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麻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a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属常用中药,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草麻黄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或木贼麻黄Ephedra ea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属常用中药,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炮制入药,渊源已久,意图明确。本文根据历代中医药文献的记载,在麻黄净制、切制和炮炙及其意图等方面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整理研究,为规范其饮片炮制工艺、制定饮片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净制

        始见于汉·张机《金匮要略方论》日“去节”,刘宋.《雷公炮炙论》“用夹刀剪去节并头”,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去根节”,最早提出根节并除的净制要求,宋·《太平圣惠方》“去芦头、根节”、“去节“,元.《卫生宝鉴》“去芦”,明·《普济方》“去节”、“去”去根节“水洗净,去土”,明·《奇效良方》“去节枝“,清·《本草汇》“去根节”,清·《医门法律》“去节,,等。关于净制问题,古人有以下情况:一是单纯去节,有这种净制要求的文献记载最多,从汉代沿用至清代,如汉·《金匮玉函经》、唐·《备急千金要方》、宋.《博济方》、元·《汤液本草》、明·《明医杂录》、清.《本草述》等均记有“去节”;二是根节同除,有此要求者次于去节,唐起沿至清,如宋·《济生方》“去根节“,元·《丹溪心法》“去节、去根”,明·《奇效良方》“去根节”,清·《本草害利》“折去节根”;三是仅要求去根,如宋·《圣济总录》“去根,不去节”,金.《儒门事亲》、元·《丹溪心法》、明·《普济方》等有同样的记载;亦有根节连用的,如金·《东垣试效方》“不去根节”,明·《仁术便览》“有根节连用者“。现今是将麻黄根与茎作为两种不同功效的中药分开入药,因去节的工艺费工费时,今已无此要求。

     

        关于麻黄净制的意图,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述“用之折除去节,节止汗故也…其根亦止汗“,首先提出了麻黄同株异用的观点。此后历代均宗其说,有不少医药家论及其炮制理论,如宋·《简易方》“止汗用根节”,明·《本草蒙荃》“止汗固虚,根节是妙“,明·《医学入门》“发汗用身去节…止汗用根“、“不去节,表闭汗”,清·《长沙药解》“用根节止汗,发表去其根节,敛表但用根节”,清·《本草备要》“发汗,用茎去节,…止汗,用根节”,清.《本草害利》“麻黄根节,能止汗,其性走表,能引诸药至上,而固腠里“,清·陈修园则认为“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面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元·《活幼心书》及明·《证治准绳》有“去节存根功全表里”的论述,清·《外科证治全生集》则有“连根发表,用梗不表”的不同观点。可见古人净制的目的是分离不同药用部位,符合用药净度标准。

     

    2  切制

        最早见于汉·《金匮玉函经》“折去节,令通理坐早蟒之划,寸剑不如碎划,如豆大为佳“,宋·《证类本草》、宋.《本草衍义》、明·《本草品汇精要》等沿习此法,汉·《华氏中藏经》“作末“口引,刘宋·《雷公炮炙论》“槐砧上细锉“,唐·《备急千金要方》“寸斩之“,宋·《太平圣惠方》“捣碎”,金·《东垣试效方》“微捣“,明·《普济方》“切细”,清·《医宗说约》“切断用之“。捣法、切法沿用至今。饮片类型历史上有段(寸、半分长)、粗末(豆大者)、末、捣破等,发展至现代主要是不同规格的段片(5 mm~15 mm)。

        关于麻黄切制的意图,宋·《证类本草》及宋·《本草衍义》有所论述:“寸划之,寸刿不如碎划,如旦大者为佳。药味易出,而无遗力也“。因而,寸划、碎刿、捣破等的目的均为便于煎出药效。

     

    3炮炙

    3.1单纯加热制

    3.1.1汤煮法始见于汉·《金匮玉函经》“折之,皆先煮数沸,生则令人烦,汗出不止,折节益佳“,.《金匮要略方论》“汤泡“、并在含麻黄的汤方中注述其煎服法为“先煮麻黄……去上沫“。梁·《本草经集注》“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唐·《备急千金要方》“先别煮两三沸,掠去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烦“,宋·《苏沈良方》“沸汤泡去黄水“。此法自汉(张仲景)起至今,历代医药文献均有记载。但各医家对汤煮的工艺要求不同,如有《雷公炮炙论》“煎二三十沸,竹片掠去上尽漉出“,宋·《脚气治法总要》“水煮少时,去沫”,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煮十数沸“,元·《世医得效方》“汤洗七次“,明·《普济方》“百沸汤中急煮过,焙“,明·《景岳全书》“入滚汤中煮三五沸,以竹片掠去浮沫“,清·《本草备要》、清·《本草从新》均为“煮十余沸,掠去沫“等。

    关于麻黄汤煮的意图十分明确,历代诸家认为“生则令人烦,汗出不止“、“沫令人烦”,明·《医学入门》“泡去头汤,庶不烦心“。因而,通过汤煮炮制,可达到缓和药性、减弱或消除副作用的目的。

    3.1.2  清炒法  首见于宋·《博济方》“去根节,炒“,宋·《杨氏家藏方》“去根,不去节,炒焦黄“,元·《瑞竹堂经验方》“去根节,微炒,去汗“,元.《卫生宝鉴》“切细,炒黄色”,明·《普济方》、清·《外科证治全生集》等沿用炒法,明·《一草亭异授眼科》“为粗末,炒黑“。现今浙江有“炒麻黄”的饮片。

