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龙江医派奠基人高仲山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李海英 时间:2013-11-18 09:57:00
  • 核心提示: 高仲山先生,名仑,1910年2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杰出中医教育家。高氏三世业医,祖父高雨亭、父亲高广德、叔父高广福均为吉林省名医。高仲山先生开创了龙江医派,在龙江医学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作用,为黑
        高仲山先生,名仑,1910年2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是我国著名中医学家,杰出中医教育家。高氏三世业医,祖父高雨亭、父亲高广德、叔父高广福均为吉林省名医。高仲山先生开创了龙江医派,在龙江医学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作用,为黑龙江的现代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贡献,更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创始人,为黑龙江四大名医之首,有儒医之风范,被尊为龙江中医之领袖,是黑龙江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和一面旗帜。
        一、求学孟河海派
        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中国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名流汇济,吸引无数人向往。丁甘仁门人弟子不仅很好继承了孟河医派的学术思想,而且通过办学形式发展中医教育,把孟河学派发扬光大。秦伯未是在这方面做出贡献较多者之一。1927年12月,由秦伯未、包识生、王一仁、许半龙、严苍山等人发起,在上海开办了中国医学院,章太炎先生鼎力赞助并首任院长。学校无论在创办时间、持续时间及培养中医人才数量等方面都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1927年,高仲山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成为首批学员,全班共计30人。学校倡导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办学思想,医学理论与诊疗实践相结合的办学方式,令他陶醉。当时上海三杰之一并有八绝之美誉的秦伯未先生亲自编著了一系列教学讲义,如《诊断学讲义》《幼科学讲义》《药物学讲义》《生理学讲义》《妇科学讲义》 等。年轻的高仲山深得秦伯未先生的赏识和器重,便由他和辛元凯、杨忠信、朱启后四人共同完成了这套讲义的参订工作。
        高仲山经常与良师益友秦伯未探讨振兴中医之路,他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半半斋”——意为“半积功德半育才”。他还经常以“半半斋主”的署名,在医学刊物上发表见解。193 1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此时他不仅学业有成,并已取得了在上海开业行医的资格,秦伯未欣然命笔,为他即将开业的诊所题写了匾额“高仲山内科医家”。四年的学习,影响了他的一生,孟河海派前辈学者的风范、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他们培养中医人才的教学经验,也为他成为一代国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铁肩护道,捍卫中医
        1.捍卫国医当先锋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召开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议,时任中华民国医药学会上海分会会长的余云岫上交“废止中医案”。提案刚公布,首先遭到了上海中医界的反抗。身在上海的高仲山义愤填膺,奋勇当先,勇担重任,写文章、作讲演,与余云岫等人公开辩论。
        高仲山的积极热诚、能言善辩、有理有节,博得了同行们的首肯和赏识。高仲山还参与组织上海中国医学院、上海国医学院、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市中医学会、中药店员公会等院校团体游行示威和中医药界大罢业。1929年3月17日,全国281名代表在上海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组成请愿团,要求政府立即取消议案。高仲山参加了这次载入史册的声势浩大的抗议集会,与一千多名中医界人士高举“提倡中国医药就是保全中国文化经济”“中国医药万岁”等标语,坚决抵制一系列压迫中医的倒行逆施等行径。会后推选23人组成赴南京政府请愿代表团,高仲山担任联络员,与中医界知名人士谢观、张梅庵、隋翰英、蒋文芳、陈存仁等赴南京向当局抗议。后来中医界将每年的3月17日定为“国医节”,“国医”之名由此远播。遍地开花的烽火抗争,终于迫使国民政府在
    1931年公布了《中医条例》,中医地位在法律上得到一些保障,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
