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读《重剂起沉疴》小识

  • 来源:环球中医药 作者:马英 姬航宇 甄仲 时间:2013-06-14 16:58:00
  • 核心提示: 清代医家王清任曾言: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药物剂量的掌握自古就是医家不传之秘,如何藉此为突破,进一步提高中医整体疗效?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rd
        清代医家王清任曾言: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药物剂量的掌握自古就是医家不传之秘,如何藉此为突破,进一步提高中医整体疗效?作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负责人,仝小林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历经潜心钻研,撷取多年心得结为《重剂起沉疴》  一书,201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付梓刊行。全书共约45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名为经方本源剂量的发现,专述中药大剂量应用理论本源及沿革;中篇名为大剂量临床实践,主要为著者临证心得;下篇名为古今经验集萃,为古代医家医论医话精粹。全书理论与临床水乳交融,行文夹叙夹议,立论高屋建瓴,读之酣畅淋漓。
        如何准确掌握药物剂量以提高中医疗效,一直为中医工作者努力探寻的难题,历代医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春秋文献记载“若药不螟眩,厥疾弗廖”,可谓古人探索中药量效关系的发端。《伤寒论》经方尤以药专力宏著称,其后唐宋明清,多有记载,余师愚独重石膏,张景岳善用熟地,王清任偏擅黄芪均堪称佳话。而近人用药常药味多而药量偏小。该书作者通过对仲景制方特色、古今医经方大剂量的传承性、东汉出土文物的度量衡衡制考证、非标准衡制药物重量的现代实测等研究提出,岁月既淹,口耳相传,鲁鱼亥豕,近人误将仲景1两折合为3 g,现行《药典》剂量也大致如此。而学界对方药剂量传承的认识不统一,临床剂量应用差别也较大。就《伤寒杂病论》所载方药而言,就存在1两相当于3 g、6 g、9 g、13 g、15 g等诸多学术观点。作者认为将仲景1两折合13.75—15.6 g,最符仲景用药原貌,经得起实物及古代文献的考证推敲,并经长期临床治疗实践验证其疗效,为中医大剂量应用及中药量效研究奠定了较为厚重的基础。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理、法、方、药”又为辨证论治的核心,“量”已成为影响临床疗效最重要的因素。而中医理论体系中,理、法、方、药独缺对剂量的系统阐述,同时,既往对辨证论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理法方药上,对量的研究较少。这就造成中医方药“量效”研究与传承中存在较多的误解、混乱与困惑。公允而论,提倡中药大剂量应用医家历代不乏其人,但仝小林之前,鲜见有全面阐释其理论内涵者。仝小林及其团队经长期临证实践发现中药剂量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进行长期有益的摸索,提出并验证了
    中药大剂量应用理论,着重探讨了其有效性、安全性。其中每多真知灼见,如“常用量不最大有效量;《药典》规定量是安全量,不是最佳有效量”,再如欲重视大剂量应用的安全需重视“识证用方”、“谙熟药性”、“循序渐进”、“以知为度”方能得心应手,达到大剂量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与此同时,虽倡用重剂,但仍应“该大则大,该小则小,大小剂量,因症施治,随症施量,各得所宜”,并非一味重剂。在理论阐释之余,作者佐以个人临证经验,辅之古今医家大剂量应用中药的验案,堪谓理法方药齐备。
        中医自古不传之心法在于药量,临床用药剂量大小、处方药味数的多寡,均有巨大差异,经方大家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践录》中谈到剂量:“师常诏余侪日: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而加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恽先生苦读《伤寒论》有年,及用轻剂麻黄汤,尚且绕室踌躇,足见医学之难。”虽知晓大剂量应用,然后学者若不得其精粹,终将迷惑不得要领,岂敢率性施治,草菅患者性命?事实上,在临证过程中,小剂量或常规剂量往往安全性高,应用广泛,多数医生对常规剂量用药都有丰富的经验;然大剂量由于超出《药典》范围,临床应用需承担较大风险,故其使用不如常规剂量广,医者缺乏大剂量用药的临床经验,更不敢轻易尝试。大剂量用药充分考验了医生识量和用量的水平,什么时候用大剂量?怎样提高大剂量用药的安全?正是本书所探讨的关键问题。
        本书作者一改世人对传统中医保守、狭隘的偏见,将经年临证经验悉数刊出,以飨读者。如仝小林教授重用葛根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葛根汤方中葛根用之60 g,白芍用之90 g,酸甘化阴,舒筋解肌,效如桴鼓。其他如芡实、金樱子用至30 g以治蛋白尿,茵陈用至60 g以疗肝硬化腹水等,不胜枚举。再如书中遍携名医大剂量应用验案,如邓铁涛每重用黄芪以治重症肌无力,刘沛然常施重剂细辛以收奇效等,读后不仅使人耳目一新,更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可使后学者可拾阶而上,寻径以人。
      品味《重剂起沉疴》之余,笔者深切体悟,由于中医方药复杂性的特点,准确把握临床方药用量,真正做到以“轻剂释顽疾”或以“重剂起沉疴”,实为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而目前对方药剂量研究和认识的不足,阻碍了中医药疗效的提高,因此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的关键问题。诚如是书吴序所言,一帆飞渡,必将引起百舸争流。愿《重剂起沉疴》的问世为中医药理论及临证带来新的启迪。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