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民国时期的海派传奇名医——陈存仁

  •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15-04-14 08:52:56
  • 核心提示:回顾近些年的海派中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其一,海派中医的形成背景与代 表人物的论述;其二,关于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其三,关于海派中医教育;其四,关于海派中医的出版物。以

    回顾近些年的海派中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维度,其一,海派中医的形成背景与代     表人物的论述;其二,关于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其三,关于海派中医教育;其四,关于海派中医的出版物。以上种种,奠定了海派中医研究的重要基础。但总体来说比较缺少对于代表性人物的经历与成就的研究以及对南北中医、中日医学交流中的相互认知的探索。而从民国时期的海派传奇名医陈存仁的经历与成就人手,恰巧可以加深对海派中医这两方面的研究。
        一、陈存仁的经历与成就
        陈保康,字存仁,1908年生于上海老城厢的绸缎商家庭,其父早亡,在家道中落的状态下成长。中学毕业后,本来就读于南洋医科大学一一由几位留日的西医在上海办的私人医学院,但读书一年便得了伤寒病,学校里的西医教师没能治好,反倒让中医的五付中药治愈,家中长辈遂动员他学习中医。正好诊治他的中医丁甘仁开办了中医专门学校,而且将来西医开业需要投资,中医开业则比较简便,种种原因使他学上了中医。毕业后他创办《康健报》
    普及医药保健知识,开诊所行医救人,为中医存废抗争,整理中医药古籍,著书立说,之后到香港行医,晚年隐居洛杉矶。陈存仁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医存废,抗争领袖。l 929年,时年2l岁的陈存仁,为抗议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的“根本提倡西药,推翻中医中药决议案”,在民国中医存废的关键时期,挺身而出,成为请愿领袖。
        其二,整理研究传统医学。1935年陈存仁主编300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由上海世界书局首次以精美彩色画印制中药植物,先后印制27次,解放后仍再版。1937年,应上
    海世界书局要求,赴日本收集汉医书籍400多种,回沪后出版《皇汉医学丛书》,至今仍为了解汉方医籍的重要丛书。陈存仁到香港后,又陆续编纂了《中医师手册》《医药常识丛书》《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大典》等,其中《中国药学大典》是1978年他应日本名出版社“讲谈社”之邀而编撰的,共四大册(1982年正式出版)。陈存仁在港行医时,为当时香港最畅销的《星岛日报》专栏写稿,达1 7年之久,受到香港及东南亚粤籍读者极大欢迎。
        其三,著书立说,留下珍贵史料。陈存仁是老上海,生于斯长于斯,交游甚广,阅人无数,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几乎都有接触,加之他每天写日记,保存了丰富资料。陈存仁曾接受香港《大人》杂志之邀,连续撰写了《银元时代生活史》和《抗战时代生活史》两部关于旧上海生活的札记类著作。上世纪70年代初香港拍摄的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片头打出的特别顾问就是“陈存仁”。
        另外,陈存仁还写了几部文化类的书:《被阉割的文明一二__闲话中国古代缠足与宫刑》搜寻了大量旧藏资料,考证了男性宫刑,女性缠足这两个人类发展史上的怪胎和毒瘤的起源和演变历史;《业外杂谈录一一袁枚食色及其他》对袁枚、徐福、光绪皇帝这三个历史人物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研究,从“食色,性也”的角度展示了中国古人的生活趣味;《被忽视的发明一一中国早期医药史话》以中国药物为主线,对诸多中药典籍和民间疗疾趣事进行了考证,在中西医比较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医为世界医学史上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所处的重要地位;《阅世品人录一一章太炎家书及其他》讲述了陈存仁与章太炎、胡适、杜月笙、秦瘦鸥、董浩云等历史名人的交往旧事;《被误读的远行一一郑和下西洋与马哥孛罗来华考》则是一部风趣生动、旁征博引的历史读物,它将明代下西洋的郑和与来华的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做了一番透彻的分析,许多观点完全颠覆了已有的定论,阅读中不仅有捧腹,也有沉思。