        2.支援抗联将士
        1941年正是伪满统治时期,伪满洲国民生部保健司日本副司长沼边到哈尔滨“视察”滨江省汉医学会的工作。沼边说:“汉医虽然产生在中国,但是必然在日本才能发扬昌盛,因为日本强大、先进,现在就有了超过所有汉医的著名日本汉医汤本求真,他的著作是前无古人的经典著作,所以汉医都应该向他学习。”高仲山听后愤怒给予驳斥,并不顾生命危险将手中的啤酒瓶猛地摔在酒桌上,这一幕令在座的中国人敬佩不已。事后他说:这是中国人和中医界受到的奇耻大辱,我要告诉子弟和学生,自己若不努力奋斗,就会受到外国人的侮辱和轻视。他还多次组织人员为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送医送药,这是他为抗日救国、保卫中华医药事业冲锋陷阵的又一写照,也是他“大医医国”风采的体现。
        3.批判轻视中医思潮
        1945年,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市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并列为特别市,东北地区的某些负责卫生行政工作的领导却推行了一种排斥和歧视中医的政策,在土改运动中,中医成了“革命斗争的对象”。除了有中医院校毕业文凭的人外,所有开业中医必须参加“考试”,受到“甄别”后,“合格”者才可领到新的行医执照。规定发布后,哈市中医从业人员一片惊慌,领导中医工作多年的高仲山是唯一不必参与“考试”和“甄别”的人,但他认为此举关乎中医存亡,于是带领当时与他一起领导中医学会的陈志和、马骥等人,共同起草了申诉书,从而遏止了这一错误政策。针对给中医行医执照标明“中医”,而给西医行医执照标明“医师”的做法,高仲山据理力争,从而为全国中医从业人员争取到了“中医师”的称谓,也为中医从解放前的中医士终于提升到中医师的地位做出了贡献。
        1 955年,有位主管卫生工作的领导在黑龙江省政协小组会议上发言称:别的国家没有中医,也没看到他们死光。高仲山说:“医学界的门户之见,宗派主义,互相漫骂、互相中伤、冰火不同炉的时代应该过去了。应该与旧社会一起灭亡。中西医应该团结起来,大胆揭露我们之间的矛盾,达成新的团结,这是我国人民关怀的事情,这是病人和无病人共同关怀的事情。”那位领导对自己的不当言论在报纸上给予公开道歉。这次争论及高仲山《为什么会有“没有医生老虎一向健康”的逻辑》一文,刊登在1955年的《黑龙江日报》上。
        三、国忧志踌闯东北,拯危救厄施仁术
        1932年春,高仲山在其父亲支持下带着金文华、陈文明两个学徒在哈尔滨开办“成德堂”门诊分号。开业这年的夏末秋初,哈尔滨连日大雨,松花江决堤,洪水拥入市区,致霍乱大流行,染病者难以数计,死者横尸街头,惨不忍睹。刚开业不久的高仲山不顾自家安危,应诊医治,日夜施救,寝食不安。他应用温中回阳之剂急救回阳汤,活人无数,引起伪满当局的重视。
        1940年春夏,东北地区流行瘟疫,高仲山带领黑龙江14个县市汉医学会和医学会联合进行湿温证的防疫和研究,同年八月亲自撰写出《湿温时疫症之研究》,公布于世,有力地指导了各地的抗疫工作。从此,高仲山名镇龙江,声望日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战败撤退时破坏和炸毁了位于哈市平房区的73 l细菌部队,致使带传染病菌的老鼠、昆虫等试验动物四处逃窜,散布到哈市及周边地区,发生伤寒、鼠疫等流行性传染病。高仲山被推选为新成立的哈尔滨市国医学会会长,他马上组织学会会员及个体中医诊所,积极参加了这场抗疫斗争,加大防治工作,很快控制了疫病的传播。
        高仲山以治疗瘟疫如霍乱、大头瘟毒、白喉、瘟黄、斑疹伤寒、猩红热等而名传龙江,1955年,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任命,出任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他将工作重心从医疗诊病转到事务性行政工作,主抓中医教育、创办中医高等学校、中医院构建,又走访全省各地市县,尤其关注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以“普、简、廉”为指导思想,开展工作。
        四、创办医刊,荟萃龙江中医药学术
        1.创办《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
        1937年3月,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成立,高仲山被公选为会长,时年仅27岁,其肩负着提高老一代中医素质、培养新一代具有科学知识的青年中医的任务。经验交流需要平台,传播知识需要媒介,中西交流需要阵地。以高仲山为首的汉医学研究会成员在团体成立大会上即决定编辑和发行《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高仲山任主编。高仲山在发刊词中这样写到:“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为本市汉医唯一之职业团体。本月刊,为会员唯一之学术讨论机关。本刊除竭力贡献于会员,并请会员爱护外,更愿竭力贡献于外埠诸同道,尚祈诸同道加以匡助。”他以半半斋主的名号倡议“谋国民之健康是尽忠卫国的惟一要图,医术之盛衰影响于国计民生,医术之精窳关系种族之强弱。”“整理改进汉医学术,是我们汉医界的责任。提倡促进汉医学术,也是一般社会的责任。”在这期首次发行的月刊中,多位中医名宿执笔的大作汇聚出一片璀璨星河。
