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中医药古籍抄本的研究现状及其价值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中医药古籍抄本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药学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文献学研究不仅是中医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

    中医药古籍抄本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中医药学在其漫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为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文献学研究不仅是中医药文献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领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现存中医药古籍抄本当中,不乏历代著名医家精辟的学术见解与独到的临床经验,加之抄本自身所特有的文化艺术价值,使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在中医药文献学研究领域始终独树一帜。

    1         现存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数量、分布与类

    别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截止到1980年底,全国113个图书馆中所藏建国前抄刻的各类中医药图书共计 12 124种。其中,中医药古籍抄本约占5 100种左右,而未经刊刻者3 900余种,已属孤本者3 600余种,仅清末前的孤抄本就有800余种之多。从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数量分布来看,北京地区所存抄本数量约占全国抄本总收藏量的40%左右。如我馆现存1 223(实存约2 000种左右),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存有198种,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存有122种,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存有104种,北京大学图书馆存有63种,首都图书馆存有14种,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存有14种,军事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存有35种,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存有4种,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存有42。另外,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文献研究所文树教授收藏的中医抄本亦有400余种。

    从国内中医抄本的内容来看,涉及中医经典、中医医案、诊法治则、中药方剂、综合医籍以及临床各科,其中以临床各科类抄本数量最多,达2200种左右。其次,为方书类和医案类,约为1 700余种。而有关本草、伤寒金匮、针灸推拿、诊法内容的抄本共计约l 200余种,有关医经、综合、医史及其他内容的抄本共计约800种左右。对这些抄本内容进行系统深入的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利于继承和保存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而且有利于拓宽临床辨治思路,提高临床辨治水平。

    然而,迄今为止,就留存于国内的5 000余种中医药古籍抄本而言,除少数学者对其中的很少一部分进行了校注并撰写内容提要外,绝大多数古籍抄本仍在被束之高阁、少有问津。究其原因,对抄本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基于抄本研究的诸多特殊性,使得该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严重的影响。比如,迄今为止,对于当前抄本的具体分布情况尚缺乏完整、全面、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抄本数量庞大、保存分散,为集中进行筛选和论证带来一定困难;抄本为手工书写,字体多不规范,异体字、俗体字、错讹字甚多,加之书写年代久远,字体有些已经脱落,尚需要根据上下文意及相关著作进行酌定、辨识……而这些,都带有相当的难度。应该看到,抄本研究本身属线装古籍版本研究的两大分支之一,其研究内容涉及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医学史、文字学、书法艺术等多个领域,研究难度远大于刻本。因此,造成长期以来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始终处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艰难境地。

    2现存中医药古籍抄本的主要抄写类型

    纵然如此,由于中医药古籍抄本自身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独特的收藏价值,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日益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按抄本的抄写体例分类,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抄本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属类辑型抄本,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人的资料,而抄写者本人不发表任何学术观点与见解。如清初三大名医之一张璐的《医通祖方》、钱雅乐等人的《汤液本草经雅正》、朱时进的《一见能医》等。该类抄本从表面来看,只是作者对前人资料的简单辑录,并未体现出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但此类抄本的研究至少可以使我们了解到目前已经亡迭的古代医籍内容,同时,由于抄写者本人在抄写过程中对原有资料进行过一番分类汇总,为我们今天的阅读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第二类属评述型抄本,即抄写者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同时,附以个人的分析评述。如朱之荆的《医蓍全集》、董松年的《证治心法指南医论》、杨和的《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方谟重订的《薛氏济阴万金书》等。此类抄本在汇集前人医学著述的同时,往往结合抄写者个人的临床经验加以点评分析,评语一针见血,不乏真知灼见,不仅有利于读者参透文中的“不传之秘“,理解字里行间的“话外之意”和“言外之音”,而且有利于读者把握古代医家学术思想的精髓,对于启示后学、开拓思路,都很有裨益。

    第三类属心得抄本,即抄写者本人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见解,于临证实践中有丰富经验,书中内容能够充分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医学功底,因而颇具研究价值。如封一愚的《咽喉秘传》、徐养恬的《徐养恬方案》、江泽之的《江泽之医案》以及不著撰人的《剑慧草堂医案》、《青囊有秘》等。心得类抄本从内容上看以医案类著作居多,而医案研究又恰恰是今人学习古人临床经验的一条捷径,正如明代医家江瓘在其所撰《名医类案》中所言,医案之研究具有宣明往范、昭示来学的特殊价值,而心得类抄本的研究正可为医案之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类属于民间原创医著,其内容不见于印本中医书籍。此类书籍中,又以民间走方医著作罕为人知,其内容包括走方医黑话、医理及各种药方和方术。

