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伤寒质难》以人为本思想浅探

  • 来源: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作者: 时间:2009-04-13 15:20:00
  • 核心提示:  祝味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其思想独立特行,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抗病能力、自我康复能力为其医疗实践的立足点,顺势而治,疗效卓著,享誉上海,有“祝派”之称。《伤寒质难》是其思想的

      祝味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其思想独立特行,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抗病能力、自我康复能力为其医疗实践的立足点,顺势而治,疗效卓著,享誉上海,有“祝派”之称。《伤寒质难》是其思想的集中体现,今就学习《伤寒质难》的粗浅体会以享同道。

      1人体存在强大的维持自我稳态的能力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内在平衡,达到不病,或病后抗病与自我康复。正如祝氏“极期篇第六”所言“吾人自脱离母体,以至老死,无时不受外界之支配,所以仍能维持其健康生活者,以其有调节机能也”。调节不及,所以患病,既病之后,人体具有自我抗病疗疾能力,病轻者可不药自愈,如“前驱期篇第四”日“伤寒发热,是动员血液以抗病也”:“进行期篇第五”日“伤寒病灶充血,体温发热,人体自己进行其疗病作用也”;“极期篇第六”说“人之患病,具有自然疗能。伤寒发热而不亢,自汗而有节,体工应付有方,固可勿药而愈也”。还认为人体症状的出现亦是人体抗病的反应,当顺势而治,如《极期篇第六》提到“肺之有咳,胃之有呕,肠之作泻,司温之发热,类皆含有自疗作用。创口之自然愈合,炎肿之自然消散,疟之自休,痢之自已,等是者皆自然疗能也”。 

      2疾病发生是病原与人体共同作用之结果

      正常情况下,体内菌群维持着生态平衡,不仅对人体无害,还能制造一些人体需要的有用物质如维生素等。如果条件发生变化,生态平衡被破坏,就可能成为致病菌。疾病的产生,必然是外邪作用后,人体所主导的反应;只有病原不能发生疾病。如《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所说“病原体不能直接发为疾病,必待体工之激荡,而后症状乃显,何以故?病原乃发病之源,症状乃疾病之苗。疾病之发生,不能离人体而独立;症状之显露,乃体工反应之表现也。是故疾病非是一种物体,乃物体与身体之共同产物也”。“盖疾病之来,本体有受病之素因(饮食不节、寒暖不调、伤感疲劳都为召病之素因),邪体得随缘而植入(或缘饮食而入口腹,或缘尘埃而入气道),正邪搏斗之行动,产生疾病之症状……人体乃黄整之构造,为联合之组织,一旦受到刺激,即生感应。病竭之变化,影响生活之平衡,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者是也。是故病型之形成,非单独病原所造成”。

      3治疗疾病时时注重人体正气

      3.1人病并重,更重扶持自然疗能:治病时,针对病原体,更针对病体。针对病原体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手段,但病原体种类繁多,即使是抗生素、杀虫药,也易产生耐药性,临床直接杀灭病原的治疗往往疗效不佳。如果着重扶持人体自然疗能,往往会取得满意效果。如2003年的SARS,至今尚元直接杀灭SARS病毒的特效药,但通过对症支持等处理,匡扶体力,正胜邪却,亦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正如祝氏“退行期及恢复期篇第七”所说“疾病种类繁多,一病而探出一种病原,一种病原而创制一种特效良药,仅为人类之一种理想。有病原特效药,更能兼顾体质,则特效药之效力更确;无特效药,而能时时匡扶体力,亦可正胜邪却,收化逆为顺之功。一种疾病可兼数种病原,数种专药每难同时并服。是故病原疗法虽收覆杯愈病之效,而本体机能实有应变无穷之妙。病原体充斥宇宙,而应有之特效药未能普遍发明。原因疗法推陈出新,往往昨是而今非,反观人体应付反射之机能则百年如一日也。故日:病原疗法仅能适用于狭义之病原,而本体疗法则应用无穷历万古而不变者也”。3.2三因制宜,尤重因人制宜的个体化诊疗:中医历来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具体分析疾病,但祝先生更重视人,如“阳明上篇第十三”认为“病邪之伤人,绝不能在各个不同之人体上,产生万众一例之变化”。人受到天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东西南北地势环境不同,在群体种属上存在一些差异,故要因时因地制宜。但个体由于先天禀赋、后天培养、生活习惯、工作方式等的不同,体质或强或弱,寒热虚实并不齐同,医生所面对的是不同的患者,必须注重个体化治疗,所以祝先生在“少阴上篇第十五”说“医有一贯之理,用药之道乃因人制宜,岂可随地方而易药,因时间而消长乎?……须知时间不同,环境不同,而适应此不同之时间与环境者,皆是人也。病邪之来,正气抗之,抵抗太过则用清,抵抗不足则用温。地无分南北,时不问冬夏,人不论燕辽闽粤乃至海外异族,皆同此例也。因人制宜,夫岂有偏颇之过哉?”3.3重视脾胃,推崇口服药法: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可使人体不断吸收营养物质,培育正气。营养物质的补充应适度,蛮补、呆补则损伤脾胃,脾不健运,气滞痰生,阻碍人体正常的气机流动,补反为害。祝氏“少阴上篇第十五”记载“营养而无节,超过消化能力之限度,则酿湿变痰,滞碍气机,轻则为痞满,重则为结胸,非惟无益,而又害之”。临床有些患者,大病初愈,不顾病后体虚,脾胃尚弱,大肆嗜食膏粱厚味,脾胃受伤,病常反复。他还立足于人体自身脾胃之选择能力,推崇口服药法,认为“一切内服药耳,欲其发生作用于全体者,必先考虑其胃肠之能力……适体之药,服后快然自适;逆病之方,恒多懊恼不舒。胃有所恶,常见厌拒为吐;肠有不合,每能迫注为泻。内服之法,安全方便,苟非急需,岂不愈于打针乎?人贵自力更生,一切物资,由其自身所制造者,每能吻合其自身之需要。若非不得已而用针剂外,总以内服为佳”,主张尽量少用针剂,对今天的治疗有现实意义。3.4关注局部病灶,更重人体体力:临证用药,体力是最重要之线索。体力强者,可直接清除病灶;体力弱者,必须时时扶持体力。“阳明上篇第十三”说:  “体气为用药上之进退准绳”,“阳明下篇第十四”说:“医之用药,或用以消除证侯,或用以扶掖体力。证侯有余,而体力不足者,应用消除证侯之专药,更当兼用驾驭元气之药,以为之君,此标本兼顾之道也”。以腑实和疮疡为例,说明体力为用药之根据,“腑实之侯,非必承气之证也。腑实而有体虚,宜用温下:腑实而气盛,宜用凉下……一切症候,肇基于体力,解除痛苦,不可治病而忘人……大凡虚人易于停滞,凉药攻导,滞去病解,而体更虚”。“用寒用温之机,一视体气盛衰而施。局部充血有余而全身不足者,吾不为清也……体弱而患疮疡者,温托之而已,疏导之而已,温之不暇,何况清乎”?现在对于临床上失去手术、化疗机会的中晚期肿瘤患者,其体力必定不足,治疗上不能只顾杀灭癌细胞及消除肿瘤,应以扶持体力为主,这对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具有一定优势。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