        二、陈存仁的成功特质
        陈存仁能够取得这些成就,跟他本人所具备的一些优秀品质密不可分。笔者归纳陈存仁本人的著作以及他人在作品中写到的关于陈存仁的内容,将陈存仁身上所具备的成功特质粗略概括如下:
        1.勤奋刻苦,谦虚好学
        陈存仁一生都不断地学习,他的儿子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一书的后记中写道:  “由于生活的磨练,父亲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和写作的好习惯,他一生除行医外,每天至少花两个小时写作,从不中辍”。除此之外,他也很善于向身边的老师、朋友等人学习,其谦虚好学的态度着实让人敬佩:刚开始学习中医时,由于中医旧籍都是很深的文言文,为了更好地阅读理解中医典籍,陈存仁先后拜姚公鹤先生和章太炎先生为师,补习国文,学习之余还应征为丁福保先生所办的《中西医学杂志》做一些抄写和剪贴的工作,在此期间,不光国文大有进步,而且由于经常在老师烟榻之旁聆听名儒学者如孟心史、蒋竹庄、庄俞、董康、胡朴安、陆尔奎、戴季陶等的相聚倾谈,使陈存仁智识顿开,见闻大增,在处世经验、做人道理,以及丁福保先生的理财之道等方面都学到了书本上不能学到的东西,这对他以后的发展都大有裨益。后来他结识了民国名流如吴稚晖、于右任、秦瘦鸥、王人美以及当时上海的流氓大亨杜月笙等,他们身上的一些特质及闪光点对陈存仁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沉着稳重,克制力强
        陈存仁青年时代的朋友秦瘦鸥曾回忆说,他和陈存仁年龄相仿,可性格上却有差别。陈存仁沉着稳重,克制力强,他则大胆好奇,喜爱热闹。另外有几个如姚克、鄂森等经常邀他去餐馆或跳舞厅,甚至跟着别人闯进赌场或妓院去,竞想在堕落的雪坡上试一试“滑翔”的滋味。可陈存仁从来不愿同行,几次之后,也就不再邀他了。当时大家都还纯真坦率,并没有为此责怪他没有哥们的义气,后来懂事后一经追想,都认为陈存仁的富于定力,不随波逐流,着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使他在十几年后便功成业就,从无数的同道中脱颖而出。
        3.办事老道,头脑灵活
        陈存仁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很多事情都体现了他头脑的灵活以及超出同龄人的老道。如在他刚满20岁的那年,便得到他老师丁仲瑛的许可独立挂牌行医。在这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也充分显示了他的头脑清醒和措施得宜。他看透了当时人们崇重虚浮的心态,毅然付出高价租下了闹市区山东路二号(南京路口)柏林花纸行楼上的一大一小两间屋子,并重新装修,气派不下当时上海的中西名医。这一着棋尽管下得相当“惊险”,有些像三国时代诸葛亮所摆
    的空城计那样,但由于他的眼光看得准,诊所所占的市口特别好,又有发行量已达一二万的《康健报》形成的声势和人脉作为基础,一开业就门庭若市,使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扶摇
    直上,快成名医了。
        由于中医受到西医药多方打压时,余云岫又带头反对中医,一时掀起猖狂攻击中医之潮。陈存仁针对余云岫建议国民政府“扫除西医输进的障碍”的话题,便借助新闻媒介,刊登了一则上海有些名西医被外国某药厂以重金收买,而提出消灭中医,以扫除西药人销障碍的专题报道。西医之间互相猜疑,攻击中医最卖力者即被疑是受外商贿赂最多的,一时真真假假,众西医无心恋战,余云岫的阵容就此土崩瓦解,大振中医士气,捍卫了祖国医学的立足与发展。
        三、陈存仁身上体现的海派精神
        上海著名史学者熊月之教授曾将近代上海的海派精神提炼为开放、多元、开新、灵活、守法,以下从这五个方面对陈存仁的成功进行分析。
        (1)开放。陈存仁并非出生于中医世家,学医以后,他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师从多位名医,丁甘仁、丁仲英、谢利恒等名师对其均有指点,并与章太炎、姚公鹤、丁福保等人保持师友关系,对他的国文及为人处事提高很大。
        (2)多元。近代上海是一个五方杂处、华洋并居的城市,多元文化下的城市必然养育多元的城市公民,陈存仁作为中医,十分重视多元医药知识的吸收和学习,不仅看重中医药的学习研究,爱书成痴,专好收集中医古籍,同时对日本的汉方书籍也很有兴趣,甚至亲自东渡日本,与日本汉医学名家汤本求真对谈切磋。此外陈存仁同样认真学习西医的理论和知识。真可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3)开新。早在陈存仁随丁甘仁实习阶段,就在丁仲英与丁福保先生的支持下创办了《康
    健报》。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界舞文弄墨者多矣,但能办报纸的人甚少c.作为实习生办报纸,其开新精神可见一斑。
