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杏林拾趣 > 正文
  • 铁扇子——桑叶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 时间:2009-02-19 15:22:00
  • 核心提示: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明·解缙 “收汗之妙品”  北京名医魏龙骧于1973年曾报道了一个病例,一名35岁的男子于每夜12点钟左右全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

      为国为民皆是汝,却教桃李听笙歌。

      ——明·解缙

      “收汗之妙品”

      北京名医魏龙骧于1973年曾报道了一个病例,一名35岁的男子于每夜12点钟左右全身汗出如洗,衣被都湿透,夜夜如此已一年多了,经用多种方法治疗仍未见效。魏先生诊治之时,考虑应当另辟蹊径。他联想起曾读过的一本叫《夷坚志》的书,里面讲到这样一个故事: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赢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20年,无药能治。监寺僧日:“吾有绝妙验方,为汝治之。”3日之后,宿疾果然痊愈。其方单用桑叶1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日2钱,空腹用温水汤调服。而今这一男子汗证,何不以此一试。于是魏先生在开处方时,嘱病人每日吞服干桑叶末2钱,用米汤送服。服药3天后,果然夜汗顿止。不久,他又遇到几位夜汗病人,就单用一味桑叶以观疗效,结果都是药到病除。于是,魏老深有体会地说:“桑叶有止夜汗之功,确信无疑矣。”

      上海著名中医颜德馨教授曾读《医学入门》,内有“思虑过度,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桑叶经霜第二番叶,带霜采阴干,或焙为末,米饮调服”的记载,颜老临症用之,也确有效果。记得颜教授曾经治疗1例村妇王氏,年60岁,盗汗已有两年余,询其别无所苦,饮食如常,惟觉精神疲乏,始用益气固表,继用滋阴降火,均无效。后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9克,早晚各服1次,半月而愈,终未复发。颜老还说:“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用此味治头面出汗(俗称蒸笼头),确有渊源。”

      远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即云:“桑叶除寒热出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在其《丹溪心法》一书中就曾记载:“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止盗汗。”明末清初的名医傅青主,尤擅以桑叶止汗,他先后拟定的“止汗神丹”、“遏汗丸”、“止汗定神丹”等数方,均选用桑叶为止汗之神药,誉桑叶为“收汗之妙品”。《本草撮要》亦日:“以之代茶,取经霜者,常服治盗汗。”非但治盗汗,桑叶又可治自汗。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九旬老医顾兆农先生,行医七十余年,自拟一张名方“桑叶粥”,以霜桑叶6克,淡豆豉10克(捣碎),小米50克。先于锅中入水两碗,人霜桑叶、淡豆豉置火上,沸后,文火煎煮刻许,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临睡前温服,每日1剂,连用5天。根据顾老临床经验,病后产后之人,或年迈虚弱之体,身虽不健,但无大恙,唯见昼时动辄汗出,夜睡心神不稳者,投上方多收良效。只是病期延久者,其剂当须多用,每每服药过月,方能渐收其功。

      古人用桑叶,均言及“经霜者”,这为何故?近代名医张山雷认为,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是“欲其气之全,力之厚也。”《百草镜》中亦云:“须大雪压过,次日雪晴采下,线穿悬户阴干,其色多青黑色,风吹作铁器声,故名铁扇子,冬至后采者良。”现代,一般中医大多用桑叶祛风清热,凉肝明目,但在古时还有以桑叶长头发之妙用。如《千金方》载:“治头发不长,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七次,可长数尺。”《本草纲目》也说:“桑叶明目长发。”此方曾被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所常用。不仅如此,慈禧还经常吃些“明目延龄丸”与“明目延龄膏”,其实就是以霜桑叶与菊花两药制成,交替服用。

      一药之师

      桑之一身尽为宝,除桑叶外,桑枝、桑葚、桑根白皮无不入药。其中,一般不为人们重视的桑根白皮,也有其独特疗效。某中医学院学生曾在1962年毕业实习于北京同仁医院时,治一鼻出血患者,屡用凉血止血药,鼻血就是不止,于是请教陆石如老师。陆师审证察方,叹道:“方虽对症,然尚差一间尔!”言罢提笔,于原方中添桑白皮15克,病人服两剂即告血止。由此观之,陆石如真可谓是“一药之师”了。然而,陆师之师又是谁呢?乃北京已故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老先生,这当中还有一段有价值的回忆。陆石如曾治一鼻衄患者,百日未愈,诸法遍试,罔效,延孔老诊视,经用独味桑白皮而衄止,后于临床中,凡遇因肺热气逆而鼻衄者,常单用桑白皮20克,以泻肺止衄,颇获良效。盖肺开窍于鼻,肺热则气逆,气逆则血随之而上,流出鼻窍而为鼻衄。桑白皮功擅泻肺,肺气降,则血亦随之而降,衄乃自止。