        高仲山推崇《内经》 及张仲景学说,对温病学说颇有研究。以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为核心的龙江中医界在当时兴起了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内经》 等古医籍的热潮。从《月刊》投稿简章可知,当时会员投寄稿件均系义务性质,并无报酬。研究会中的诸多成员如高仲山、高香岩、陈志和、安子明等都曾多次无私地把自己的经验公之于众,供中医学者学习。这些会员多是熟读精典、临证经验丰富的医家,这本月刊先期以这些会员的文章为主,营造了学习和探讨医理的良好学术氛围,逐渐吸引更多对中医学有独到见解和体悟的人参与其中。
        《月刊》所载内容庞杂,除论及中医理论外,还涉及临证经验、方药研究等多方面问题。高仲山认为中医理论富含哲学意味、文学色彩,主张以现代科学为基础,改进和丰富中医学理论,发扬行之有效的经验。他在创刊二周年的纪念词中写到:“学术以理论实验相辅相成。有理论而无实验,则其理论无所附丽,等诸空谈。”
        《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月刊》及更名后的《 滨江省汉医学月刊》共出版53期,通过刊物的流通,团结了全省中医,使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医人士互通有无,在探索中医理论、交流临床经验中提高了医疗水平。同时此刊热心中医事业,关心中医前途,透过泛黄的纸页,依然可以看到那个动乱时代中医人的铮铮铁骨。那些70多年前的撰文是朴实无华的前贤倾囊而出、货真价实的知识结晶,是龙江医派的奠基之作。高仲山主办的月刊在龙江医界具有核心的向心力,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医林同道,以期刊为平台,发表学术成果,交流学术经验,阐释经典,运用经方,融汇新知,探讨诊病的圆机活法、规范配药以及整理中医学术等工作,成为当时龙江中医界的主流,在艰苦的条件下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担负着力挽狂澜的重任。
        2编纂《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统一行业标准
        上世纪30年代,假药、劣药充斥市场,医师常常受到所开药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困扰,尤其是丸散等中成药时更是如此。这不仅影响了中药疗效,甚至引发用药安全问题,还严重损害了医生和正规药店的声誉,降低了百姓对中医中药的信任度。这引起了包括高仲山在内的广大中医药界的深切忧虑。
        1937年3月,哈尔滨汉医学研究会全体大会在高仲山的主持下召开,并通过了编辑与刊行“局方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的重要决议,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行业标准,使各家药店所配制的丸、散、膏、酒等中成药能够统一标准。高仲山历时三载,一方面遍访哈尔滨、吉林等地各家大小药店,收集、摘抄各种自家配本,甚至密不外传的配本;另一方面购买和借阅几百种中医中药古典医籍、医史医话,比较、对照、校勘每个配方的不同配本,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药性和临床心得加以抉择,最后确定最佳方案。编撰期间,高仲山还经常向同行和中药业者请教垂询,并多次在, 《哈尔滨汉医研究会月刊》上刊载某些配方的草稿,尽可能广泛征集各方意见。在其孜孜不倦的努力 下,一部十二万言的医药作品《 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诞生了,该书“搜集通用汉药局方五百余种,改正精详,解释明确,用参考书籍达二百余种,国内汉医药界名流加入商榷者不下二十余人,费时三载,始克成书”。全书每一药品下分列“别名”“立方人”“载方书”“性质”“主治”“功用”“效能”“药品”“治法”“装潢保存法”“服法”“禁忌”“杂论”等条目,可谓内容详备、条理明晰,是我国第一部制药标准化专著。《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问世后,受到中医药界极大欢迎和重视,现今仍有很多中药厂按照《汉药丸散膏酒标准配本》的规范来生产某些传统的中成药,亦是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时的一部重要参考书。
        3.创办《黑龙江中医药》
        1965年lO月,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哈尔滨中医》更名为《黑龙江中医药》,由省卫生厅主办,由黑龙江祖国医药研究所承办,按月出版。高仲山亲自领导这项工作,担任主编,为第一期《 黑龙江中医药》亲笔写下创刊词,指出创办这个省级中医药学术刊物的目的和所承担的任务。高仲山一生笔耕不辍,多次在刊物上发表文章,促进学术交流和进步。
        五、重育贤才,创办龙江中医药教育
        高仲山在上海中国医学院的学习经历对其继承和发展中医、创办中医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立志兴办培养新型中医的医学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哈尔滨还不具备办学条件,只能通过开设中医函授教育和创办“汉医讲习所”来培养中医人才。他和夫人在诊病之余挑灯夜战,刻钢板、编讲义、装订成册、分发邮寄给分布于省内外各地的函授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很多人踊跃报名,最多时学生达二百余人。
