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医史溯源 > 正文
  • 中医药百年历程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二十世纪是中医药学永远值得纪念的世纪。这是中医药学转型、新变、发展的百年,曾背过惨痛的经历、挫折和教训,也创造了事业的兴旺和学术的繁荣。大体以前后各半世纪为分野:前五十年中医药学在逆境中抗争自奋,后五十年在勃

    二十世纪是中医药学永远值得纪念的世纪。这是中医药学转型、新变、发展的百年,曾背过惨痛的经历、挫折和教训,也创造了事业的兴旺和学术的繁荣。大体以前后各半世纪为分野:前五十年中医药学在逆境中抗争自奋,后五十年在勃进中发展振兴。


        一、艰辛、困顿的前五十年


        中医药在十九世纪的发展曾面临三大危机:一是自家学术在发展的平台上徘徊而无大创新,二是崇西轻中和废止中医理论的播散,三是政府重视不够支持脆薄。


        任何传统学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如不檗发新观念、引进新方法或新技术,将因无重大突破而胶著于发展的平台上。十九世纪中医学仅在诊治伤科、喉科和霍乱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其名著加王孟英《温热经纬》、屠道和《本草汇纂》、吴尚先《理瀹骈文》、雷丰《时病论》等多系总结性论著。当时学术比之上一世纪没有本林的突破。时正西学东渐,洋务派和维新派思想家都曾视中医药为末技,同光年间经学大师俞樾(曲园)曾在《俞楼杂纂》中著《废医论》,认为中医脉不足可信,药不足取,可废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也曾把宣传西医与变法维新联系在一起,菲薄传统医药。早在1822年清政府就下令在太医院内废止针灸科。1856年在清军内始聘西医为军医。道咸以后,国家多难,政府很少顾及中医药发展。当时西方医学大量传入,尚未能成为中医学的伙伴,却使传统医药面临新的挑战。这势所必然地引起阻扰和拒斥,由是而发生长达数十年的“中西论战”。著名的如五四时期的陈独秀等人与杜亚泉等人的“科玄论战”;恽铁樵等人与余云岫等人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论战等等。这些均表明,民国初年的废中医之论,系清末反传统的激进主义的余绪,其中也夹杂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想。民国初年,吴汝纶等人废弃中医之论为官员所接受并演为官方议案。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极力主张废弃中医,受到广大中医药人员的反对而未果。1929年南京政府第一次中央委员会竟通过余云岫等“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之障碍案”等四个限制中医执业办学的议案,引起全国中医药学术团体于3月和12月两次集会于上海,提出平等中西医待遇,要求中医药一律改称国医药,定3月17日为国医节等议案,并两次派代表赴南京请愿,其中还组织了全国中医药同仁罢工停业,以示抗议,迫使南京政府不得不取消金云岫等人的议案。废止中医的议案虽然被迫取消,但标志着中医药在二、三十年代遇到新的危机。危机激发了广大中医药人士的抗争自立意识。南京政府为缓和中医药界的情绪,于1930年5月,通过了成立中央国医馆的议案,该馆于1931年1月成立,焦易堂任馆长。在二十至四十年代中医药虽然耐受了疾风暴内的考验,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中医药已日趋式微,弱不堪言。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在中医药学术史上值得称道的有四桩大事。一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崛起。此学派为继清代温病学派之后的一大学派,此派肇源于清末陈定泰、朱沛文、罗定昌、唐宗海等人,其观念或西学中源,或华洋约纂,或中西汇通。清末民国,此派大兴于世,主要医学家有丁福保、陆渊雷、张锡纯、叶橘泉、时逸人,阎德润等,主张衷中参西和中医科学化。五十年代以后此派员已断流,但他们为中医学术的保存和培养人才贡献了力量,也成为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二是中医药新型学校的兴办。从1904年杜炜孙在绍兴创办医学讲习社起,到1949年建国前,全国共兴办近90所中医学社、传习所、专科学校和国医学院,为中医药培养了人才。这在中医教育史上也足堪称道。三是这个时期学术团体和中医药期刊林立,斑斓驳杂。1904年上海医学公报社创半月刊《医学报》首开中医药刊物之先河,到1949年全国各地所办中医药报刊将近400种;1904年周雪樵等人在上海创办第一个中医学术团体医学研究会起,全国约有60余个中医药学术团体,这些也足以表明中医药学人在逆境中的奋发实践和求新精神。四是整理中医药文献。从1922年谢利恒编著《中国医学大辞典》以后,相继有《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1935),《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1936),《珍本医书集成》(袭庆元,1936)等出版,到1949年共整理各种中医书籍千余种。在世纪的前五十年,中医的医疗市场不薄,加之多病兴医,涌出一大批名医,他们的学术可谓复绝当世。

