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玄元肤论》学术思想探微

  •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刘 鹏 时间:2007-06-18 21:36:35
  • 核心提示: 五、明自然界阴阳之理而施治疗之术  春夏秋冬、一月朔望、一日昼夜皆可分阴阳,善为医者当明此自然之理,天人相应而行调理诊治,《内经》对此多有表述。赵氏秉承经典,借鉴孙子用兵之理生动地论述了阳病、阴病、阳虚病
        五、明自然界阴阳之理而施治疗之术
      春夏秋冬、一月朔望、一日昼夜皆可分阴阳,善为医者当明此自然之理,天人相应而行调理诊治,《内经》对此多有表述。赵氏秉承经典,借鉴孙子用兵之理生动地论述了阳病、阴病、阳虚病、阴虚病的昼夜轻重变化。赵氏云:“十二时而分五脏之阴阳,医者全凭此,以明得病之根原,而施治疗之方术。”并依此分析《伤寒论》逐时分治的道理,颇得经旨。而且难得可贵的是,在金元以后医家常喜谈运气的风气下,赵氏能认识到 “年月日时,皆当各分阴阳,此其大略。独甲子运气,《内经》虽备言之,往往不验……读《内经》者不可拘泥。”很是中肯。
      六、明辨阴阳假象
      赵氏论治疾病以阴阳寒热虚实为纲,于阴阳假象多有明辨,喜用六味、八味二丸辨证施治,由卷四“阴虚发热论”中所载病案一则可见一斑,“至于烦扰狂越,不欲近衣,欲坐卧泥水中,此属假热之证。其甚者,烦极发燥,渴饮不绝,舌如芒刺,两唇燥裂,面如涂朱,身如焚燎,足心如烙,吐痰如涌,喘急,大便秘结,小便淋沥,三部脉洪大而无伦。当是时也,却似承气证,承气入口即毙,却似白虎证,白虎下咽即亡。若用二丸,缓不济事,急以加减八味丸料一斤,内肉桂一两,以水顿煎五六碗,水冷与饮,诸证自退”。
      七、对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的阐发
      丹溪之后,戴思恭认为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发挥师说,阐明“阳气易亢、阴血易乏”之理,组方遣药善用四物汤随证加减。赵氏仿丹溪论证之法,通过分析人体生命过程中阴精难成易耗,而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但认为“此阴字指阴精而言,不是泛言阴血”,在卷四“阴虚发热论”中批判曰:“惟丹溪发明补阴之说,以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世袭相因,屡用不效何耶?盖因阴字认不真,误以血为阴耳,当作肾中真阴,即先天也。”而且针对阴常不足的病症,赵氏主张“阴阳互为其根,议补阴者,须以阳为主,盖无阳则阴无以生也”,亦是对丹溪学派理论的融汇发展。
      八、依阴阳体质而辨证施药
      赵氏云:“有偏阴偏阳者,此气禀也。”分析了阴阳偏盛体质之人的不同生理、病理表现,“太阳之人,虽冬月身不须绵,口常饮水,色欲无度,大便数日一行,芩、连、栀、柏、大黄、芒硝,恬不知怪。太阴之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觉腹痛泄泻,参术姜桂,时不绝口,一有欲事,呻吟不已”,反对无视体质的不同而“制为不寒不热之方”,自诩为“医中王道”,主张当明体质之偏盛、阴阳之属而辨证施治,对于“苦寒频进而积热弥炽”“辛热比年而沉寒益滋者”,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无水者壮水之主,无火者益火之原。
      “五行论”的学术思想
      赵献可“五行论”比较有特点的学术思想是水养火、水生金、木生土和五行各有五之说。
      前文已叙,在赵氏的命门理论模型中,“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因此赵氏基于此重视先天无形之水对无形之火的给养,所谓“水养火”之水火乃是先天无形之水火,“水克火”之水火乃是后天有形之水火。
      临证中赵氏注意到“今之言补肺者,人参黄芪;清肺者,黄芩麦冬;敛肺者,五味诃子;泻肺者,葶苈枳壳。病之轻者,岂无一效。若本源亏损,毫不相干”,故对于肺病日久者主张培补肾元,“毋徒从事于肺,或壮水之主,或益火之原”,此所谓“水生金”。
      赵氏讲“木生土”,实际上是注意到了肝木之气之调达对脾土的调节作用,五脏顺其性为补,从这个角度讲是木生土,亦是赵氏所言“此东垣《脾胃论》中用升柴以疏木气,谆谆言之详也”的内涵所在。
      关于五行各有五,赵氏举例火之有五和水之有五,“明此水火之五行,而土木金可例推矣”。水之有五是指阳水阴水、火中之水、土中之水、金中之水、木中之水,“阳水者,坎水也,气也”、“阴水者,兑泽也,形也”、“金中之水,矿中之水银是也。在人身为骨中之髓”、“木中水者……即木中之脂膏”,不乏牵强比附之嫌,赵氏亦未言此理论之实践意义。其火之有五说为阳火阴火、水中之火、土中之火、金中之火、木中之火,“水中之火”、“土中之火”、“空中之火”、“金中之火”论颇合临床应用,值得体会。所谓水中火是指人身肾中相火,平日不能节欲,以致命门火衰,肾中阴盛,相火无藏身之位,游于上而不归,是以上焦烦热咳嗽等证,善治者,以温肾之药,从其性而引之归原,使行秋冬阳伏之令,而龙归大海。所谓土中火者是指人身脾土中火,以甘温养其火,而火自退,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甘能除大热。所谓木中之火是指人身肝火内炽,郁闷烦躁,须以辛凉之品发达之,若以寒药下之则愈郁,热药投之则愈炽。所谓金中火者,就病症而言肺金气虚则火乘虚而现,治以补北方之水,即所以泻南方之火。
      《医贯》刊行后,医家褒贬不一,徐大椿就曾作《医贯贬》予以批判,何梦瑶亦曾云:“今之为医者,泥于《医贯》之说,不论新病、久病,非六味则八味,非补中则补脾,竟若历古方书皆可删却,亦惑之甚矣。”通过分析《玄元肤论》,比较合理地评价赵献可的学术思想,了解其理论的构建方式和适用范围,会更有助于我们的临床应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