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杏林拾趣 > 正文
  • 蒲松龄“诗医”戏儒生

  • 来源:中国药报 作者: 时间:2008-12-04 08:37:07
  • 核心提示: 传说清朝时期的蒲松龄到济南科举应试,年年“科考”,年年落地,好不尴尬。蒲松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筹集费用,他只得自谋生路。好在他懂得一些医术,便在济南当起了郎中。别说,蒲松龄行医不久,就为一名豪绅治好了多年顽疾
           传说清朝时期的蒲松龄到济南科举应试,年年“科考”,年年落地,好不尴尬。蒲松龄家境并不富裕,为了筹集费用,他只得自谋生路。好在他懂得一些医术,便在济南当起了郎中。别说,蒲松龄行医不久,就为一名豪绅治好了多年顽疾。豪神大喜,便送了块“圣手时医”的匾表示感谢。谁知豪绅大意,错把“时”字写成了“诗”字,而蒲松龄见了竟不在意,仍将此匾挂在了门前。
          匾一挂起,触怒了当地一班儒生。这副寒酸相。竟然能医“诗病”,他有多大学问?便蜂拥而来发难,宣称蒲松龄如稍有差错。就要砸掉他的牌匾,并把他赶出济南。蒲松龄见门外吵吵嚷嚷,忙出门观看,只见人群中走出一位秀才,拱手道:“先生号称诗医,学生觅得小诗四句。请圣手医治。”说罢递上一张纸。蒲松龄接过一看,原来是一首五言绝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略一思索,当即提笔批下“此诗宜补,方有起色”八个字。众儒生一看,哄笑起来:“诗文哪有吃补药的?”蒲松龄哈哈一笑,道:“首句补‘十年’,二句补‘千里’,三句补‘和尚’,末句补‘老童’,诸位意下如何?”众儒生一想,吃了“补药”的诗就成了“十年久旱逢甘雨,千里他乡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童金榜题名时”。又反复仔细一想,是补得有理呀,一时无言以对。
           过了一会儿,另一瘦个子秀才走出人群。从袖中取出一纸道:“学生姓杜,这首诗是老祖宗遗墨,请圣手医治。”蒲松龄一看,却是杜牧名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龄看罢,灵机一动,也写了八个字:“泻药一剂,脚轻手快。”众儒生不解,便问怎么个泻法?蒲松龄提笔边删边说:“清明就是时节,还要‘时节’何用?行人自然在‘路上’此二字应泻去;何处就是问路,不必‘借问’最后一句‘牧童’更是多余,应该泻去。”此诗如此一“泻”,成为“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杜秀才笑着作难道:“前三句泻得好,末句却万万不可泻,否则有谁来指路呢?”蒲松龄笑道:“除去牧童,路上岂无他人乎?可见你从来不回家祭祖扫墓的。”这几句话把杜秀才羞得面红耳赤,怏怏而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