        1941年,高仲山创办“哈尔滨汉医学讲习会”,并以汉医学研究会为依托,为中医进修提高、交流心得经验、磋商疑难问题提供了平台:为了办好讲习会,高仲山率领一些热心会员租借校舍,编写和印刷讲义,编写教学大纲,安排各科教师授课。开课后,他随班听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并亲自讲授《伤寒》等课。讲习会举办两期,其中首批学员来自11个省市。培养出五百名水平较高的中医,他们经过当局考试,取得了开业行医的资格证书,成为全国中医界的中坚力量。
        1945年,高仲山被推选为新成立的哈尔滨市国医学会会长,他组织学会会员参加了疫病防治工作。在防治疫病过程中,高仲山发现中医队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中医老龄化严重,青壮年中医不足。学会理事们商讨以后,决定再举办一期中医讲习班,抓紧为地方培养一批新生的医疗力量。1948年春夏之交,讲习班开课。
        高仲山中医教育思想以振兴中医为中心,爱国重教,以重视经典与中医学术基础为教学理念,倡导勤于临证,博采众长,由博返约,继承传统,力求创新,同时重视医德教育、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综观他的一生,共创建了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牡丹江卫生学校、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黑龙江中医学院共六所中医学校。
        1951年成立哈尔滨市中医进修学校,校长由哈尔滨市市长张柏岩亲自担任,高仲山任副校长,主抓日常中医教学工作,学员均为哈尔滨市有中医临床造诣者,通过培训,使他们学验俱丰,一些人日后成为中医大家,如马骥、张琪等。
        1954年在齐齐哈尔市创办了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同年迁至哈尔滨市,校长由省卫生厅副厅长高仲山兼任。从1954年到1958年共举办了七期,培养出中医人才数百名,其中大多数成为黑龙江省中医的骨干力量,活跃在临床和教学的第一线。这一学校的创办,是黑龙江中医正规办学之开始,对全省中医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医师资。
        为了培养中医的新生力量,发展中医事业,根据高仲山的提议,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责成黑龙江省卫生厅着手建立中医学校,由高仲山负责实施此项工程。1956年春季,在牡丹江市铁东区成立了牡丹江卫生学校。这一学校名为卫生学校,其实只设中医专业,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医师,学制三年。他在开学典礼上明确地说“我们培养的目标不是普通的中医士,我们要培养出高级的中医师,我们争取晋升为高等学府”。为了集中全省中医的师资力量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省卫生厅报请省政府于1958年元月将牡丹江卫生学校与黑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合而为一,成立黑龙江省中医学校,当时教员不足,高仲山便到全省各地去“访贤”。
        1958年大跃进时期,高仲山通过多方努力,省卫生厅报请黑龙江省委批准,决定成立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1959年3月17日由黑龙江省中医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一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及黑龙江省立医院四个单位合并起来成立了黑龙江省卫生干部进修学院。
        经高仲山多年努力,1959年黑龙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委派卫生厅厅长罗恕、副厅长高仲山等人在黑龙江卫生干部进修学院的基础上创建黑龙江中医学院,高仲山负责具体事务。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建立,标志着黑龙江中医药教育事业历经艰辛曲折的发展历程,正式开始了中医高等学校教育。为办好这一中医高等院校,高仲山殚精竭率,重点进行了以下几项工作:争取政策,民间“访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身体力行,提高教学质量;崇尚仲景,重视学科建设。经过高仲山以及先贤医家们的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新时代的黑龙江名中医群体,他们在黑龙江省特有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动荡不安、不断更迭的历史条件下,互相撷取交融点,蕴成了气质独特的龙江医派。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