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名著广览 > 正文
  • 《外台秘要方》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2-01 22:45:36
  • 核心提示:方亚利 张登本(1.陕西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成阳712083.2.陕西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成阳712083) 《外台秘要方》(以下简称《外台》)是继隋代《四海类聚方》、唐初《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方书,“具有重要

    方亚利 张登本(1.陕西中医学院2002级研究生成阳712083.2.陕西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成阳712083)

     

    《外台秘要方》(以下简称《外台》)是继隋代《四海类聚方》、唐初《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之后的又一部大型方书,“具有重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对于保存中原古籍原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外台》四十卷中除卷三十九外均载有方,清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纂集自汉以来,诸方汇萃成书,而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据统计,该书除120首灸疗方外,收近七千首方剂。现就其于方剂学发展的贡献述评之。

     

    1.百家汇萃,丰富渊博的方剂学资料

     

    《外台》汇集了秦汉、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巅七十个医家的医方医术、医事、医籍,集百川成大海,正如作者在《外台秘要方·序》中所言,各家学说因“各擅风流,递相矛盾,或篇目重杂或商较繁芜”,作者“今并味精英,钤其要妙,……损众贤之砂砾。掇群才之翠羽,皆出入再三,伏念旬岁,上有炎婴,迄于圣唐,括囊遗阙,稽考隐秘“,而成《外台》40卷1104门,反映了中唐以前中医方剂学的发展成就。为后世留下了浩繁博大的方剂学宝库。

     

    1.1以病类方的方剂分类法

     

    相对于其它的方剂学分类法(按治法分类、按中医的证和病因分类等)此种分类法更便于容纳大量的方剂,便于后学者在临床中选方论治。《外台》按疾病分为四十卷、1104门,内容涉及伤寒、天行、中风、眼疾、痈疽发背等疾病,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各卷以病统门,如卷第九为“咳嗽二十三门“,下列有二十三门一百三十九首方剂,各门以病统方,如“新久咳嗽方三首”,“暴热咳嗽方二首“,“咳失声方四首”等。

     

    1.2方剂命名规律

     

    遍览《外台》近7000首方剂,其方名体现了复杂多样的命名原则,现就其紧要辑录于下:

     

    1.2.1明其主治功效。用方名明其主治功效,可收画龙点睛之功,视其名,明其功,这是中药方剂命名的基本原则之一,《外台》所载之方亦不例外。如卷八“五膈丸”、“五膈要丸”,可用以治疗“忧膈、恚膈、气膈、寒膈、热膈“等诸种膈病。卷八“七气丸“可用以治疗“寒气、热气、怒气、恚气、喜气、忧气、愁气“七种因邪郁滞所致的病证。此外如卷六扶老理中散,卷二十五的健脾丸,卷三十四的温经汤等均属其代表。

     

    1.2.2明其药物组成。用方名指示该方药物

     

    如“一物柏枝散(卷四)、一物栝楼贴(卷二、十四)、一物白鳞汤(卷三十四)、甘草干姜汤(卷十)、当归生姜羊肉汤(卷七)”等,用方名概括该方所用的全部药物。  

     

    1.2.3明其方中主要药物。组方是有一定法度的,《素问》制订的“君、臣、佐、使”原则为中医历代组方的法典。方剂中针对病证的病机要害之药即为君药,君药可以是一味,也可以是两味,其它药物则于君药具有协同作用。《外台》所载之方,用方名提示该方组成的主病之药,一是以君药的功效提示该方的主治功用,二是提示该方随证加减之时,君药是不能置换的,否则就不是该方。此类方名所占比例最高。如“麻黄汤、桂枝汤(卷一)、人参汤、人参饮(卷六)、人参丸(卷七)、大金子牙酒(卷十八)、栀子汤、瞿麦散(卷三十七)”等。

     

    1.2.4以药物剂量作为方名。卷十五中的“大三五七散”和“小三五七散”。“大三五七散”中“天雄,细辛”各三两,“山茱萸,干姜各五两”,“署预、防风各七两”,“小三五七散”中“天雄三两,山茱萸五两,署预七两”。此处的“大小”是取《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关“大方”和“小方”之义,药味多者为“大方”、少者为“小方”,则其义也。

     

