、涩、平,有敛肺、涩肠、生津之功效。取乌梅30g水煎服,可解醉酒后烦渴。《证治准绳·类方》载乌梅木瓜汤:用乌梅、木瓜、炒麦芽、草果仁、甘草各15g,研为粗末。每次15g,加生姜5片同煎,服之以治嗜酒积热,小便反多,肌肉消铄,嗜食冷物寒浆者。
      白扁豆  性味甘微温,能解脾、化湿、消暑。《本草图经》载其主其女子带下。兼杀酒毒,亦解河豚毒。取本品1015g,水煎饮服。
      五味子  性味酸、甘、温,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之功。《大明本草》说它止渴除烦热,解酒毒,壮筋骨。用五味子1012g,水煎服,解酒有效。
      橘皮  《本草蒙筌》称其能解酒毒;《本草纲目》谓其能疗酒病;《圣济总录》说用橘皮汤可治疗饮酒过度。用橘皮10g,煎汁,加入鲜萝卜汁、鲜藕汁各50ml,调匀饮用,可治酒醉后胀满呕吐,胃热渴饮。
      桑葚  性味甘微寒,具有滋阴补血、润肠作用。《本草纲目》说它捣汁饮,解中酒毒。解酒时可取鲜桑葚150g,捣汁饮用。
      橄榄  橄榄性味甘酸涩温、无毒,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开胃降气、除烦醒酒之良药。《开宝本草》记载,橄榄生食煮饮并消酒毒;《本草备要》载橄榄,肺胃之果,清咽生津,除烦醒酒,解河豚毒。《滇南本草》说橄榄生津止渴、解鱼毒酒积滞。用生橄榄20g(打碎),冰糖30g同炖,分三次服,可治酒毒湿热、饮食停滞;橄榄4枚、芦根60100g,水煎服,可治酒后胃热心烦、能清热生津、除火除烦。不仅橄榄有解酒功能,橄榄露——橄榄果实的蒸馏品、橄榄仁也具有解酒功能。
      菱角  菱角的营养价值较高,富含有蛋白质、葡萄糖、脂肪和维生素B1、维生素B2C外,还含有与食物一样的淀粉。常食菱角能不饮轻身、补中延年,而且还能清暑解热、止渴解酒。《本草纲目》说它解暑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滇南本草图经》载其醒脾解酒、缓中。故菱角也是解酒良药。用菱角250g,连壳捣碎,加白糖60g,水煎后滤汁一次服用,可治饮酒过度。
      豆腐  元初杜思敬《济生拔萃方》载:烧酒醉死,心头热者。用热豆腐细切片,遍身贴之,贴冷即换之,苏省乃止。用绿豆、红小豆、黑豆各50g,加甘草15g,文火煮烂,将豆汤一起喝下,能提神解酒,可缓解酒精中毒症状。这是因为豆制品中的半脱氧酸能解酒中乙醇的毒性,促使酒中的乙醇迅速排泄。饮酒时宜多以豆腐及豆制品作下酒菜。  解酒之药食远不止上述几种。如《古今医统大全》用一升煮汁温服以解酒;《本草纲目》载消酒积;《得配本草》载酒,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粉,忌诸甜物,及乳同食。《随息居谱》云:解烧酒毒,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总之,解酒药食,枚不胜举。限于篇幅,难以尽述。


      值得一提的是,除解酒名方葛花解酲汤外,近代的一些还研究证实有许多中药方剂都具有解酒功效。如三黄泻心汤可使血管收缩,达到解酒的目的,用于宿醉、面红而头昏眼花较重者;茵陈五苓散、猪苓汤、五苓散等三方能利尿,可将酒精排出,减少吸收;栀子大黄汤可治酒后出现语无伦次、神智不清(谵语)、心中烦闷、腹胀欲吐;半夏泻心汤用于酒后心下痞塞(胸口郁闷、压迫感),伴恶心、呕吐、腹部水鸣、或下痢诸症;黄连解毒汤治疗酒后面红、目眩、心悸、焦躁、失眠、尿赤。其它如小柴胡汤、逍遥散亦可随证使用。一般说来,小柴胡汤、茵陈五苓散、逍遥散用于肝脏解毒机能较差或体力较差者;而葛花解醒汤、葛根芩连汤、栀子大黄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三黄泻心汤用于肝机能正常者或体力较佳者。不过,这些方剂应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


      解酒方药固然多,饮酒不醉靠自我。酒并非人们想象的琼浆玉液,相反,喝酒若不能节制,酒就成了穿肠毒药。愿诸君慎之!慎之!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