     

    二、奋进、振兴的后半世纪建国之初,废弃中医的思绪仍余音不绝,仍有中医是“唯心主义”、“封建医”之论。为此,在五十年代初曾针对发展中医学掀起一场批判民族虚无主义的政治运动。运动主旨在于解决对传统医学的认识问题。五十年来,时移势转,力挽前代之蔽,克成善举,中医药在回黄转绿中以勃然生机高拨振兴。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国家的重视、学人的努力及中西医的合作,和使用了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


        至为关键的是,三代领导人都高瞻远瞩,从文化遗产和科学的高度审视中医药学的发展。毛泽东主席在1958年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9月7日批示:“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江泽民总书记在1991年6月3日为中医药界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国家重视中医、发展中医,把著名中医列入科学家之列。早在五十年代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时,就有三位名中医肖龙友、承淡安、叶橘泉被选为学部委员。九十年代中国科学院遴选院士和成立中国工程院先后有陈可冀、沈自尹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董建华、程莘农、吴咸中、胡之璧、王永炎、石学敏等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82年将发展传统医药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21条,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是对中医药的学术肯定,以是国际上对传统医学施以法律保护的首举。


        建国五十年来,中医药在事业和学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一是中医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建国后中医进入了医院,还成立了有中医病床的中医院。到九十年代末,全国各省、市、县的中医院已形成了医疗网络,中医药在卫生保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二是中医药教育从传统师承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转变。早在1956年就开始成立中医学院,全国现有高等中医院校30所。1978年以后,中医药教育开始了研究生教育以及七年制教育、第二学士学位教育,并配合师带徒形式传授技艺,至1999年,各类中医药教育已培养了本科生12万余人,研究生6千余人。三是学术繁荣、科技进步。广大中医药学人以继承为本,创新为务,通过中医药期刊和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全国现有中医药期刊120余种。八十年代开始,中医药不断举办不同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在古典医籍整理方面,校勘、注释、辑复、影印出版了数千种古医书,同时编纂了《中华本草》等现代大型中医药丛书。类书,存74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中国传统医学卷》。这一切都呈现了盛世修典的兴旺景象。临床方面,对重大疾病、常见病和多发病,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病毒性肝炎防治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创建了中医药实验研究体系,通过实验阐明治疗机理,研制了青蒿素、清开灵等多种新药,揭橥了中医经验医学时代的结束和步入了实验医学的新时代。四是中西医结合的开展和学术创新。自五十年代开始的西医学习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创新注入生机,开展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融进了新方法、新技术,既为中医药的发展起到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中介作用,又实现中西医二者的综合创新,胜义迭出,涌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和多脏器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烧伤、针刺麻醉、小夹板治疗骨折等诸多成果,斐然可观。正是中药生产经营蓬勃发展。五十年来,从中药栽培到药品的生产已自成体系,全国药材种植面积达1150万亩,中成药生产企业1000余家,自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后,投产的新品种已达700余种,新剂型40余种。中药已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六是中医药学阔步走向世界,对外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特别是1978年以后,中医以多种形式进行对外医疗服务,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共建立了7个国际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现己培养了各学科外国留学生1万4千余名,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中医药留学生的数量为自然科学各类学科之首。以上的成就表明,二十世纪后叶,是中医药的盛世,是历史上中医药最发展的时期。


        三、二十一世纪中医学人的使命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主宰经济、文化和学术的时代。医学当随时代。中医学要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做出贡献,关键要确立中医药现代化为主旋津的发展目标。中医药现代化包括发展观念的现代化,即以创新发展观涵括以往的继承挖掘现,诊治手段的现代化,理论的现代化,包括以现代科学语义诠释中医药理论和以实验研究为产生理论的主渠道,以及培养人才各经营管理的现代化等等。特别要重视在信息时代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这一目标,首先要提供发展空间和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既要顺从市场规律,也要依赖政策和法规,国家给予的投入和资助仍然是重要的支撑条件。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新学术规范的建立非常重要。二十世纪后十年江湖医生猖獗,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缺乏健全的学术规范。其次是在理论上还要澄清某些认识。包括明确大中医的观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和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关系等等。人类的继承从来就是有选择地辩证地继承,继承的终极是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体之两端,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科学研究方法对于任何学术本无排他性,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应采用传统的、现代的和多学科手段综合运用才能悉合符节。二十一世纪仍是中医多元化的格局,但现代化中医当是其主流。中医药学的文化基因昭示了他的科学潜力,吸引了科学界有关人士的注目和参与。相信经诸多学人的努力,中医药学在新世纪里一定能取得更辉煌的成就,中医药现代化一定能实现。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