        关于麻黄炒制的目的,仅有“微炒,去汗”的论述。今人认为炒制可缓和其发散之性。炒后宜治“寒壅相交,咳嗽不止”(《博济方》)、“一切咳嗽喘急、坐卧不宁”(《杨氏家藏方》)等症。

        3.1.3焙法始于汉·《华氏中藏经》“去节,水煮

    去沫,焙干”,宋·《博济方》“去根节,焙”,宋·《类证活人书》“去节,百沸汤去黄汁,焙干秤”,元.《活幼心书》“剑碎,汤泡滤过,焙干”,明·《证治准绳》有同样的记载,以后,多有焙干的要求沿习。明.《普济方》新增“去节,新瓦上焙黄色”的方法要求。焙法今已极少应用。麻黄焙法的目的是使之干燥。   

    3.1.4烧制元·《卫生宝鉴》最先指出“烧灰”,明.《景岳全书》沿用其法,明·《婴童百问》是“捣和,略烧存性”,清·《洞天奥旨》“烧存性”。此法现已不用。

    315其他制法宋·《妇人大全良方》“去根节,炮”、明·《证治准绳》“去根节,制”、清·《医宗金鉴》“炙”。

    32辅料制

    3.2.1酒制为最早使用辅料制的方法,始于宋·《太平圣惠方》“麻黄五两去根节,捣碎,以酒五升煎取一升,去滓,熬成膏”,元·《活幼心书》是“去节存根,略以酒浸透一宿,焙干”,明·《证治准绳》“酒炒”,清代为“酒洗”(《温热暑疫》)、“酒煮炒黑煎服” (《得配本草》)的工艺。关于酒制的目的,《太平圣惠方》“治中风偏枯不遂,枝节疼痛,行步艰难等症”,《活幼心书》“治豆疱出不快”。今无沿用。

    3.2.2蜜制  最早记载此法的是宋·《本草衍义》“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同炒良久”,明·《普济方》“去节,蜜炒令香紫色为度”,明·《本草品汇精要》“去节,合蜜炒”,清·《医宗金鉴》有“蜜炒”、“蜜炙,,的方法,清·《得配本草》“蜜拌炒”。蜜炙法现今广泛应用。

        关于蜜制的目的,历代文献有不少记载。《本草衍义》为“以蜜一匙同炒良久……治病疮疱倒艨黑者”,《普济方》、《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荃》等有类似的记载。清·《本草备要》“亦有蜜炒者,庶免太发”,清.《本草从新》有相同的观点,清·《本草害利》“或蜜炙则和”,清·《医宗金鉴》“蜜炒,治暴喘、疹初无汗作喘急”。可见,清代以后,麻黄蜜制的意图与现今的相符。

        3.2.3蜜酒合制  始于明·《景岳全书》载“连根节,酒蜜拌,炒焦”,清·《幼幼集成》“去根节,用蜜酒煮黑”。此法现已不用。关于其目的,《景岳全书》 “治倒陷,解发豆毒”。

        3.2.4醋制  原于明·《仁术便览》“去根节,滚醋

    汤泡片时,去沫发汗”,明·《证治准绳》“凡用麻黄去节,先以滚醋略浸,片时捞起,以备后用,庶免太发,如冬月严寒腠理致密,当生用”,《本草害利》“或醋泡”。其目的为缓和药性。此法现已不用。 3.2.5姜制  仅明·《普济方》有所记载“缠匝慢火炙干,又醮姜汁炙,凡三次”、“麻黄半分长直者,以热汤浸软,用姜汁浸半日”,制后“治小儿慢惊”。今有生姜、甘草合制。

     

    4讨论

    4.1历代关于麻黄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其中以“去节”,“去根节”,“水煮去沫”应用最多,沿用历史最长。现今强调根、茎分开入药。广泛沿用蜜制方法,但工艺程序与古代有很大区别,而且全国各地的具体操作工艺亦不尽相同,有必要规范其炮制工艺。

    4.2“去节”是古人炮制麻黄饮片的重要内容,其意图明确,为历代医家所认可,此要求一直沿用至清代。关于“节”所指的是哪部分以及是否“去节”,后世颇具争议。有人认为其“节”包括了“茎节”与“根节”,但经查考历史文献,古人“去节”应是“去茎节”,如“…去节,令理通…”(《证类本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草衍义》等)。关于“去根节”问题,现代研究结果表明:节与节间的化学成分相同,药理作用基本一致,故现今炮制不去茎节具有科学依据;茎与根的化学成分不同,茎主要含麻黄型生物碱,根主要含大环精胺等几种类型生物碱,药理作用相反,茎升压,根降压,遵古炮制完全合理。

    4.3麻黄“汤煮,去沫”是渊源最久(起于汉·《金匮要略方论》),历史文献记载最多的炮制方法,其工艺程序甚多,炮制目的明确(“沫令人烦”、“去沫免烦”)。现今广东、江西等地仍在应用。然而,“沫”所含成分有哪些?为什么能使人烦?其作用机理如何?还有待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