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名医的智慧在禁宫闪光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清光绪六年(1880)二月,慈禧太后大病,太医院医师久冶难愈,光绪帝采纳礼部侍郎宝廷的建议,诏令各省督抚举荐名医会诊。全国各地名医经督抚举荐应诏人京者共有八名,按入京时间先后排列如下:直隶总督李鸿章荐前山东泰武道员

        清光绪六年(1880)二月,慈禧太后大病,太医院医师久冶难愈,光绪帝采纳礼部侍郎宝廷的建议,诏令各省督抚举荐名医会诊。全国各地名医经督抚举荐应诏人京者共有八名,按入京时间先后排列如下:直隶总督李鸿章荐前山东泰武道员薛福辰,字抚屏,江苏无锡人;山西巡抚曾国荃荐山西阳曲知县汪子常,字守正,浙江杭州人;江西巡抚荐江西县丞赵天向,字德舆;江苏巡抚吴元炳荐江苏武进职员马文植,字培之,江苏武进孟河人;浙江巡抚谭钟麟荐浙江鹾尹薛宝田,字莘农,江苏如皋人;浙江淳安县教渝仲学辂,字昴庭,浙江杭州人;湖南巡抚荐新宁知县连自华,字书樵,浙江杭州人;湖北制府荐湖北盐法道程春藻,字丽芬。其中七人均为地方官吏,独马培之一人以白衣医士应征进京。《纪恩录》是马培之应徵人京为西太后诊病的日记。自光绪六年(1880)七月二十六日始,至光绪七年(1881)二月三十日止,马培之共为慈禧太后诊脉立方七月整,其每日与同征诸医入宫诊脉

    审证立方之详情,尽载于《纪恩录》中,故此书虽称日记,而从其内容观之,不啻为一份完整的清宫医案。又因马培之系应征人京的地方名医,不同于宫廷太医,因此京中王公大臣在马氏入宫请脉立方之余纷纷向其求诊,故《纪恩录》中还间有马氏诊治京中王公大臣及其亲友的医案约30例,这些零星医案,文字虽极简略,却处处显示出马氏医理之精熟,决诊之明确,方药之中节,疗效之显著,与主线慈禧医案交相辉映,在禁宫内外,闪烁其名医智慧的光芒。以下试从宫内宫外主副二线病案分析探讨。

    一.宫内慈禧医案

     

        慈禧所患乃心脾两虚之证,其主证为:夜寐不安,虚热时作,谷食不甘,胸前嘈杂,吭嗓作干,喉闻有五味之气,时痰中带血,腰酸肢倦,月经不调。慈禧长期恣贪口腹,喜食生冷果品,故导致大便时溏时结;又据其年龄(时近五十)及主证,很可能有更年期的因素,加上当时的清政府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等诸方面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身为清王朝最高统冶者的慈禧太后心劳日拙,这些因素使其病情更加复杂化。也给医生辨证施治带来相当的难度。此病从当年二月初始发,至马培之进京的七月下旬,太医院医生已整整为慈禧治疗了5月有余,然未见大效,难怪太医院院判李卓轩在初见马培之时即告诫:头绪极多,言下之意为太后的病因病情极为复杂。

        七月廿六日,马培之首次为慈禧诊脉,慈禧皇太后旨下召见。即出直庐,立于阶下。五大臣仍由西来,薛福辰、汪守正从东来,相见各揖,随内务府大臣至乾清官后。大臣进内,余与薛汪二君,止宫门首恭俟。内监款以茶,汪子常见余未挂珠,向内监索珠一串俾余,以符典礼。大臣出,余随至长春宫候懿旨。少顷,刘、李二太监传进。至体元殿,立阶下,内殿与钟粹宫格制相埒,正中窗格一启,刘、李二监在窗内传呼,余随五大臣及太医院李进内殿。慈禧皇太后面东,坐前设小几,垂黄纱帘模。行一跪三叩首礼。问何处人及年纪,一如慈安皇太后所问,对亦如前。内务府大臣跪在余左,太医院跪在余右。慈禧皇太后命文植进诊。膝行至几前,几上置两小枕,太监侍立两旁。启帘请脉,左右如法。

        切脉后当即向太后面奏,凭脉细述病因病机及主症,又当场书写脉案及处方,拟定养心调脾之剂,药用:当归、白芍、白术、淮山药、生地、茯苓、陈皮、川续断、牡蛎、合欢皮、红枣、藕。

    此脉案与慈禧实际病情相符,处方用药也合慈禧心意,故马培之旗开得胜,尽管最终所拟之方未用(仍用太医院方),但却赢得慈禧马文植所拟方药甚佳的赞誉,及明日同议,着马文植主稿之懿旨,此旨一举奠定马培之日后在同征诸医会诊时的首席地位。

    (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