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名为用药,实为用方——施今墨对药初探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施氏对药”为施今墨先生所创,笔者在学习施今墨对药经验时,曾侍诊于祝谌予先生身边,亲临教诲,受益匪浅,对施氏对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将体会写出,与同道共研。 施老的弟子祝谌予先生在侍诊时,常见施老处方双药并书,

      “施氏对药”为施今墨先生所创,笔者在学习施今墨对药经验时,曾侍诊于祝谌予先生身边,亲临教诲,受益匪浅,对施氏对药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将体会写出,与同道共研。

     

        施老的弟子祝谌予先生在侍诊时,常见施老处方双药并书,饶有特色。后留心总结,共收集了数百个双药并书的范例,将其不解之处问询于施老,深得施老赏识。祝老在解放后于北京中医学院授课及临床带教期间,曾详细讲述“施氏对药”,后由学生吕景山整理成书,定名为《施今墨对药》出版。深受读者青睐,屡次再版,仍供不应求,足见施老对药影响之深远。许多学生学习后均认为“对药”平实,不浮夸,切合临床实用。但也有人因施老处方双药并书,似无成方可循,且药味较多,就武断地认为:“施老只善用‘对药’,而不善用方。”笔者通过学习,方知事实并非如此。

     

        祝老说:“世人只知施老善用对药,而不知施老不但善于用药,更精于用方!施老的对药表面上看是一对一对的药物,实际上是许多小方和名方的精华。故施老之对药,名为用药,实为用方。”在祝老的指导下,笔者认真学习了“施氏对药”,并查阅了有关医学典籍,对施老的对药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施老的对药,是在对药物深入细致地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博采众方,体会深意,取其精髓,化裁而成。其对药或互为相须,如石膏配知母,出自《伤寒论》白虎汤;或互为反佐,如黄连配吴茱萸,出自《丹溪心法》左金丸;或一升一降,如葱白配淡豆豉,出自《肘后方》葱豉汤;或一气一血,如芦根配茅根,出自《千金方》;或一补一泻如枳实伍白术,出自《金匮要略》枳术汤,枳实破气消积,白术健脾和中.两者一补一泻相伍而达健脾消痞的功效。有时同为一药,因配伍不同,而治疗迥异。如石菖蒲一药,与焦远志相配,名日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治疗久心痛;再加茯神,为琥珀养心丹,出自《证治准绳》,治疗心悸、怔忡;菖蒲、远志,加入龟板、龙骨,名孔圣枕中丹,出自《千金要方》,治疗失眠、健忘、神志恍惚不安;若治疗痰湿蒙蔽心包,用菖蒲配郁金,出自《温热经纬》中的配伍……。由此可见,若非博览群书,深谙方意,则对药之出,实不可得。

     

        经笔者对《施今墨对药》的粗略统计,施老对药共涉及古今书籍61种,方剂105首。远至《内经》的“半夏秫米散”,近至《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升陷汤”,靡不采用。足见其读书之广,采方之多。

     

        在与施老的临床验案互参后,更能体现出施老认证之准,用方之妙,对方剂理解之深,化裁之巧,同时也体现出了施老的一些学术思想。以下举《施今墨临床经验集》一验案为例。

     

        “张某,男,57岁。身发寒热已二十余日,曾服药发汗,汗出又复畏风,全身倦怠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黄,量甚少。舌苔薄黄、质红,脉弦数。辨证立法:病已二十余日,邪正互争,寒热时作,病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服药虽汗出,而邪仍不得解。小便黄少,苔黄舌红而脉弦数,说明兼有里热,拟和表里、清内热、通利膀胱水道之法治之。处方:赤白芍各6 g,川桂枝(柴胡4.5 g同炒)1.5 g,旋覆花6 g,炒半夏曲10 g,炒山栀10 g,炒香豉6 g,炒知母6 g,川厚朴4.5 g,煨草果4.5 g,白通草4.5 g,白苇根12 g,白茅根12 g,酒黄芩10 g,酒黄连4.5 g,赤茯苓10 g,赤小豆10 g,炙甘草3 g。二诊:药服四剂,寒热大为减轻,周身舒畅,二十余日以来无此佳象。尿量增多,食欲稍好。处方:赤白芍各6 g,银柴胡(桂枝1.5 g同炒)3 g、旋覆花6 g,炒半夏曲10 g,车前草6 g,车前子6 g,赤茯苓12 g,赤小豆12 g,冬瓜子12 g,冬葵子12 g,白苇根18 g,炒黄连4.5 g,炙草梢3 g,焙内金10 g,炒谷芽10 g,炒麦芽10 g。”

     

        施老认为此病人属里有蓄热,而致外感,外邪入于半表半里,遂使里热更炽,唯以和解兼清里热之法方能奏效。初诊拟三解七清之法,其方以达原饮、柴胡桂枝汤、栀豉汤化裁。方中桂枝与二芍、柴胡与二黄、苇根与茅根、豆豉与山栀、草果与知母,一表一里,相互配合;桂、柴、苇、豆、草同施有逐邪外出之功,芍、黄、茅、栀、知共用起敛阴、清热、凉血之效;旋覆花配半夏曲和胃降逆;川朴除湿散满;甘草调和诸药并扶正;赤茯苓、赤小豆利湿给邪以出路。施老抓住邪在半表半里,兼有蓄热内伏的病机,采达原之意,以和解为法,佐清热利湿之品,宣、疏、清、利共施,初诊即见良效。本方药味虽多,粗看庞杂,细审方知组方配伍均有法度,而其辨证、立法、组方、配伍也俱见巧思。施老治病风格,于此案之中可见一斑。

     

        深入研究此案,施老“名为用药,实为用方”之意更加明确。如方中厚朴、知母、草果配伍为采吴氏达原饮之意。李时珍评知母、草果配伍:“治瘴疟寒热,取其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害,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火也。”柴胡配桂枝,为采仲景柴胡桂枝汤之意。柴胡桂枝汤本为治疗太阳少阳并病,桂枝汤解表为主,柴胡汤和里为主,合而为表里开达祛邪之法;《外台》用本方治疗寒疝腹痛;《证治准绳》用以治疗疟疾身热汗多。上5位药共起祛往来寒热之功,或系施老用方初衷。旋覆花配半夏曲,为仲景的旋覆代赭汤,和降胃气以定中焦;去参、草、姜、枣以防温补助邪;去代赭石,因其重镇,不适于外感病。栀子配豆豉,源自仲景的栀豉汤,用于治疗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本草求真》云:“烦属气,躁属热。仲景栀子豉汤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芦苇根配茅根,出自《千金方》,治疗胃反上气,食即吐出;以施老经验,无论外感、内伤发热,以及原因不明的低热均宜使用,与栀子、豆豉相配,退热更速。黄芩、黄连伍用出自《伤寒论》,张仲景用其治湿热中阻,胸膈痞闷;又见于《医宗金鉴》,亦名二黄汤,治上焦火胜等证;施老对于二黄喜用酒炒,以除上焦实火诸症,兼清里热。对药配伍均出自历代名方,信手拈来,随证化裁,采其意而不泥其方,由此案使我们对施老对药特点和临床风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之,施老对药既是对药物的运用,更是对方剂的运用。然而善于用药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古今名方巧妙地化裁使用。诚如施老所言:“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

     

        以上是笔者学习施老对药的一点心得体会,凑成文字,以期抛砖引玉,在同道的共同努力下,将施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