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内经》和谐观浅析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容景瑜 时间:2007-02-26 14:58:26
  • 核心提示:  《内经》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对当时某些哲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在《内经》一书中得到具体体现和应用。  哲学基础  《内经》的学

      《内经》在阐述医学理论的同时,对当时某些哲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体现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其在《内经》一书中得到具体体现和应用。
      哲学基础
      《内经》的学术思想深受《周易》和先秦诸家学说的影响。《易传》提倡和谐思想,提出太和观念,《周易》通过象数符号运演系统把数、象、理、占和谐统一起来,把自然和人和谐统一起来。孔子具体表达了和谐思想,《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过犹不及。孟子则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谐观。老子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少私寡欲的清静无为思想。墨子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博爱精神,认为人与人相互热爱,相互帮助,社会就会和谐安定。此外,尚有法家、名家、阴阳家等学说都含有一定的和谐内容。之后汉董仲舒形成了天人合一体系,认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受命于天。由此可知,《内经》的成书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和理论渊源。
      天人相应 内外和谐
      《内经》认为,人起源于自然的运动变化,《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神乃自生。同时《内经》又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因此人生活在自然当中,人类的行为可以影响自然,自然的变化也可以影响人体。
      人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达到天人相应才能健康美满的生存,为维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人与外环境的协调,使生命活动保持正常,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变化。《灵枢·本神》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如果人与自然不相适应,自然的变化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发为疾病。《素问·脏气法时论》曰: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祸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所以《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适应性。将人与自然视为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和谐统一体,顺从自然的规律性,才能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才能避邪防病,保健延年。《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若违背了天人相应的规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素问·生气通天论》)
      因此,治疗疾病也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节律,使人体生理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并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采用适宜的治疗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疗效。
      身心合一 形神和谐
      疾病的发生与否与邪正的强弱有关,而正气的强弱又与情志心理密切相关。《内经》认为许多疾病与气机失调有关,故《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逆其气则病。而情志失常是导致气机失调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往往损伤内脏,《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内经》认为,精气神互为一体,身心互相影响,《灵枢·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当身心失和时,会引起形神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灵枢·贼风》曰: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素问·痿论》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发为痿躄、《灵枢·本神》: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甚至引起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汤液醪醴论》)人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具有社会属性,即人能影响社会,社会也能影响人。如《内经·疏五过论》曰: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甚至导致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素问·疏五过论》)
      保持身心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内经》认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素问·汤液醪醴论》),如果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范围,则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有利于脏腑气血的恢复,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如《灵枢·本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要求人们通过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通过保持良好的心境来做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素问·上古天真论》)和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保持安宁清静的心境和无私寡欲的精神境界,同时做到精神愉快舒畅,减少不良的情志刺激,使身心和谐,形神平衡,自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以及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素问·上古天真论》)。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