        (4)灵活。陈存仁有了诊病经验之后,在上海山东路二号开设诊所,当时陈存仁不过二十岁,而普通人选择医生总以为越老越有经验,因此,陈存仁有意识地穿着深色长袍马褂,,架一副平光眼镜,戴一顶瓜皮帽。这种处理方法,让人莞而一笑之余,不得不佩服其灵活的处事方式。
        (5)守法。上海滩人物多样,世事复杂,作为一名知名的中医执业者,陈存仁交游广泛,从医界、商界、政界甚至秘密社会,都有可用之友人。在阅人无数之后,陈存仁也有自己的法则,那就是谦和营业、守法处世。比如在他与陆渊雷的名誉纠纷中,陈存仁通过法律的途径,和平地化解了纠纷。
        以上种种,不过是陈存仁个人品质中的少数事例的列举。1940年末,陈存仁选择了离沪赴港,此后在大陆声名不著。但陈存仁作为在民国上海的传奇名医,闪耀着与上海海派城市精神相符的积极品质。
        四、陈存仁的对内对外交往
        民国时期,陈存仁等海派中医代表,为加强学习和交流,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的中医界同仁,都进行过不少交往活动,这些交往活动,不仅丰富完善了海派中医的理论体系,也加强了各界同仁对“海派中医”的认同。
        1.海派中医中日交往之例证:陈存仁与《皇汉医学丛书》
        17世纪初,日本学术界掀起了儒学复古思潮,受此影响,医学也积极主张复古。名古屋
    玄医首倡“依仲景之意,而不拘泥于仲景之方”;后藤艮山力主恢复汉唐古方,提出“一气留滞论”,不拘泥于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学说;香川修庵独尊张仲景《伤寒论》,使当时医风为之一变,“古方派”由此兴起。1609年,荷兰与日本通商,至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以荷兰的“兰医”为代表西方医学已在日本占据主导。自1868年至1875年初,明治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植和发展西方医学,当西医羽翼渐丰时,公开宣布取缔汉医用。汉方医学面临西方医学威胁与挑战,进行自我身份的认定,“汉方医学”一语即渊源于此。
        陈存仁受世界书局的委托,编著《皇汉医学丛书》,于是东游日本,大购汉方医学之书,其间拜会了当时日本汉方医学的领袖人物汤本求真。陈存仁记叙说:
        “他年事已高,但依然很有礼貌地接待我,谈吐之间也很谦虚,他问了我许多问题,我一一对答,而且由他的夫人跪着煮茶,他们称为“茶道”,这是招待来宾最有礼貌的表现,临别的时候,他送了我两部绝版汉医书.而且约定以后相互通讯。”
        归国后,陈存仁不负所托,据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他编成《皇汉医学丛书》七十三种二百七十九卷、附五种五卷。1993年,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据1936年世界书局铅印本校勘翻印,全套十四册。
        在当时历史背景下,陈存仁游历东瀛,整理汉方医学,似有一种“他山之石”的功效,对于民国时期同样面对西方医学的挑战的中国医学,陈存仁所编撰《皇汉医学丛书》不仅是一份重要的文献集成,更有一种精神的示范作用。
        2.“海派中医”南北交往之例证:陈存仁北游
        1930年,陈存仁北游,在北平药王庙因好奇翻看药王庙中的《天花精言》而导致该书受损惹祸,但却因萧龙友、曹汝霖的名片转危为安。其后北平四大名医折柬宴请,把酒言欢。事实上,以当年陈存仁的年纪与资历,并无让北平四大名医折柬宴请的资格,但正是由于陈存仁在中医抗争运动中的领导才能和经历,让他在北平受到极其隆重的欢迎。在见面过程中,萧龙友虽未提及海派二字,但其明显是将上海的陈存仁视为南派医生。据陈存仁回忆,他临走时,药王庙当值司理恭恭敬敬地说:  “你两天的药方,把南方医生处方的风格都表达了出来,将来我们准备印成一本小册子,这对北方医生有很大的影响,不过我们药王庙施诊的规矩,四位是有月薪的,其余轮流来当值的名医,向来连车马费都不送的。”我说:“应该效劳。”他说:  “您一百二十张药方之中,用紫雪丹有八次之多,用小金丹有五次之多,因此乐家老铺同仁堂的老板听了这个消息大为得意,因为这两种药是同仁堂有名的制剂,所以由他们特备一份礼物,都是同仁堂有名的制剂,送给您作为纪念,希望能带到南方为他们宣扬一下。”我也就称谢而别。
        同样,在陈存仁所回忆的药王庙出诊经历中,  “上海名医”“南方医生”“北方医生”等字眼多次出现,即便这些只是北平医界同行的客套之语,但同道中人之南北观念跃然纸上,“海派中医”即为北方同道所认同的客观存在。
        当今,我们论证“海派中医”多半以后来者的身份,以学理的角度对医家、流派、教育、
    出版进行梳理,在此介绍陈存仁的成长与成就、陈存仁的东游与北游,都说明了随着上海城市地位在近代中国的崛起,  “海派中医”已俨然成为南派领袖,是同时代其他地区同行认同的客观存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