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记章次公先生为医精神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04-14 08:52:12
  • 核心提示:章次公先生(1903-1959),名成之,字次公,号之庵,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6岁时就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勤奋好学、敏悟过人,深受丁甘仁先生的器重。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

    章次公先生(1903-1959),名成之,字次公,号之庵,江苏省镇江丹徒人。16岁时就学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勤奋好学、敏悟过人,深受丁甘仁先生的器重。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研工作,主要担任药物学讲师,并先后兼任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上海世界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救治了不少重危病人。1929年夏,章次公先生与陆渊雷、徐衡之合力创办上海国医学院,推章太炎先生为院长,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办院方针,是国内第一所正式采取现代医学作为基础的中医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后继人才。1937年,章次公先生开始自设诊所。解放后,上海市政府成立“上海市中医门诊所”,章次公先生在经营私人诊所同时,参加公家工作,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特约医师兼中医师进修班教师。上世纪50年代,中央纠正原卫生部领导歧视中医的错误,全面落实党的中医政策,从全国各地抽调了一批著名中医学家进京任职。1955年冬章次公先生正式赴北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兼任保健局中南海保健医生,担负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工作。他曾两次与毛主席终宵畅谈中医学,被主席称为“难得之高士也”。
        1959年,章次公先生56岁因病早逝,使现在很多中青年医师对他的了解甚少,在对他学术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得以对他的人品、文品、医品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上个世纪灿若群星的中医前辈中,他的历史地位和学术造诣是无可替代的。他一生为人,坦荡无私,淡泊名利,对病人不计诊金,救死扶伤;对学生关怀备至,情深谊厚;对同道谦逊尊重,光明磊落。本文旨在论述章次公先生胸怀坦荡的为人为事,以鉴今世。
        章次公先生在1937年开始自设诊所,诊所设在顺昌路悦来坊,周边居住的都是穷苦人。章先生诊金收得很低,对很多贫穷者都诊金减半,甚则不收诊金。无钱买药者,还可以拿着签有他名字的药方到指定药店去配药,无需花一分钱,年终由他和药店结算,付清药款。因章先生医术精良,又体贴病员,深夜出诊常不取酬,所以就诊病人甚多,有“贫民医生”之誉。
        章次公先生不但对病人常不收诊金,他的住所因是在当时的“下城区”,他每次出诊回到家并不是赚得“盆满钵满”,而往往是身无分文。因为他的黄包车经过弄堂时,把身上的钱都给了两边的乞讨者。他自己曾经说过:  “人生最苦者莫过于贫病交迫,我想救人才去学医;如想发财,不是可以做商人吗?”
        在学术上,章先生主张效法走方郎中的大众方向——“验、便、廉”。“验”是讲求实际疗效,只要有疗效,哪怕是单方验方也随时可以取用;“便”是取材便利,服用方便。他主张在疗效相等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简便的方法和易办的药品,尤其是可以多用丸剂、散剂;  “廉”是减轻病家的负担。他反对那种迎合有钱人心理的做法,不是无原则的滥用贵重药品,便是处方动辄二三十味,使病家产生“药贱不好,药少不灵”的错觉,无端地加重病家的负担,又浪费了药材,对病人更无裨益,可见章次公先生不图一己私利,处处为病家着想。
        当时上海滩稍具名望的医生收徒,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带教费”,章次公先生则不然,凡志愿到他诊所学习者,不收一分学费。例如他的门人之一姚守诚医师,当时与另一位女同学立意正式拜章先生为师。旧时之风,拜师一定要摆酒席,不光请先生,还要请先生的同道好友,甚至社会要人,所以一桌酒席是不够的。只有这样操办,方显出为师的风光脸面。但姚医师当时经济拮据,只买了一对红蜡烛,从家中带了一条红毡毯,去先生家中,点上红烛,面对先生和师母,在红毡毯上磕了头,就算行了拜师礼。章先生不因循陈规旧习,就以这样简单的仪式,收下了两个女弟子。