      古代本草曾说,桑根见于地面上者名马额,其根皮称“马额皮”,有毒而杀人,若旁行出土面者又名伏蛇,其皮称“伏蛇皮”,亦有毒而致心痛,两者皆不宜用。桑白皮的雅号日“延年卷雪”,系日本《和汉药考》所称。据前人经验,采取桑根白皮,一般均采十年以上之嫩根,剥取内白之皮,焙干。更考究者,是挖取地下三尺之桑根,剥下根皮,再用铜刀(忌铁器)刮去外面一层青黄薄皮,取里面白皮,而且“皮中涎勿去之”,因为“药力俱在上也”。从史料记载分析,我们的祖先在作外科腹部手术时,就曾选用桑根白皮,制作成线,缝合金创肠出,再以鸡血涂上,“唐安金藏剖腹,用此法而愈”。考桑根白皮,不仅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之功,在古代还有美发之用。如《圣惠方》所载:治发鬓堕落,桑白皮锉三升,以水淹浸,煮五六沸,去渣频频洗沐,自不落也。或治发槁不泽,用桑根白皮、柏叶各一斤,煎汁沐之润。这种药源丰富且又简便易行的方法,对苦于脱发或头发枯槁无华的患者,为何不试一试呢?

      长寿食谱桑葚粥

      桑葚,古人又称“桑实”、“乌葚”、“文武实”,《和汉药考》中叫“桑仁”,民间俗呼“桑果”(江苏)、“桑粒”(东北)、“桑蓐”(四川)等。桑葚在我国大部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省,每年4—6月份,当桑葚呈紫红色时采收,蒸后晒干备用。成熟的桑葚质油润,富有糖性、味微酸而甜,作为药用,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足者为佳。桑葚煮粥食用,可滋补肝肾,养血明目,每次取桑葚30-60克(鲜者60~90克),糯米60克,煮成稀薄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适量,再煮一二沸即可。凡中老年人肝肾不足,阴血两虚时,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弱,耳聋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以及肠燥便秘等症,均可选用。桑葚粥属于补益粥,可随意经常食用,也可5~7天为1疗程,每天分两次空腹温热服食,但脾虚腹泻便溏时勿用为好。据《本草新编》记载:“采葚采紫者第一,红者次之,青则不可用。”注意在煮制桑葚粥时,以沙锅为好,搪瓷锅亦可,忌用铁锅。

      桑葚味甘性寒,人心肝肾三经,是一味十分理想的养肝益肾,滋阴补血的药食兼用之品。《本草经疏》称:“桑葚者,桑之精华所结也。”《滇南本草》又云:“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因此,可以说桑葚是中老年人延年益寿之佳果。用之煮粥,在清代黄云鹄《粥谱》中亦有记载,说“桑葚粥明目养肾。”据近代研究,桑葚含糖、鞣酸、苹果酸及维生素B1、B2、C、A、D和胡萝卜素,桑葚油的脂肪酸主要由亚油酸和少量的硬脂酸、油酸等组成。可见,中医说它能补益强壮,治疗视力减退,是有科学道理的。药理实验还证实,桑葚在胃中能补胃液的缺乏,以增强胃的消化力,入肠能刺激肠黏膜,使肠液分泌增多,并帮助肠的蠕动。因此,老年人常服桑葚粥对慢性便秘,很有裨益。

      在民间,广大群众都爱吃桑葚,而且吃法颇多,清代名医兼食疗医家王孟英对吃桑葚颇多研究,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过,桑葚甘平滋肝肾,充血液,止消渴,利关节,解酒毒,祛风湿,聪耳明目,安魂镇魄。其吃法可生啖(宜加少许细盐拌食),可饮汁,或煮以成膏,或爆干为末,歉收之年,可以代粮充饥。根据王孟英的经验,以小满前熟透色黑而味纯甘者,用布滤取汁,瓷器熬成膏收之,每日白汤或醇酒调服一匙,老年服之,长精神,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久久服之,须发不白。

      对桑葚的开发利用,现代又有了两点新的认识。一,对儿童来说,现已公认,不少儿童由于锰和锌的缺乏,造成智力发育迟缓,从而伴随学习能力降低,迟钝和嗜睡。而天然果实桑葚子中含有丰富的锰,对纠正智力降低有重大意义。桑葚子的功效,在《本草纲目》中提到“令人聪明”,这与现代人认识桑葚子具有开发智力功效,古今不谋而合。现代在儿童中表现有缺锌的情况,更是众所周知。由于锌的缺乏,不仅影响正常的食欲,又影响智力。中药白术也含丰富的锌,用桑葚配合白术食用,确有功效。二,对老年人来说,桑葚子有预防动脉硬化作用。动物实验结果已经证明,锰对心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例如在使用缺锰的饲料喂养的动物中,动脉硬化发病率比较高,而补充足够量锰的动物,就没有出现动脉硬化症。可见患有动脉硬化的中老年人,常食颇宜。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