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王鸿士主要学术思想初探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1 生平简历王鸿士(1919—1985年)河北省武清县人,全国名老中医,著名肝病和杂病专家,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攻读歧黄之术,15岁随父应诊。王老于1940年就学于肖龙友、孔伯华共同创办的“北京国医学院”。修业期满,深得

     

    1  生平简历

    王鸿士(1919—1985年)河北省武清县人,全国名老中医,著名肝病和杂病专家,主任医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攻读歧黄之术,15岁随父应诊。王老于1940年就学于肖龙友、孔伯华共同创办的“北京国医学院”。修业期满,深得孔老治疗温热病和现代传染病之特长。1944年又再拜前清御医瞿文楼为师,随医侍诊,开课听讲,刻苦攻读,细心揣摩。为中医理论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老于1961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从医50余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德能并重,屡起沉疴,深得广大患者敬重。曾先后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中央、市、区级群英会,获得奖励与表彰。

     

    2  学术成就

    王老一生积极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建国初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创办中医联合诊所,并主持衙门口中医联合诊所工作。迄至1956年,北京市卫生局牵头组建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市中医研究所,王老首批参加了该项建院、建所工作。自1956年开始,王老曾任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中医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北京市卫生技术干部科研职称评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和北京市分会理事、中国红十字会北京分会理事,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图书编辑、中医书籍整理委员会委员,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北京中医》杂志顾问等职。

     

        王老长期从事临床与教学工作,积累了很多宝贵而有特色的经验,述而有作。治学态度严谨而又惜墨如金,从不轻率下笔。经认真总结整理,发表有关中医治疗肝炎、肝硬变腹水、胃肠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多篇论著,分别刊登在《中医杂志》、《北京医学》、《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第二集》、《中医原著选读》等书刊。

     

    王老历经50年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精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科疑难杂症,尤擅论治内科肝、胆、胃、肠消化系统疾病,颇多独到的见解,所创制的治疗肝胆疾病的经验方,疗效十分显著。为了提高疗效、节省药源、方便医患,还致力于有效方剂的筛选、注射用中药针剂的研制,其中清肝1号、清肝2号、养肝1号的汤剂和注射用针剂的研制卓有成效。

     

    3  治学特点

    3.1 推崇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精神

    王老认为从张仲景的“勤求”、“博采”著成《伤寒杂病论》,提示我们做学问要有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要尊古读经,勤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以及历代医学名著中的“古训”,同时苦练望、闻、问、切的基本功。贵在学有渊源,“源”和“流”明晰,结合自己的临床实际,有的放矢。王老主张“学不厌精”,要不断地提高辨脉、辨证,辨病的诊断能力;不断地推敲“遣方”、“选药”的“精”、“当”之妙。

     

    王老经常劝勉后学,提倡多阅读期刊杂志,结合本专业带着问题阅读,以求新知,以求解惑,增长自己之能力。认为知识和经验是能力的依据,需要不断积累,做学问是没有止境的。经典著作要精读,边缘学科或一般性资料文献可泛览。《冯氏锦囊秘录》、《小儿临床指南医案》、《医宗金鉴》是王老最常阅读,又常称道的案头读物,视之为中医学的诊疗手册,中医学的必备参考书。

     

    3.2推崇金元四大家在学术上各有突破、各有所长

    王老对李东垣和朱丹溪学说情有独钟。师其“人以胃气为本”、“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说,重视外来六淫和内生六郁的致病机制。昔人之“外感师仲景,内伤法东垣,杂病宗丹溪,热病取河间”的经验,在王老的医学实践中得到再现。王老的学术主张和医学实践是表里一致的,主张不拘一格,可以独自成派,主张学术要发展,要有交流,不能固步自封。

     

    王老年逾60岁以后,越发重视古今医药文献的学习,关心并钻研中医学术动态和进展。遇到危急、重症、疑难病证,或疗效不满意时,常去医案、医药文献中寻找思路。

     

    4学术特点

    4.1注重祛邪,善治热证

    王老认为,大凡是急病、新病,多有外来六淫之邪及内生六郁之害,或因病生郁,或由郁生病,多数体实证实。由于浊邪害清,正邪不两立,是故有邪或邪气不净,应当祛邪。祛邪有利于扶正;但需谨记“勿虚虚,勿实实”之戒。要详察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稳、准、适度地选方用药,把握好“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则止”的尺度。

     