        章先生带学生是开放式的,侍诊者既有入门弟子,又有慕名而来的学生甚至同行,抄方学习者,每天少则五六人,多则十余人。诊室很小,诊疗用的八仙桌不够坐,很多学生只能站着抄方。章先生主张“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所以他的诊室备有体温计、压舌板、血压计、听诊器等检查设备,这在当时的中医诊所是很少见的。病人就诊前,学生除了详询病史,还要替病人量体温,数脉搏、呼吸,将检查结果写在挂号条上。
        他还鼓励学生们提问题,并耐心解答;他也常常提问学生,比如一日,有位痹症患者求诊于章先生,先生问学生张云鹏:《金匮要略》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哪些药物组成?学生虽有所知,但未能背全,遗漏了防风。章先生正言批评说:“《金匮要略》为治疗杂病之典范,桂枝芍药知母汤为《金匮要略》之名方,理应熟记背烂。”学生低头汗颜不已。章先生平日的教学严格,  “逼”得学生们回去赶陕看书,平时就要把汤头歌诀背得滚瓜烂熟。
        章先生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常常接济贫穷的学生。他的门人范行准,在沪开业之初门可罗雀,生活难以维系。他耻于求人,万不得已跑到章先生处,可又难以启齿。先生和师母察觉后,主动问其近况,给予帮助。去的次数多了,范行准实在不好意思再去了。一次寒冬腊月,章先生回家途中邂逅弟子,见其穷困潦倒,立刻翻遍衣袋周济,孰料身无分文,于是二话不说,将自己身穿的一件新裘皮长袍脱下,嘱其拿去典当以救急,自己则只穿单薄长衫。望着老师在寒风中瑟缩的背影,范行准潸然泪下。在章先生的支持下,后来范行准成为我国近现代最著名的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之一,撰有《中国医学史略》《中国病史新义》等著作。
        章次公先后曾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专科学校、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等多所学校任教,一生学生众多,听课者不下千人,抄方实习者不下二三百人,他常用“弟子不必不如师”鼓励后学。他与门人相处,情深谊厚,亦师亦友,爱护备至;与生徒交往或书信往来,咸以兄弟称道,谦虚之至。
        章次公先生对待同道十分尊重,绝不轻易评论或贬低他人的医术。有些病人,会拿了别的医生所开的处方给他看,假使用药极为对路,并无差错的,他会说明“我的处理意见,和前医相同,因此你不必远道到我这里来,前医能够解决你的疾病。”
        有次一位患者就诊时,拿出宋自清医师开的药方给章先生看,宋医师的诊所就在数门之隔。章先生看后说:  “宋医师的方子很好,用药对呀,让我开方也一样,你把号退了。”当晚宋医师带儿子登门道谢,说:  “以后我要送儿子来跟你学医。”对前医药方稍有更改一二味时,章先生必在处方中写明更改原因,叮嘱病人下次仍到前医处诊治,将更改的处方带去作参考。如果有同道介绍病人来治疗,章先生总是以探讨的口气说明病情,用何种汤方,再让病人回原介绍医生处治疗。这种做法在当时私人开业的医生中殊为少见,在当今社会也闻所未闻,相较今下有些医生开的处方在病历记录册中要么不写明药味,要么不写剂量,让病人和其他同道不得学习,或存着别的心思也不得而知了。所以当时的医生都很敬佩章先生的人品,有些后来成为他的朋友,有的成为学生,如宋自清父子。
        大家都知道,为医者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人,但很少有人有勇气把自己失败的经验告诉别人。章次公先生写过两本病案汇集《道少集》和《立行集》,这二集都收录了他在诊疗中失败的病例,前者引用扁鹊:“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立行集》则除记录平时的医论外,还搜集临诊上不能见效以及失误的病例,以作前车之鉴。章次公先生认为若以对待他人之法,而原谅自己学术上之错误,此必沦为无行之庸医。
        章次公先生是解放前后名扬上海滩的一代名医,在对他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的时候,体会颇深,主要包括以下三点:其一,倡导开放的学术风气。当时每个名医都有自己的学术特色,也敢于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医生之间完全可以自由发表不同意见,百家争鸣,互相切磋,私底下又是极好的朋友,绝不因为学术观点不同就争得面红耳赤,互相攻击,老死不相往来。其二,真正为穷苦病人着想。现在病人看病都要通过电脑挂号,医生无权免去他的挂号费,也无权选择挂号费,一切都是统一的,再者,医生如果开了便宜的药,有的病人倒反而不满意,觉得医生没用心给他看,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已非常严重。其三,鼓励学生超越自己,主张“弟子不必不如师”。当今时代总觉得老中医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对其观点和经验不敢存半点怀疑,这样的学术风气,是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的。
        综上可知,对海派中医流派的研究不仅要注重对他们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整理,更应该反观现今中医发展中的弊病,这样的研究才有实际的价值。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