    1.2.5综合命名法。所谓综合命名法是将功效、君药、药味组成等四素加以综合归纳,用简要语言作为方名,以方名显示多种信息。如有以方名明确君药与组成药味数量者,如紫苑十味丸(卷九)、巴豆三味丸(卷六)、葶苈子十五味丸(卷九)等。有以方名指出君药与主治功效者,如知母解肌汤(卷四)、羊肾补肾汤、泻热栀子煎(卷十六)、垂命茯苓丸(卷十七)、麻黄五痫汤(卷三十五)等。

     

    1.2.6此外,还有以治疗手段命名方剂者,如“熨瘕丸”(卷十二);以人名作方名者,如“苍公当归汤”(卷十四),“苍梧道士方”(卷十三);以原方加减法命名者,如“二加龙骨汤”(卷十七);有以买药方式而命名且暗含该方的所治病症的,如“牵马丸”(卷三)等等。

     

    1.3方药剂型

     

    古人根据病情的需要,将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精心研读《外台》,发现本书所呈现的中唐以前的方剂剂型达十余种之多,现分述于下:

     

    1.3.1内服药物剂型

     

    ①汤剂,汤剂之方的起源甚古,早在上古时代的“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针灸甲乙经·序),自此,汤剂作为一种主要剂型普遍应用于临床救治。《外台》中汤剂随处可见,作者明确提出“汤胜于丸”(卷三)、“丸迟不应急”(卷二十),可见当时已认识到汤荆的优势所在。《外台》中的汤剂是以用不同溶剂煎煮服用者,其中溶剂种类众多,有水、酒、醋、浆水、姜汁、地黄汁、竹沥汁、甘蔗汁、泔水、药汁、粥汁、鱼汁、肉汁等等。如卷二十,“又方……右五味,取四物纳鱼汁中,煮取四升”(“肿入腹苦满方三首”);“中风发热方三首”中“范汪疗中风发热……白醋浆四升,煮如上法”(卷十’四);“中风及诸风方一十四首”中“又煮散方,觉心中烦热,以竹沥代水煮之”(卷十四);又如卷七“又鹤虱槟榔汤方……又二味,以猪肉汁六升煮……”,其它溶剂散见于《外台》各篇,在此不一一列举。

     

    《外台》中不同的煎药汤料,一是考虑针对不同的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的症状而采用不同的煎药汤料,即该汤料对该病疾或症状起治疗作用;二是考虑不同的溶剂对药物的溶解度不同,这显然属于现代中药化学的知识领域,而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反复探索中,寻找出了不同种类的药在其煎煮时要选择不同的溶剂,就是这一知识的体现。

     

    ②酒剂

     

    早在公元前二十二世纪,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酿酒和曲,通过实践认识到它们的药用价值,于公元前597年开始应用曲治疗胃病。酒剂在《外台》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对各种疾病的治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酒剂在《外台》中的类型有三种:一种是用酒浸泡药物;一种是用酒作溶剂煎煮药物;另一种是将药制成酒曲,由此所发酵、酿制的酒亦为药酒。

     

    至于以酒送服丸、散者不在此列。用酒浸泡的酒剂如大金牙酒(卷十八)、大麻子酒(卷十九)。又如卷十四治疗“猥退半身不遂,失音不语方;杏仁三升,去两仁及皮尖,洗,人臼捣二升,令碎,研如寒食粥法,取汁八升,煎,取四升,口尝,香滑即熟,反此不为熟,唯熟为佳。停,极冷,然后纳好曲一升。炊时以前所留一升杏仁,纳入,取四升,捣,下水一斗六升。煎,取八升,第一遍酸也。次一炊,复取杏仁三升,研,取一斗二升汁。煎,取六升,第二酸也。次一炊准第二酸,取杏仁汁多少,为第三酸也。疑米不足,别更取二升杏仁,研,取八升煎,取四升,更斟酌炊米酸……渍曲以外,分之酸酿酒熟,封四七日开。澄取清然后押糟,糟可干末,和酒服之,大验。”此处酒剂则是以药熟,拌曲发酵为药酒。卷十五“疗风癫方……又芎穹汤,主风癫……右三味,切,纳酒一斗,煮取三升……”亦为酒剂。

