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苗族医药学文献整理的标志性成果——评《中华本草·苗药卷》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由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邱德文、杜江教授编纂的《中华本草·苗药卷》于2005年12月份出版发行了,全书分上篇概论、下篇药物、附篇及索引4个部分。共收载药物391味,插图400余幅,篇幅约100余万字。编排符合

      由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邱德文、杜江教授编纂的《中华本草·苗药卷》于200512月份出版发行了,全书分上篇概论、下篇药物、附篇及索引4个部分。共收载药物391味,插图400余幅,篇幅约100余万字。编排符合《中华本草》总体规范,体现了本草学特色。本书是国内一部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苗族药物学专著,对苗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引述有据,体例完备  
      药物条目共有正名、苗药正名、俗名、异名、品种考证、来源、原植物(动、矿物)、栽培、采收加工、药材鉴别、化学成分、药理、药性、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附方、制剂、现代临床研究、参考文献等项,体现其系统性与完整性。对绝大多数苗药品种,结合多部古代本草典籍和近代训诂学成果对正异名加以诠释、考证。在名实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药物来源、原植物、栽培要点等进行研究来阐明药物的形态、分布、资源情况。因此,本书体现了继承发扬,整理提高的编纂宗旨。每味药均附清晰逼真的墨线描图,有助于读者对苗药品种的辨认,因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2.体现现代科研成果
      本书在继承历代本草对苗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纳了现代生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等学科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收录了许多苗药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学单体,运用生药学理论考证苗药名实,引用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阐明苗药的作用机制,引用现代临床研究成果拓展苗药的临床应用范围。因此,本书充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苗药的研究成果,对接了现代科技前沿,从而使本书充满现代科技信息,显示了苗药正逐渐走向国际化、与现代科技融汇互补的发展态势。


      3.体现苗族医药理论特色
      医和药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正确使用药物。同样,苗药的使用也受苗医理论的指导。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苗医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医药经验,逐渐形成了苗医的纲、经、症、疾理论模式。苗医将一切疾病归纳为两病(冷病、热病);将疾病分类为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快经、慢经)、三十六大症七十二小疾;将治疗疾病的治则归纳为两纲(冷病热治、热病冷治);将苗药分为两类(冷药、热药)和七味(酸、甜、辣、麻、涩、辛、淡)。凡味酸、苦、涩的苗药属冷药,归热经;凡味甜、麻、香、辣的苗药,属热药,归冷经。疾病的表现虽然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均可以用冷、热两病来概括。苗医认为冷病、热病是相互对立又存在一定联系的两类疾病。本书运用苗医理论描述苗药的性味归经,运用中医理论叙述苗药的功能与主治,实现了苗医理论与中医理论的有机融合。


      4.检索功能完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下篇介绍了391味苗药,苗药条目按正名笔画顺序排列,并写出序号。书末附三种索引,方便读者从不同途径进行检索,提高了本书的使用效率,真正体现了工具书的特色。书中大多数苗药条目均以古代及现代文献记载为依据,有些常用苗药条目,引用文献达数十条之多,使每一个药物条目都像一篇高质量的专题研究论文,经过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心雕琢。由于本书文献整理工作细致准确,读者可以避免很多重复劳动,把科研工作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制高点上,以便取得新的成果。


      本书的编纂,是对苗族药物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为苗族医药由草根文化进入医学科学的大雅之堂提供了又一津梁。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