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玄元肤论》学术思想探微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刘 鹏 时间:2007-06-18 21:12:36
  • 核心提示: 《玄元肤论》是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著《医贯》的第一卷,是卷又分为“内经十二官论”、“阴阳论”、“五行论”三部分,详细阐发了赵献可对命门、阴阳、五行理论的独到见解,是其诊治各种疾病的治疗总则。通过分析《玄元肤
        《玄元肤论》是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著《医贯》的第一卷,是卷又分为“内经十二官论”、“阴阳论”、“五行论”三部分,详细阐发了赵献可对命门、阴阳、五行理论的独到见解,是其诊治各种疾病的治疗总则。通过分析《玄元肤论》,更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医贯》和赵献可的学术思想。
      “内经十二官论”的学术思想
      受理学思想的影响,金元以后尤其是明代,医家颇喜研易,并仿照易理展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赵献可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医家,通过分析集中体现其命门学术思想的“内经十二官论”,在了解其独特命门模型建构方式的基础上,亦能管窥明代理学与中医学相互渗透影响的方式方法。
      尊经又敢于疑经的治学方法是赵氏命门模型得以建构的基础,赵氏先引用《素问·灵兰秘典论》之文,进而提出“若以心之官为主,则下文‘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当云十一官矣。此理甚明,何注《内经》者昧此耶?”“心既非主,而君主又是一身之要,然则主果何物耶?何形耶?何处安顿耶?”的疑问。
      赵氏受理学影响极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形态,究其实质是以儒学为基础,又借鉴了道家和佛家的理论及思维方式,赵氏亦是以儒、道、佛三家之理论,作为构建其命门模型的“圣学”基础。他由“孔门之一贯,上继精一执中之统,惟曾子子贡得其传。然而二子俱以心悟,而非言传也”、“老氏《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之门,造化之门。又曰:恍恍惚惚,其中有物”、“佛氏《心经》云:空中无色,无受想形识,无眼耳鼻舌身意”得出“夫一也、中也、性也、浩然也、玄牝也、空中也,皆虚名也,不得已而强明之也”的结论,并据此认为人身之君主当训为无形之物。
      紧接着,赵氏完全仿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模型,把无形可见之命门作为“人身太极”,此太极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左边的小黑圈是真水之穴,右边的小白圈是相火之穴。赵氏极力推崇命门之地位,把其凌驾于主脏腑之上,“有命门,然后生心。心生血,有心然后生肺。肺先生皮毛,有肺然后生肾”,打破了《内经》传统生命观的认识,虽不乏创新,但终究是医易文理上的比附,究竟有多少符合人体生理或于临床实践有多大实际价值便难说了。值得称赞的是,赵氏取类比象“走马灯”全赖“中间惟一是火”而在推崇命门为火为人身之至宝、人身之立命,大倡温补此火的同时,能认识到“命门君主之火,乃水中之火,相依而永不相离也”,并能借鉴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思想,提出“火之有余,缘真水之不足也,毫不敢去火,只补水以配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火之不足,因见水之有余也,亦不必泻水,就于水中补火,益火之原,以消阴翳”的治疗原则,这亦是其治疗疾病多用六味、八味的原因所在。
      由以上可见,赵献可的命门理论模型,其建立方式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典论据,二是理学框架的比附,三是取象比类的应用。这亦是理学影响下,金元明代医家构建其医理的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阴阳论”的学术思想
      “阴阳论”其实是很能体现赵献可学术思想的一篇,由此篇可见其对前辈医家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惜大多数学者仅知其命门学说,对此鲜有阐发。现从八个方面简要论述如下:
      一、阴阳为对待之体、虚名也
      阴阳是对相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双方对立属性的概括,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谈阴阳是没有意义的,赵献可云:“夫言阴阳者,或指天地,或指气血,或指乾坤,此对待之体。”“阴阳者,虚名也。”(注:着重号为笔者加)实在是很有见地。因此,笔者个人认为目前比较流行的诸如“气阴两虚”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在此不展开详细论述。
      二、以《易》理阐释“治血必先理气”
      对于失血暴甚者,处以独参汤顿煎服,取“有形之血难以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义,此是常理,赵氏亦有论述,不足为奇。其曰:“其实阳统乎阴,天包乎地,血随乎气。故圣人作《易》,于乾则曰大哉乾元,乃统天。于坤则曰至哉坤元,乃顺承天。古人善体《易》义,治血必先理气,血脱益气,故有补血不用四物汤之论。如血虚发热,立补血汤一方,以黄芪一两为君,当归四钱为臣。”用《易》里阐释补血不用四物汤之论,则足见明代理学影响中医学的社会大氛围下医者的论医方式。
      三、取法自然、重视温补
      取法自然来论述人体生理现象及其诊治方法是《内经》以降医家常用的方法。赵献可在“玄元肤论”中曾借“走马灯”之理来阐释温补命门之火的重要性,在“阴阳论”中更进一步通过观察自然界春生秋杀的现象来说明温补之重要性,“甘温者,是共跻乎春风生长之域。一应苦寒者俱不用。不特苦寒不用,至于凉者亦少用。盖凉者秋气也,万物逢秋风不长矣”。
      四、以阴阳升降交泰阐释临证用药
      医家多用阴阳升降交泰之理阐释心肾相交,已无新见。赵氏却以其阐释补中益气汤,颇有李杲以易象喻药理之风,其云:“天上地下,阴阳之定位。然地之气每交上于天,天之气每交于下,故地天为泰,天地为否。圣人参赞天地,有转否为泰之道。如阳气下陷者,用味薄气轻之品,若柴胡、升麻之类,举而扬之,使地道左旋,而升于九天之上。阴气不降者,用感秋气肃杀为主,若瞿麦、扁蓄之类,抑而降之,是天道右迁而入于九地之下。此东垣补中益气汤,万世无穷之利,不必降也,升清浊自降矣。”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