     

    ③口含剂型

     

    口含剂型在治疗咽喉病及肺病疾患时,可制成膏剂或丸剂口含咽汁,如干枣丸、贴喉膏(卷二),治咳嗽所含的款冬花煎(卷九),治噎膈病的五膈要丸(卷八),还有如治口臭、舌本缩、舌上生疮等病的方剂,如疗天行口疮之石膏蜜煎、生姜煎(卷三)及“治疗新久咳嗽的款冬花煎(款冬花,干姜末,芫花根熟熬为末,五昧子,紫菀,上五味,先以水一斗煮三物,取三升半,去滓,纳芫花,干姜末,加白蜜三升,合投汤中,令调于铜器中,微火煎,令如饴,可一升半,服枣核大,含之)”(卷九)。

     

    ④其它

     

    散剂,是将干燥药物粉碎过筛为细末,便于服用,其药效较汤剂为缓,如极效常山散、黄连散(卷五)、猪苓散、白术散(卷六)。丸剂,《外台》作丸的附形剂有蜜、酥、脂膏、水、粥汁等;其丸之大小有很大区别,如枣,如枣核,如酸枣,如梧桐子,如粟粒等,方如干榛丸,胡粉丸,干姜丸,狼毒丸(卷七),五膈丸(卷八)。烟雾剂,此剂型是将药物放在特定器皿中让其不完全燃烧或制如烟卷状,产生烟雾,让患者吸人治病的剂型,如卷九治疗咳嗽的“熏咳六法”即是。此外还有食疗剂,如将药物与面拌和烤制成饼或傅方(卷三十八)。

     

    1.3.2外用药物剂型

     

    《外台》所载外用药物剂型有膏药,贴涂剂,如“金疮预备膏散三方”中的续断膏(卷二十九);有药物捣碎加热用帛包裹贴敷,如风湿腰痛熨法(卷十七);有粉剂外敷患处者,如牡蛎散、生肌散(卷二十九);有用药物完全燃烧烟熏患处(卷二十九);有用药汁药酒涂于患处(卷三十);有用油膏涂之治疗赤丹、白丹者(卷三十);有外洗剂,如《近效》治脚气方(卷十八),膏剂涂于患处并按摩之(卷三十);此外有药膏塞耳、粉剂吹鼻。药丸,药膏填牙,并出于(卷二十二),煎汤外洗方(卷三十四)。还有药棉填塞疮疡以祛腐生肌。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外台》有阴道栓剂,如治“天行蜃疮”用“乌梅,大蒜,屋尘”三味“捣筛为散,苦酒一升,和调于铜器中,煎成丸,作长挺,纳下部”(卷三),再如治“妇人阴中痛,生疮方”,将五味药物“细切,羊脂和,置甑中蒸之。药成,取如大豆枚,绵裹药,纳阴中,一日一度”(卷三十四);还有阴道冲洗剂,如“疗天行蜃病方:桂心二两,小蓝二两”,煎煮后“三分药中用一分,竹筒,纳下部中”(卷三);有肛门栓剂,如“用矾石如指大者,导下部,火疗大便不通”(卷二十七);灌肠剂,有大便艰难灌肠方,如“单用豉清、酱清、羊酷、土瓜根汁,并单灌之”,也可用猪羊胆汁,或加葵子汁,或加椒豉汤,或用猪膏“以桶灌三合许,令深之,即出矣。”(卷二十七);有膀胱冲洗剂,如《古今录验》用盐水,或生土瓜根汁“于筒中吹纳下部,即通”(卷二十七)。

     

    2.严谨。细致。实用的方剂临床使用方法

     

    《外台》对方剂学的贡献不但表现在其内容的博大,而且它吸收了许多内涵周密精深的方剂学知识,为方剂在临床上发挥其药效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煎煮方法

     

