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读《温病条辨》笔记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张明雪 何 伟 时间:2007-02-14 13:46:42
  • 核心提示:《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便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整个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位医学家,先是明末的吴又可,著有第一部温病专书《瘟疫论》,把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脱胎出来;继之迎来了温病学说

    《温病条辨》是温病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其作者便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整个温病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位医学家,先是明末的吴又可,著有第一部温病专书《瘟疫论》,把温病学说,从伤寒学说中脱胎出来;继之迎来了温病学说的全盛时期——清代,出现了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四大温病学家为代表的温病学派,其中以叶天士贡献最大,是温病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其次,便是吴鞠通,他在叶天士卫气营血理论基础上,又补充了三焦辨证法则,制定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温病治疗方剂,使温病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更加臻于完善。
      吴鞠通创立的三焦辨证体系,是根据叶天士的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说发展而来的,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替代,从现在的临床实践看,卫气营血辨证虽比较符合温病的发病规律,也比较容易掌握,但也有不足之处,而其不足之处,正是三焦辨证之所长。《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指出温病发展的后期,常见肝肾之阴受损的情况,并详尽论述了如何论治,为温病学派强调的养得一分阴,保得一分命的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治法。
      《温病条辨》对各个季节的温病,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等的特点、变化规律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清晰详尽的论述,使辨证与辨病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前人所未能做到的,更应指出的是,吴氏将秋燥纳入温病范围,补前人之未备。此外,《条辨》在温病治法上的承前启后作用,也不可磨灭。如对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的作用阐述,为后人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直到今天,我们在治疗温病高热时,往往还依靠三宝使患者安度难关,这是祖国医学不用物理降温之法,而又绝少后遗症的关键所在。又如雪梨浆与五汁饮等,解决了高热患者的补液问题。对下法的应用,《温病条辨》在《伤寒论》下法基础上,结合温病的特点,创制了增液汤、宣白承气、导赤承气、牛黄承气、新加黄龙汤等方,是温病学派提出的无水行舟理论的具体应用,使下法在温病治疗中得到更灵活的应用。
      吴鞠通还倡导以性味论治法,性味治法源于《内经·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这一治法在《温病条辨》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卷一治温病初起的桑菊饮、银翘散、白虎汤,吴氏分别称之为辛凉轻剂、辛凉平剂和辛凉重剂;又《伤寒论》的五苓散,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吴氏称之为甘温淡法;喻昌的清燥救肺汤,是治疗温燥伤肺的常用方,吴氏称之为辛凉甘润法。他的这种以性味治法统领方剂的方法,在《温病条辨》中占全书方剂的八成,这也是该书的鲜明特色。
      该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处处注意保护阴液。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胜必伤阴,在温病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化燥伤阴的病机,阴津的盛衰直接关系到温病患者的存亡,必须给予重视,所以在《温病条辨》238法中,以清温救阴为治者近乎一半,以期留得一份正气,便有一分生机。并根据温病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保阴护液方法,如初期主用辛凉,以透邪于外;中期主用甘寒、咸寒,以清热保阴;后期主用甘咸重浊,以滋阴潜镇。还强调不可滥用苦寒之药,不可见小便不通,即用淡渗通利之品,所有这些都是他出于顾护津液的考虑,是对温病学内容的完善。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