        王老对急性病、热性病,或温热病,赞同刘河间观点,力主“六气皆从火化”。病机19条中,有10条火热为患病种,占19条的一半以上。内生诸郁多从火化确是事实。王老对内伤、外感,对虚热和实热有特殊研究,在用药特点上,表现为喜用寒凉清热,善用泻热养阴;但王老的此特点,是在辨病、辨证相结合基础上的,是有固定适应症,或适应范围的。对急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凡偏急性热病,或温热病,体实证实者,善用金银花、蒲公英、连翘、败酱草等诸药作为主攻药,与群药配伍,有明显降酶、缓解病情功效。对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表现为脾肾亏虚者善用党参、太子参、黄芪、茯苓、白术、旱莲草、女贞子之类调整肝功,改善肝功,双补脾肾。整个清热、利湿、退黄、降酶,或健脾补肾“降浊”、“降絮”调整血球蛋白比例的治疗过程,均依证立法,随证变法,“谨守病机”。

     

        对于外感热病,如果恶寒重,发热轻,鼻塞,多流清涕,关节痛身痛者,常以辛温达表之法,用苏叶、羌活、荆芥、白芷诸药。尽管为风寒外感,也多不用麻、桂之辛温,而用通宣理肺的苏羌达表汤的方义。认为伤于风寒者辛温解表是正治,而麻、桂“猛”,苏、羌“缓”,且麻、桂多有禁忌,寒邪停留在卫分的时间也很短。说明王老并非一味地使用寒凉,着眼点主要在辨证。

     

    4.2 善用理气疏郁之味,妙施“通法”

        医治心身病,首重调节情志,王老善以郁证理论辨治,强调“郁则痹,宣乃通。”五志或七情太过,常可郁而化火,灼津为痰;血随气滞则经脉不畅,对此郁证,善用理气疏郁之味,施用“通法”,着眼气血辨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机和顺则经脉通畅,人不发病。常言“气有余便是火”,“气顺火自降”,认为气滞血亦滞。只要郁滞未通,疏郁化滞的气分药就在所必用,杏仁、枳壳、青皮、陈皮、乌药、香附、厚朴经常被选用。之所以多用理气,而未见助热伤阴耗气诸多的弊端出现,妙在善用,而非妄用。比如当用疏肝理气药的同时多配伍有白芍、甘草酸甘化阴之品,以防理气药的香燥之弊,疏肝为主辅以柔肝,主次分明不失疏肝要义。因郁而有热者,可疏郁同时选加丹皮、栀子清疏肝胆经之郁热;或选加黄连、黄芩清疏胃肠之郁热。郁、虚并存,本虚标实者治疗上需标本兼顾,如五味异功散之四君子加陈皮、一贯煎之补肾群药加川楝子。

     

    王老还善用青皮、枳实煎服与外洗,治疗内脏下垂之虚证。从今天的药理学认识来看,枳实、青皮等行气药可能具有H2受体阻滞剂、胃动力药的治疗效应。老药的新用,和临床上相应的疗效都说明王老的肯于思考、勇于实践、不墨守陈规的治学精神。

     

    5  治疗肝病的经验

    王老一生以治疗肝病见长,因此,王老治疗肝病的经验最能反映他的学术思想与成就。

     

    5.1  急性黄疸型肝炎

    王老认为,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证型居多,湿得热而愈深,热因湿而愈炽。在治疗上多以茵陈蒿汤为主方辨证加减。以茵陈为君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三焦之火,佐用大黄清里泄热。此方苦寒,通泄郁热,清利湿邪,使湿热之邪从下而解,邪有出路,黄疸自除。方中还多用一些利湿之品,如车前子、滑石、猪苓、泽泻等,湿除热方易解。或再另加芳香化浊之味,如藿香、草蔻、砂仁等,既可以使湿热之邪尽快消退,又能防止苦寒伤胃。

     

    5.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或肝炎后长期低烧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或肝炎后长期的低烧(微发热),均为湿热蕴结所致。黄疸型肝炎的特点是热胜于湿,无黄疸型肝炎及长期发热者的特点是湿胜于热。故后者要渗湿为先,渗湿为主,而清热为辅。再者,因其多兼肝胃不和之证,尚需配伍理脾和胃舒肝之品。对于肝炎后血胆红素持续增高,且兼见寒湿之象者,宜用茵陈附子干姜汤加减治疗。

     