    现代中医药理研究认为,煎煮方法不同,常对药效或煎液中的活性成份的含量带来影响。王焘《外台》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煎煮方法更加完善丰富。就药物的煎煮过程而言,《外台》介绍的甚为详尽,如卷十深师“疗咳嗽上气,射干煎方:射干八两,紫菀半两,胶饴五两,细辛半两,干姜五两,末,生竹沥一升,芫花根半两,桑根白皮,款冬花各八两,附子半两、炮,甘草半两、炙,白蜜一升半。上十二味,先切射干,合蜜,竹沥汁,煎五六沸,绞去滓,咬咀诸药,以水一升四合,渍一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末,煎,令如铺,服酸枣一丸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之。”详细指出此方的煎煮方法。为何要将不同的药物分开煎呢?因为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成份在不同温度,不同溶剂中释解过程不同,古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于此已有认识,不用如次复杂的方法煎煮,其药效肯定会受影响。所以王氏在其《外台》中不厌其烦地介绍方药的煎煮方法,其意义亦在于此。何以要渍之一宿?由于各药均为干燥之品,不浸渍透彻,煎煮时难以使其有效成份释解,药物之疗效必然大受折损,可见,古人煎煮药物的方法是他们长期经验所得,也是他们取效的因素之一。

     

    2.2服药反应

     

    服药后的反应是对一首方剂功效或其毒副作用判断的客观依据。《外台》所载服药后的反应有两种,一是正常的药效反应,有此反应,说明药达病所,对疾病已经产生相应的治疗作用;另一种是毒副反应,提示该方对人体正气有某种伤害作用。但临证中这两种服药反应常常无法截然分开。对于有些方药而言,其轻度中毒反应即是该方药治病见效之时。如多处记载使用“莨菪子”的方剂,病人可见口干、唾粘、产生幻视,即是其例。就服药反应而言,《外台》载有出汗、利,体有酒气等。大几载方,绝大多数皆指出该方服后应当出现的反应。以此足见本书所载文献对方药研究、观察之深之细。

     

    2.3服药禁忌

     

    服药禁忌,是指服用某种方药后,避免食用某些饮食物,又称“禁口”,“禁食”或“饮食宜忌”。王焘的《外台》对此十分重视,较之以前的方书有过之而无不及。服药禁忌的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2.3.1一是禁忌的饮食物与所服药物的药效抵消,无法得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如卷二十崔氏治疗“大腹水病,身体肿”,方服后“可烂煮小豆,勿以盐食之。忌咸粘、脂腻及大冷热物,唯得食税粟米饭及淡醋。”指出咸盐有碍利水之药,而赤小豆,瓶粟米则能助利水药力,一忌一宜,其理自在其中。

     

    2.3.2二是所禁忌之物能助长病气,加重病情。如卷十六“疗脾劳实热”,用“承气泄实热半夏汤”,“忌羊肉、饧、大酢、桃李、雀肉等。”羊肉、雀肉、饧均为大热之物,食后能生热,服后要助长其方所治之病,亦易使病情反复。《素问·热论》在论热病饮食宜忌时指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可见《外台》对禁忌的记录是有所本的。

     

    2.3.3三是所禁之物能引发旧疾者。如卷十四中风诸疾中,有属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而致瘫痪,手足不遂,在服用清热除风药后,出“忌热面,炙猪肉、鱼、蒜”等湿热而味辛之物,以免引动内热、内风而诱发旧疾,故反复告诫要“慎热物及猪鱼蒜酒”。

     

    3.遣方用药的理论启迪   

     

    《外台》以其博大、精深的方剂学内容为方剂学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一笔丰富详实的文献遗产,在研究《外台》的过程中,深感其言朴,其意深,启示如下:

     

    3.1以病为纲,随证施方

     

