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大师风范 杏林楷模——李寿山教授治学经验谈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李寿山教授,字岳东,初涉儒学,弱承祖业,悬壶大连行医逾60余载,学验俱丰,活人无数,誉满海内外。虽耄耋之年,现仍躬身于临床,精勤不倦,思维敏捷,课徒授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适逢中华中医药学会函索

      李寿山教授,字岳东,初涉儒学,弱承祖业,悬壶大连行医逾60余载,学验俱丰,活人无数,誉满海内外。虽耄耋之年,现仍躬身于临床,精勤不倦,思维敏捷,课徒授业。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适逢中华中医药学会函索李老治学格言,笔者侍诊于侧,李老谦和曰:大师之谓名也,不足称道,但治学经验可以谈一谈,后学振兴中医任重道远,对你们可能有帮助。于是提笔挥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乃现代中医必由之路也。学习要三勤:勤学,勤思,勤札记;治学有三忌:忌急,忌随,忌骄;临床三结合:抓主证,定主方,通常达变。此乃李老从医60余年临床的深刻体会。诊余之暇,细听李老娓娓道来,笔录于此,爰以就正后来有志于中医同道,悟而践行,将大有俾益。

      一、治学要融汇古今中外
      中医学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经历数代中医学家的补充和完善,可谓百花齐放,各种学说自成风格,卓而不群,又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内涵,阴阳学说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学习中医为什么要学《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这是前人的经验总结,不掌握,不深刻理解经典理论,学中医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当然,“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精华要汲取,糟粕要扬弃,各时代的医家所处历史条件不同,观察的对象也各异,因而他们所提出的学术见解,自然而然都会有其不同的风格,不同偏重,其所偏也即所长,若能熔各家所长于一炉,则取其偏而得其全,同样历代医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的、地区的、时代的局限性,所以不可毫无批判的兼收并蓄,而应该删其繁芜,撮其枢要,寓创新于继承之中。这是古为今用的真正意义所在。现代医学具有诊断明确,病理有据,直观定量等优点,可借我所用,不要有闭守门户之见。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中医大夫相应地、自然而然地也接触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手段,在四诊合参的基础上,参之现代诊断,是现代中医所要掌握的。不论中西医,治病救人是其共同点,至于中西医真正意义的结合,是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是水到渠成的事。张锡纯先生的“衷中参西”是现代中医的必然选择,只要以中医为本,吸纳先进的现代医学成果,中医就不会衰亡。但目前有些中医学生,舍本求末,重西轻中,令人担忧。

      二、学习要三勤
      李寿山教授指出:学习要三勤:即勤学、勤思、勤札记。中医学博大精深,学术流派各异,即然选择了中医为终身职业,就要学而不辍。首先要打好基础,从多读、多记、多用入手,对“四小经典”要熟记死背,能诵之如流,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死记,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对“四大经典”要以实用为主,选学精读,明其理、知其要,有些章节警句要铭记在心,做到脱口而出,并要善于思考,所谓的“悟性”对学中医尤其重要,中医有句老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指自己要琢磨体会,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要立足于实践,不能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更不能脱离历史实际,求全责备,否定一切,要验之实践,择优而从,将前人的经验化为已有,只有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学习,不断深入,自然能登堂入室,而有所成就。另外,“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书本精妙处,同道好的临床经验,要勤摘录,做笔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温故知新,随手拈来,时常会给你带来意外之喜。总之,学然后知不足,才能促使你不断地去学习,去探索,“衣带渐宽终不悔,蓦然回首,”必然达到“灯火阑珊处’,反之不去学习,无知者无畏,终将害人害己,离医疗差错和事故就不远了。

      三、治学有三忌
      治学有道才能提高临床水平。所谓道,就是方法手段和态度。一是忌急,当遇到久病痼疾难治的病人时,往往急于求成,本来辨证治法都是正确的,因难以奏效,而朝令夕改,结果欲速而不达,自己乱了阵脚,越急越乱,茫然不知所措,以至贻误病情,所谓的治疗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如曾治疗重症肌无力病人,以痿证独取阳明立论,调理脾胃近半年余,间或醒脾,间或开胃,主方主药不变,而获良效;二忌随,认证要准,不能随意,一时有认不清的证或无症可辨的病,要细心观察,从主要矛盾入手,或以药试证,投石问路,但都要有根有据,调整思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三忌骄,当临证顺利治好一些疾病时,容易沾沾自喜,不求甚解,此时要注意戒骄防满,以免停止不前。初随父行医,治好了一些病,当时小有名气,人称“少先生”,又嗜好中国象棋并获关东州象棋比赛冠军,自以为聪明,不免骄浮。一次遇伤寒发热患者,具大汗出,脉洪大,予以白虎汤不效,自语不解,家父指出此乃桂枝汤证,无大烦渴者,继服桂枝汤,药后病家热退而愈,从此醒悟,感叹:书读不精,焉能救人。遂放弃象棋之爱好,专心医学,虚心向书本学习,向同道学习,临床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四、临床应三结合
      临床应抓主证,定主方,通常达变三结合。张仲景《伤寒论》首先制定了遣方用药的原则,即根据主证,制定主方,方随证出,这一原则贯穿于全论始终。抓住主证,是原则的核心。证的实质蕴涵着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病症等多种概念。约而言之,六经提纲即是六经病的主证,细而言之,证从经分,以方类证,汤证即是主证,如桂枝汤主证,又叫太阳中风证等。《伤寒论》这种证从经分,以方名证的辨证用药原则,层层展开,有顺有逆,对临证者来说,确有一目了然、得心应手之启示作用。
      现代中医还面临一个新问题,即如何处理辨证与辨病的关系,理论的问题不谈,谈谈临床实际问题,如肾炎病人经治疗水肿消退,临床症状已愈,但尿化验有蛋白管型,再如萎缩性胃炎,经治疗临床症状消失,复查胃镜胃黏膜组织病变未改变等等。我在临床上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萎缩性胃炎,从“痞”论治,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溃疡性结肠炎从“痢”论治,从而制定了主证、主方,用药随证加减,通常达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总之要重视疾病的客观存在,虽无自觉症状可辨,然而脉象、舌诊、神态色泽特别是舌象(含舌下脉诊)和脉象常有据可察,结合体质病史分析,亦有可辨之处,从而审证立方,处方选药,或采用专病专方,找到根据而获得根治之效。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