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薛己妇科学术特点探析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 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幼承家学,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所不通,曾先后担任御医、太医院判、太医院使。后人将其所撰医著和医书评注汇编成《薛氏医案》。薛己的妇产科医著主要有《校注妇人良方》和《女科

         薛己为明代著名医家,幼承家学,于内、外、妇、儿、口齿、骨伤诸科无所不通,曾先后担任御医、太医院判、太医院使。后人将其所撰医著和医书评注汇编成《薛氏医案》。薛己的妇产科医著主要有《校注妇人良方》和《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是薛己对陈自明所著的《妇人大全良方》所作的校注重订。对陈氏原著做了大量的补充修订和较多删简,还将陈无择、熊鳌峰二家的评论治法择要并入本论。书中所加按语不局限于对陈著文字的考订,而是着重发挥薛氏自己的学术主张,并增入大量薛氏个人的临床验案(原书附有医案48例,薛己增至530余例)。治方部分删去原书600余方,增入260余方。编次方面另设候胎、疮疡两门,将原书8门增至10门,又将原24卷补遗方并入各卷,另将补入的疮疡门茧唇等14症方论作为第24卷。薛己在每门都附入治验,并加按语。使《校注》成为流传很广的版本。

     

         随后,薛己又将他在《校注》中的论述重加整理,编成其妇产科专著《女科撮要》,于《校注妇人良方》刊行次年问世。《女科撮要》2卷,30论,收验案183则(许多为《校注》所未录者),上卷论经、带、诸疾及妇人乳痈、阴疮等杂病,下卷论胎产诸疾。诸病后各附验案供参阅,遣用诸方罗列卷末。全书条分缕析,施治恰当。首言病机,继则分证阐述,确立治法,言简意赅,切合实用。该书精辟论述了经、带、胎、产及妇科杂证的证治,是薛氏妇产科临床经验的荟萃。本文试就薛己有关妇科学术特点作一探析。

     

        1脾肾并重。擅长温补

        薛己论述妇人病,重点探求脾胃肾命的重要性,形成了温补脾胃、滋补肾命的学术特点。薛己对脾胃的认识渊源于《内经》,并深受李东垣《脾胃论》的影响。认为胃为五脏本源,人身之根蒂,人以脾胃为根本,脾胃为气血之本,容纳五谷,化为津液,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故在妇科病的治疗上主张用甘温益中、培土补中法。如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就是经他提倡而用于妇产科疾病的,凡是经、带、胎、产四大类病证如属对症,均可应用。薛氏受到李东垣的脾胃为气血之本观点的影响,认为生血以调补脾胃阳气为先。大凡血虚之证,多因为脾气衰弱,不能生血,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调治。对于气虚血弱,或阳气脱陷、或大出血以致烦渴发热,必四君归芪或大独参汤,使阳旺则阴生。

     

        薛己强调治病求本,务滋化源,张元素脏腑辨证说对其影响较大。治病必求其本就是依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进行辨证施治。其主要观点是,脾胃为其他四脏的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所以脾胃与肾命皆为化源。在治疗方面,可以虚者补其母,以滋化源。例如:金病补土,土生金,不效再补土之母(火),这样补火以生土,土旺而生金。《女科撮要·经候不调》记载:一妇人性沉静,勤于女工,善怒,小腹内结一块,或作痛或痞闷,月经不调。恪服伐肝之剂,内热寒热,胸膈不利,饮食不甘,形体日瘦,牙龈蚀烂。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肾水,肾水不能生肝木。当滋化源,用补中益气、六味地黄,至仲春而愈。足见薛己在妇科论治上具有治病求本,务滋化源的特点。

     

        另外,王冰、钱乙的肾命阴阳水火思想对薛己影响至深,他重视肾命的温煦作用,对于腰膝酸软、宫寒不孕、湿浊带淋等证,薛己治疗多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水以制阳光,用八味丸温补肾火以消阴翳

     

        2调月经。兼顾肝脾肾

        妇女主要的生理特点是经、孕、产、乳,以血为本。而五脏之中脾统血、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互相资生,成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薛己强调妇女以血为本,调经重在肝脾肾。对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薛己在《女科撮要·经候不调》中作了专门的分析:苟或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起居失宜,脾胃虚损则月经不调矣。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燥,有因脾经郁滞,有因肝经怒火,有因血分有热,有因劳役火动。其过期而至者,有因脾经血虚,有因肝经血少,有因气虚血弱。