    3     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的学术价值

    可见,正是由于中医药古籍抄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使得该项研究在中医药文献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许多未经刊刻的稿本和某些仅仅通过抄本形式流传的文献,正是籍于抄本这种特殊的文献形式得以保存和流传。如《天元玉册》一书,最早见录于宋代的《晁氏读书志后志》:《天元玉策》二十卷。明代杨士奇编《文渊阁书目》记为:一部,六册。清代吴骞撰《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元珠密语》条记有《元珠密语》十六卷,不见于新旧唐书艺文志及《文献通考》,惟晁氏《读书志》有《天元玉策》二十卷,书推五运六气之变,今此只十六卷,未知与《天元玉册》相同否。清代耿文光的《万卷精华楼藏书记》中又有冰又有《天元玉册》三十卷,亦无传本。”缪荃孙的《艺风藏书续记》中亦载孔郑它著《天元玉策》二十卷,《晁氏读书志》有其书,今不传。而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存该书二十六卷(缺卷十、卷十一),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此外,某些医学著作的原刻本已佚,今已无从见到,正是通过抄本形式使其免于湮没遗失。如《痈疽辨疑论》二卷,为宋·李世英撰,《中国医籍考》、《内阁文库书目》、《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经籍访古志补遗》等均有记载。原书刊于宋·淳佑壬寅二年(1242),卷前有宋·淳佑二年壬寅 (1242)史弥忠序,宋·淳佑三年癸卯(1243)陈卓序,卷末有宋·淳佑二年壬寅(1242)李世英后序等。惜该书原刻本已佚,现仅存日本多纪氏所藏抄本,我馆存有该抄本复印件。

    再有,许多古代医书的单行本早已失传,正是籍于其他书籍的抄本使我们今天得以一睹这些“幸存者”的芳容。当然,这也是辑佚古医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清代在编篡《四库全书》时,就从明代的《永乐大典》中辑出已佚医书21种,其中包括宋·王衮所撰《博济医方》五卷,东汉·卫汛所撰《颅囟经》二卷,北宋学者沈括、苏轼所撰《苏沈良方》八卷,宋·董汲所撰《脚气治法总要》二卷,宋·韩祗和所撰《伤寒微旨》二卷,宋·王贶所撰《全生指迷方》四卷,宋·夏德所撰《卫生十全方》三卷,《奇疾方》一卷,宋·东轩居士所撰《卫济宝书》二卷,宋代《太医局程文》九卷,宋代《产育宝庆集》二卷,宋·李迅所撰《集验背疽方》一卷,宋·严用和所撰《济生方》八卷,《产宝诸方》一卷,《旅舍备要方》一卷,《急救仙方》六卷,元·沙图穆所撰《瑞竹堂经验方》五卷等。此外,还包括法医著作多种,如《折狱龟鉴》八卷,《洗冤录》一卷,《水牛经》三卷以及《安骥集》三卷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抄本中的影抄本由于保留了宋元j日本的原始风貌,因而极具校勘、艺术及文物价值。如《甲乙经》的汲古阁影宋抄本;《中藏经》()赵孟頫写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有影抄本(若考证无误,该影抄本则具有极高的文献、文物及书法研究价值);《伤寒总病论》清·汪士钟艺云书舍影宋抄本等等,这些影抄本,由于其所据底本均为罕见珍贵的宋元旧本,因而具有极高的校勘学价值。加之有些抄本在流传的过程中还经过了某些名家的校注,如清咸丰二年潘道根补注的《薛一瓢先生温热论批本》等,就极具“锦上添花”的妙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进行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整理研究,一方面,能补充和丰富中医药文献学研究内容,为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通过发掘鲜活生动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为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也就是说,通过对重点抄本文献进行逐字逐句的整理和校刊,在充分汲取古人宝贵临证经验的同时,还能印证或修订以往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中对于重点人物、重要文献等所作出的评价。比如,通过对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上较有影响的重要人物余云岫的抄写本进行研究,就可以为近现代中医药学发展史研究提供不少新的线索。

    回顾以往对于中医药古籍抄本所作的研究工作,发现其研究形式主要为立足于宏观框架,依附于其他具体著作而进行的提要性研究。如日本丹波元胤所撰《医籍考》,冈西为人所撰《宋以前医籍考》,以及马继兴所撰《中医文献学》等,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刘培生的“中医抄本的文献学研究”等,书()中内容均或多或少地提及到了中医药古籍抄本的相关研究,但在抄本具体内容的开发和挖掘深度上似显不够。

    应该看到,加大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整理研究力度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这部分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许多自然与人为的因素,使得一些珍贵孤抄本已经面临残缺甚至亡佚的危险。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1100种中医药珍籍秘典的整理抢救”项目研究资料显示,1991年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记载的当时我国中原地区某图书馆原有中医药孤抄本8种,而据调查,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仅剩6种。6种当中,又有1种已仅剩书壳,内页早已风化焦脆,一触即破,无法翻阅。因此,积极进行中医药古籍抄本的整理研究,使沉寂多年的中医瑰宝重见天日,可以使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文献得以科学保存;保存中医古籍,弘扬中医学术,促进中医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具有抢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摘自《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