    5.3慢性肝炎或肝病

        此类病人病程较长,其病状也较复杂,故“辨别虚实”很重要。要点是四诊合参,全面观察,认真分析全过程及其虚实真假属性。比如慢性肝炎患者常常出现大便溏泻、久久不止的症状,似乎多属脾虚证候,但是也有不少患者却兼湿热积滞之候而被忽略,表现为便时微感粘滞污垢,便后不畅,便意较多。有湿热积滞,就该加用渗湿清热化滞之品,可用大黄炭或酒炒大黄泄热导滞,通因通用。又如四肢倦怠,同样是肝病常见症状之一,要害是湿困脾阳,当辨病人证候的虚实属性。若见倦怠肢软,大便溏泄,食谷不化,小便清长,下肢浮肿,即属脾湿气弱,就该健脾益气;若脾虚与湿热并存,治法有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补虚、清热、利湿数法同时并用之别,皆需依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而定。

     

    另有活动性慢性肝炎患者,胆汁郁积性黄疸,面黄少光泽,四末不温,应给予附桂剂按照阴黄治疗。

     

    5.4肝硬化(肝脾肿大)

    王老治疗肝硬化腹水有丰富的经验,祛邪扶正是总纲。肝硬化腹水以肺、脾、肾虚为本,治疗宜补。而腹水量多,其两胁胀痛为甚,需伍软坚散结、行水消胀之法,标本兼顾,补泻兼施。活血化瘀的药物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等,软坚散结药物如:鳖甲、龟板等,对肝脾肿大,红细胞、白细胞偏低者用之较好;生牡蛎散结软坚活血尚能利水;马鞭草善治脾肿大、脾区或左侧胁下痛,但不宜多用,每剂5g为宜,多用反而更痛。活血药物对慢性肝炎或肝脾肿大后使用较广,特别是妇女患有肝功障碍,胁痛明显,单纯使用滋补肝肾法效果不满意,配伍上活血化瘀药物可使肝功恢复,胁痛减轻。

     

    王老认为肝病久治不愈和反复发作的患者,实证较少而虚证较多,故多用攻补兼施法。所谓“攻”主要在于利水。从临床症状看,本病的最大痛苦在腹水所引起的胀满、尿少,但是消除腹水的途径,非单纯地使用利水药一途,而应当根据具体“腹水”、“臌胀”之病机,辨证论治。比如,水气犯肺型患者,实际上是在腹水基础上水气上犯,又发生了胸水,肺气壅塞不得下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至小便不利,水湿停聚;治疗不仅要利水,还须用麻黄、杏仁、葶苈子开提肺气,并加强利水。腹水消退仅仅是标证的缓解,以后的康复和顾本则更为重要。

     

    5.5抓住主证,辨证治疗

        王老既重视临床体征和化验检查,又重视中医的辨病辨特色,紧抓患者的主证特点。比如部分病人出现皮肤瘀点或见有蜘蛛痣,多属中医热郁血分,热迫血溢证候,治疗当以清热凉血为主,常用药物如小蓟、生地、茅根、丹皮、茜草、白芍等。对于转氨酶升高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知,肝炎急性期“酶”升高多因湿热内盛,而且偏于湿热蕴郁气分,故治疗应当使用清热解毒、渗湿凉血药物,如茵陈、败酱草、金钱草、寒水石、龙胆草、板蓝根、蒲公英等;若值冬季,因于寒气闭塞,也容易内热偏盛,应当重用清热凉血解毒药物。胆固醇偏高为脾气虚、湿浊内盛之证者,其治疗应以健脾祛湿为主。

     

    5.6肝胃不和

    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皆可见肝胃不和症状,但病机不尽相同。前者病处急性过程,多见湿热较盛,邪阻三焦而肝胃不和;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舒肝理气和胃为辅;清利药用得多而理气和中药用得少。后者为慢性过程,相对湿热较轻,脾虚气滞不运明显;治以行气化滞、舒肝和胃为主,清利为辅;所用清热利湿药少而行气化滞、健脾和中药多。因为“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故加用理气药可以促进、加强活血化瘀通络的功效。使用舒肝健脾药物,特别是理气药,不仅能清除胀满、健脾益胃,而且兼能去热。所谓“治火先行气,气顺火自降”的说法良有以也。常用的舒肝理气药物有青皮、陈皮、枳壳、郁金、香附、元胡、川楝子、大腹皮、槟榔、旋复花、赭石、木香、乌药等;常用的健胃化湿药物有藿香、佩兰、炒菔子、砂仁、蔻仁、焦三仙、炒谷稻芽等。

     

    摘自《北京中医》文/王国玮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