     

        他对诊治月经病提出了如下治则:盖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凡血病当用苦甘之剂,以助其阳气而生阴血。”“大凡肝脾血燥,四物为主。肝脾血弱,补中益气汤为主。肝脾郁结,归脾汤为主。肝经怒火,加味逍遥为主。《女科撮要·经漏不止》载一病案:一妇人面黄或赤,时觉腰间或脐下作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其经若行,先发寒热,两肋如束,其血如崩,此脾胃亏损,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所致,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芍药、炒黑黄柏,间以归脾汤,调补化源,血自归经矣。可见薛己治疗月经病兼顾肝脾肾,尤以脾土为关键。薛己调经具体治法,脾经血燥者,加味逍遥散。脾经郁滞者,归脾汤。肝经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汤。血分有热者,加味四物汤。劳役火动者,补中益气汤。脾经血虚者,人参养荣汤。肝经血少者,六味地黄丸。气虚血弱者,八珍汤。以上论治以血为本,兼顾肝脾肾,确实抓住了调经的主要环节。

     

        3治带下。重在升脾祛湿

        对带下病,薛己主要责之于脾胃及湿邪。对于带下病的病因病机,薛己在《女科撮要》中作了如下归纳: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饱房劳,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剂所致。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或湿痰下注,蕴积而成,故言带也。对于带下病的治疗,薛己重视脾阳的升发,他主张:若属肝则青,小柴胡加山栀。或湿热壅滞,小便赤涩,龙胆泻肝汤。属心则赤,小柴胡加黄连、山栀、当归。属肺则白,补中益气加山栀。属脾则黄,六君子加山栀、柴胡。不应,归脾汤。属肾则黑,六味地黄丸。若气血俱虚,八珍汤。阳气下陷,补中益气汤。湿痰下注,煎汤加茯苓、半夏、苍术、黄柏。气虚痰饮下注,四七汤送肾气丸。可见薛己认为脾胃亏损、阳气下陷、湿痰下注是带下病的主要病因,其治疗特点重在壮脾胃、升阳气为主,并酌情佐以各经见症之药。

     

        4胎前产后。补肾培脾

        薛己对胎前产后的论治特点,依然是强调脾肾双补。补肾为固胎之本,培脾乃益血之源。在《女科撮要》下卷中,薛己列举了保胎、小产、保产、胎衣不出、产后腹痛、产后血晕并失血等多种胎前产后病症,其治疗方法以益气和血、补肾培脾为主。《女科撮要·保胎》中有这样的治验:一妊娠每至五月,肢体倦怠,饮食无味,先两足肿,渐至遍身,后及头面,此是脾肺气虚,朝用补中益气,夕用六君子加苏梗而愈。他指出孕妇若脾胃不实,气血不充,宜预调补,不然临产必有患难。对于产后寒热,他论述道:产后寒热,因气血虚弱,或脾胃亏损,乃不足之证。经云:阴虚则发热,阳虚则恶寒。若兼大便不通,尤属气血虚弱,切不可用发表降火。若寸口脉微,名阳气不足,阴气上入于阳中则恶寒,用补中益气汤。尺部脉弱,名阴气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则发热,用六味地黄丸。他治疗小产的方法为:若阳气自旺者,补中益气汤。阳气陷于阴者,四物二连汤。重阳无阴者,四物汤。无火者,八味丸。无水者,六味丸。《女科撮要-产后腹痛》记载:一产妇腹痛发热,气口脉大,余以为饮食停滞,不信,乃破血补虚,反寒热头痛,呕吐涎沫,又用降火化痰理气,四肢逆冷,泄泻下坠,始信,谓余曰:何也?余曰:此脾胃虚之变证也,法当温补。遂用六君加炮姜二钱,肉桂、木香一钱,四剂诸证悉退,再用补中益气之剂,元气悉复。

     