    《外台》以病为纲,因证施方的思路体现得淋漓尽至,证随机转,方以证设,有是证必有是药,这是中医临床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也是《外台》的基本观点。例如卷六霍乱门,其病虽然有上吐下泻之症,若为署湿所致者,用篇豆汤(篇豆叶、香薷叶、木瓜、干姜);若偏于里虚寒者,用理中丸(人参、白术、甘草、干姜、高良姜、桂心);若兼心烦者,用乱发汤(乱发、人参、吴茱萸、甘草),若吐利太过伤阳而致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者,用四逆加猪胆汁汤;若因吐利而致气机逆乱,脐上“筑悸”者,用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或茯苓理中汤;若伴腹痛者,用理中加二味汤(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当归、芍药);若吐泻耗阳而至阳虚四逆者,用扶老理中散;若呕吐不止,用厚朴人参汤(厚朴、橘皮、人参、高良姜、当归、藿香);若干呕不吐者,《删繁》厚朴汤(厚朴、干篇豆叶、茯苓、白术、人参);或《经心录》厚朴汤(厚朴、生姜、枳实);若见霍乱转筋者,用高良姜汤(高良姜、桂心)或茱萸汤(吴茱萸,甘草,干姜,蓼子,乱发,桂心),又如卷十八治疗脚气引崔氏方时指出:“又治脚气,瘴痹不仁,两脚缓弱,脚肿无力,重者少腹气满,胸中痞塞,见食即呕或两手大拇指不逆,或两脚大拇指不逆,或小便涩。第一疗气满,呕逆,不下食,旋复饮子方……凡服五剂,上气即下。小便涩者,加桑根白皮四两……如其服此饮二、三剂,气下,讫,即须服大犀角汤,第一方十四味若是也……待腹内气和,脚肿欲消,皮肤犹如隔帛者,宜服犀角麻黄汤一、二剂(脚气冲心烦闷方二十二首),于此可见《外台》灵活施方思路之一斑。”

     

    3.2灵活多变的临证化裁

     

    俗语说:“读书三年,天下无可治之病;临证三年,天下无可用之方。”指出,疾病是千变万化,复杂多样的,对古人在特定条件下所创制的方剂,应当根据临证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能泥守胶柱,王氏《外台》在运用古方时的灵活权变之法,成为后世的典范。如卷七治疗胁肋痛用“半夏茯苓汤(半夏、生姜、茯苓、旋复花、陈橘皮、人参、桔梗、芍药、甘草、桂心)”。指出该方的临证加减时说:“欲得利,加大黄;须微调者,用干地黄;病有先时喜水下者,加白术三两,除旋复花,去下便调,瘥也,”(“胁肋痛方二首”)如此详细介绍方药的随证加减之述,比比皆是。这种随证加减的意义,一方面保存了古方,同时也扩大了古方,尤其是古方的应用范围,而且也是一个临证医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用药技巧,更可显示一个临床医生灵活圆通的治疗技能。据《外台》所载内容,足以说明唐代在这方面已经具有成熟的经验。

     

    3.3以人为本兼顾病情,四时的整体思想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这是《内经》中的整体观思想在治病中的反应,《外台》继承了这一思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外台》在临证用方时,非常重视病人的体质,如卷十五“又大竹沥汤,疗大虚风气入腹……右十四味,切,以竹沥一斗,水五升,煮取四升,分服一升,赢人服五合佳……,”再如“风惊恐方三首”中“疗五脏六腑血气少”的“十黄散……体中筋力强者,不须增人参,气力赢虚可增人参五分……”(十五卷);“风癫方七首”中“又芎莠汤,主风癫……右三味……煮取三升,顿服。酒一升,赢者二服,取汗”(十五卷)。二,《外台》中除了重视人的正气状况外,也注意病情而施方用药,如:卷十五“又大竹沥汤……风轻者,用竹沥三升,水七升。小重者,竹沥五升,水五升。风大剧者,停水用竹沥一斗”。三,《外台》对四时影响用药也有记载,“又三黄丸,疗五劳五伤……,春三月用黄芩四两,大黄二两,黄连四两;夏三月用黄芩三两,大黄一两,黄连四两;秋三月用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二两;冬三月用黄芩六两,大黄一两,黄连三两”(三十一卷)。以上说明《外台》在临证组方用药时闪耀着整体观的火花。

     

    综上所述,王焘的《外台》是一部既有文献价值,也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的大型古代方书。《外台》在方剂学的成就的确不可低估,而《外台》对于校勘或者对中唐及其以前古方辑佚的价值更是尤为重要,正如连建伟氏在对《金匮要略》进行校勘时,“深感《外台秘要方》的方剂文献学价值十分巨大,对于保存中原古籍原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LlJ例如《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附有“《外台秘要方》方牡砺汤”,但《外台》卷五则明白无误地告知此方为“仲景《伤寒论》牡砺汤。”说明此方原为仲景方,只是宋以后人们在对《金匮要略》整理时不知其源,这对于后世了解古代方书原貌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对《外台》方剂学的整理研究,为方剂学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