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李中梓治疗泄泻学术思想探讨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生于公元1588年,卒于1655年。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之一,李氏精研医理,重视临证实践,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有着真切的见解,对于临证指导意义颇大,现将其诊治泄泻的学术思想简


           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明末华亭人(今上海松江人),生于公元1588年,卒于1655年。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之一,李氏精研医理,重视临证实践,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有着真切的见解,对于临证指导意义颇大,现将其诊治泄泻的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1  勤求古训,注解《内经》有关泄泻的病机、病证
           以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和五脏之间生理和病理之联系,来注解、阐明《内经》中风、湿、寒、热致泄的机理。如"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李氏注释为:肝应于春,属木生风,春伤于风,肝受邪也。木旺则贼土,夏令助其湿,则生飧泄,飧泄者,下利清谷也,邪气久而不去,脾土大虚,水来侮之,则食廪而不藏而为洞泄。洞泄者,下利清水也"。


           2  补《内经》之不逮,力主泄泻之根本病因为"湿"
          湿邪作为泄泻的病因在《内经》、《难经》中即有叙述,朱丹溪开始将湿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丹溪治法心要·泄泻·第二十二》:"有湿、有气虚、有水、有痰、有积,世俗类用涩药治痢与泄,若积久而虚者,或可行之,而初得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少,殊不知多因
    于湿"。《景岳全书·卷二十四·杂证谟·泄泻》:"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地对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但未从理论上具体阐述湿作为泄泻的机理,李中梓先生将湿作为泄泻的主要病因,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深化和完善,他具体阐明了泄泻、湿、脾土三者之间的关系。李氏认为泄泻之病机病理为:"湿胜则濡泄",他注解为:"土强制水,湿邪不干,肠胃自固,土虚湿胜,濡泄到今"。湿胜困遏脾阳,脾失健运而致清浊不分,水谷相夹杂并走大肠而泄泻。《医宗必读·泄泻》:"无湿则不泄,故日湿多成五泄。"他强调指出:"脾土强者,自能胜湿","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

           后世许多医家多从李氏之说。《笔花医镜》:"泄泻者,土不能胜也"。《医学心悟·泄泻》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医学从众录.卷七.泄泻》:"泄泻之症有五,而总不离于湿"。

           李中梓先生以"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高度概括了泻、湿、脾虚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3   博采众方,制定治泄九法
           李氏遵《内经》之说而制定治泄九法,其间或运用形象比喻,使治则容易掌握,临床指导意义颇大。

          3.1 在下者,引而竭之,渗利法
           李氏根据湿为泄泻之根本原因,将"渗利"之法列为治泄第一项。即:"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义,对于湿邪为主的泄泻,以六一散,五苓散,五皮饮等渗利小便,而使湿从小便而去,以实大便。并将其比喻为:"如农人治涝,导其下流,虽处卑监,不扰巨浸"。丹溪之所谓:"殊不知,泻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徐东皋:"大抵诸泄泻证各宜类以推求,必先分利后实脾土益气,无不全愈。"

            3.2 下者举之,升提法
            泄泻之病,多由脾虚湿盛,中气下陷,运化失常所致,李氏主张升提中气,以使泻止,用升麻、羌活、葛根之类。临床多用风药,喻为:"地上淖泽,风之即干"。对于湿邪偏盛者多用升阳除湿汤,中气下陷为主者多用补中益气汤以益气升阳。李东垣说:"胃中湿盛而成泄泻,宜助于胆,以风胜之人但知脾病恶湿,利湿则泻止,不知久泻传虚,脾胃之清气下陷者,反用升举清阳之气,鼓舞脾胃之水火也。"

           3.3 热者清之,清凉法
           膏梁之味,酒湿辛辣香燥之物,时积于中,积湿成热,积热湿热之邪或夏令湿伤及脾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暴注下迫,属于湿从热化而致。若用苦寒之品,更伤其阳,故用清凉之剂,方用黄芩芍药汤、葛根芩连汤、薷苓汤。李氏喻之为:"溽暑伊郁之时,而风飚飒然倏动,则为炎炕如失矣。"

           3.4  实者泻之,通因通用,疏利法
           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腹中漉漉有声或雷鸣,痰凝、气滞、食积,水停,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治当祛痰、行气、导滞,逐水,方用二陈汤加苍术、木香,或枳术丸、香砂枳术丸。中梓日"痰凝气滞,食积水停,皆令人泻,随证祛逐,勿使稽留,经云'实者泻之。"

           3.5 急者缓之,甘缓法
           泄利急迫,泄泻不止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急实甘味药以缓之,李氏日:"甘能缓中,善禁急速,且稼穑作甘,甘为土味,所谓'急者缓之'是也。方用大断下丸,浆水散。"

           3.6 散者收之,酸收法
    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正气耗伤,用酸收法,酸味之品,以止泄泻,方用固肠丸。《医宗必读·卷之七.泄泻》"泻下有日,则气散而不收,无能统摄,注泄何时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肃之权。经云'散者收之'是也。"

           3.7 虚者补之,燥脾法
    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浊清不分,方用燥湿健脾之品,如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李中梓先生说:"土德无惭,水邪不滥,故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仓廪得职,水谷善分,虚而不培,湿淫转甚。经云'虚者补之'是也。"

           3.8 寒者温之,温肾法
            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而泄,当用温肾之品,如四神丸、八味丸等。李氏释为肾主二便,封藏之本,况虽属水,真阳寓焉!少火生气,火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运行三焦,熟腐五谷乎?故积虚者必挟寒,脾虚者必补肾。经云'寒者温之'是也。"

      3.9 滑者涩之,固涩法
      泄泻日久,肠道滑脱,治当固涩,方用赤石脂粮丸。李中梓说"注泄日久,幽门道滑,虽投温补,未克奏功,须行涩剂,则变化不愆,揆庶合节,所谓'滑者涩之'是也。"

      当然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转化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应用。李氏治泄泻的基本观点是:"夫是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遗蕴。至如先后,缓急之权,岂能预防?须临证之顷,圆机灵变,可以胥天下于寿域矣!"。

      4 治疗泄泻注意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李氏运用九法的组合,验之临床,多有良效,今摘录一例如下:
      大宗伯董云宰,夏初水泄,完谷不化,曾服胃苓汤及四君子汤,不效。余日: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谓完谷也。用升阳除湿汤,加人参二钱,三剂顿止。

         综上所述,李氏治疗泄泻之理论严谨,在辨证施治方面,又有新的创见,其治泄之法,对后世影响颇大。如《张氏医通》、《类证治裁》及《会约医镜》等书治疗泄泻都沿用此法,时至今日,临证施诒泄泻之病.亦多遵循李氏之法。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