        5重视精神因素

        薛氏强调精神因素在妇产科疾病中的作用,尤其注重暴怒、忧郁及恐惧对妇女身心健康的影响。他认为精神因素致病主要与肝藏血、脾统血之功能失调有关,恼怒伤肝,肝气失于调达而横逆,可致月经失调、痛经等;忧思伤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统血之脏,脾气耗损,可致月经失调、闭经、崩漏等;恐惧过度则伤肾,肾失闭藏则冲任不固,引起经、带、胎、产诸病发生,其中尤以崩漏、堕胎等病为多。他在论述乳痈、乳岩时指出:妇人郁怒,亏损肝脾,治者审之大凡乳证,若因恚怒,宜疏肝清热。在他的妇产科病案中,几乎每一个病种均有因七情损伤所致者。如《女科撮要·经漏不止》记载的情志致病案例:一妇人性急,每怒非太阳、耳、项、喉、齿、胸、乳作痛,则胸满吞酸,吐泻少食,经行不止。此皆肝火之症,肝自病则外症见,土受克则内症作。若自病见,用四物加白术、茯苓、柴胡、炒栀、炒龙胆;若内症作,用四君加柴胡、芍药、神柚、吴萸炒过黄连,诸证渐愈。惟月经不止,是血分有热,脾气尚虚,以逍遥散倍用白术、茯苓、陈皮,又以补中益气加酒炒芍药,兼服而调。《女科撮要·热入血室》记载:一妇人因怒,寒热头痛,谵言妄语,日哺至夜益甚,而经暴至。盖肝藏血,此怒动火,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遥散加生地,治之神思顿清,但食少体倦,月经未已,盖脾统血,此脾气虚不能摄,用补中益气治之,月经渐止。这类病案,充分反映了薛己妇科论治重视情志调摄的临床特点。薛氏还认为正常的生活环境、和谐适度的性生活对于保持妇女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女科撮要》中单列师尼寡妇寒热一节,论述到:盖男子精盛则思室,女子血盛以怀胎,此天地自然之理也。他认为孀妇、师尼、婢妾及高龄未嫁等人群,特别容易因沉思积虑或精神抑郁而发生各种妇科病,乃七情气血损伤,不可用攻伐,他以小柴胡汤或逍遥散加味治疗。

     

        6  内外同理,善用外治法

        薛己对内、外、妇、儿、疡诸科无所不攻,他认为不精研外科,就不可能贯通经络的原委,不精研内科,就不会深辨阴阳的变合,内、外、妇、儿虽不同科,但道理是贯通的,用药治法亦是如此。所以他在临诊时,不仅用内服药,还善用外治法治疗妇产科疾病。

        《校注妇人良方》所载外治方共67首,使用药物101味。使用最多的药物依次为:皂角、当归、矾石、黄丹、大黄、官桂、白芷、赤石脂、甘草、蓖麻子仁、地黄、木香、丁香、乳香、麝香等。大体可分为:化痰药阳虚,以及肝证总积分的增高,也就是说,这些肝证越严重,则越易罹患头痛。可见头病与中医肝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证实了中医学有关头痛的一些病机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情志不和,肝气不舒,木失调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空;或肝胆湿热,引动肝阳;或怒则气上,导致肝阳上亢;或肝郁脾虚,中土健运失司,痰湿滋生,痰浊上扰,阻遏清阳;或肝血亏虚,肝失濡养;或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升动;或寒凝肝脉,肝肾阳虚,清阳不展,均能致气血阻滞,或不足以上荣,而发为头痛。

        至于本研究有关头痛的社会人口学特征等的调查结果也符合中、西医学的临床实践,为防治头痛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如女性头痛的患病率高于男性,就因为妇女有经、带、胎、产等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点,数伤于血,使机体常处于血不足而气有余的病理状态。离婚者、有精神创伤史、经常熬夜、睡眠差、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头痛的患病率较高;而未离婚者、无精神创伤史、不熬夜、睡眠良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头痛的患病率较低。这些都说明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防止情志抑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做到劳逸结合,才能使肝脏遂其条达之性,尽其疏泄之能,而减少头痛的发病。正如《素问·四气调神》所指出的那样,肝应春生之气,故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匆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此外,防治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等疾病,也有助于降低中医头痛的患病率。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