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胸中无尘方注疏---读《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有感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瑞贤 张 卫 时间:2008-07-19 08:52:05
  • 核心提示:  1993年8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影印本。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金陵本”是世间难得一见的善本,见不到真迹,能够通过影印本间接抚摸连李时珍、王世贞本人都没有见到的《本草纲目》首刊本,

      1993年8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本草纲目》“金陵本”的影印本。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金陵本”是世间难得一见的善本,见不到真迹,能够通过影印本间接抚摸连李时珍、王世贞本人都没有见到的《本草纲目》首刊本,其快慰之情不难领略。

      然而,医界对《本草纲目》校释颇具影响的专家教授刘山永教授却很快发现,该影印本对于空缺和笔画残缺、字迹模糊之处进行的填写描改错误百出,仅误改、误描的字就有220余个,严重影响了金陵本的原貌。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钱超尘先生将日本内阁文库藏本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进行了比较,也发现了后者出现的大量错误,并于2003年第5期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影印金陵初刻本〈本草纲目〉误描误改致误举隅》的论文,在列举了大量错误之后指出了出现错误的原因及修改的建议。是年,全国中医药文献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管中医出版工作的刘诗发主任闻讯赶到了会议上,拜访了钱超尘教授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教授,与他们商定了对影印本描写致误之处进行纠正和重新出版简体横排新校正本的方案。出于对中医文献事业的深厚情感和强烈责任心,两位教授欣然接受了上海方面的邀请,回京后即组建了包括在中医文献研究上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赵怀舟、温武兵二位学者,精心策划,分工合作,这一干就是5年,终于完成了《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这部长达60余万字的巨著,于今年4月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隆重推出。面世之后,在郑州举办的全国图书博览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中医药界产生了涟漪。

      金陵本《本草纲目》为本草著作中的稀世珍宝,目前国内仅存2部,分别藏于上海图书馆(全帙)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略残)。日本藏有4部,分别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部分钞补)、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狩野文库和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后者1992年由大阪Orient出版社影印出版。

      《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采用的底本,为日本大阪Orient出版社据内阁文库藏本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本的两个影印本。此次校释,他们先将两个底本相互校读,力求保证金陵本原书的高度准确性;然后再与后世公认的三个影响力最大、差异也较大的版本——江西夏良心本、杭州钱蔚起本和合肥张绍棠本进行对校,以实现“保持金陵本原貌”,改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误描误改致错的目标。《金陵本〈本草纲目〉新校正》,对所改之字皆出注说明,对于金陵本本身的误字及其他三个校本的讹字也出注说明。在保持金陵本原貌的同时,并不一味盲从。批阅这部新书,不难发现,他们校勘的态度极为精严,工作量也极为庞大,几乎每页都有校语1~10余条,每条都详细记录了底本之间的不同、底本与校本的不同、校本之间的不同等,有些还指出是非之处。整个校语精当简明,不仅使读者一卷在握能够目睹金陵本的原貌,而且使读者能够在展卷之际同时获得4个版本的精华,可谓精校本的范例。

      清代著名医家柯琴曾深有体会地说:“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柯琴说的注疏,也包括点校的内容在内。目下注释、点校中医古籍的人很多,能像柯琴要求的“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的人不多,能像钱超尘、温长路先生他们把此当成事业来做的更不多。中医书籍注释点校本敷衍搪塞、重复出版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痛心和反思。究其原因,一些点校者功力不足、治学不严的责任是难逃其咎的。中医古籍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大浪淘沙,古医书能够至今留存下来的多为珍品,如因后代人不负责任的点校把它们变为垃圾,怎不愧对祖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