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新安医家吴嵬生平考

  • 来源:中医院临床 作者:邓勇 王旭光 时间:2013-08-27 15:35:00
  • 核心提示: 吴岜名、字、号、生卒年、里籍
    1名、字、号考证
    吴岜之名、字、号,文献有确切记载。《医方考绳愆》附《脉语绳愆》卷首所载无名氏《鹤皋山人小传》日:“山人讳昆,字山甫,鹤皋其别号也。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
        吴岜名、字、号、生卒年、里籍
    1名、字、号考证
        吴岜之名、字、号,文献有确切记载。《医方考绳愆》附《脉语绳愆》卷首所载无名氏《鹤皋山人小传》日:“山人讳昆,字山甫,鹤皋其别号也。人以山人洞参黄帝之奥,又号山人为参黄子。”此外,吴氏在《针方六集序》标题下自署“鹤皋山人”,在《注黄帝内经素问序》标题下自署“参黄生”。综合上述记载,可以肯定吴氏名岜,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
    2生卒年考证
        吴岜生年,其本人在万历十二年甲申(1584年)所撰《医方考自序》中有言:“余年十五志医术,逮今十有八稔”,由此可知吴氏时为33岁,此为虚龄,实龄为32岁,故可知吴岜生于1552年,即嘉靖三十一年。吴昆卒年,文献没有确切记载,现今仅可肯定他在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撰述《针方六集序》时仍健在。时下不少人言及吴岜卒于1620年,当是揣度之辞,并无确切证据。
    3里籍考证
        吴氏里籍为歙县澄塘村。《鹤皋山人小传》说:“山人,余族父也,世为歙澄塘人”[1]。歙澄塘,即歙县澄塘村。村名澄塘,是因为村中一口水塘大而澄澈。澄塘位于丰蹊(今通称丰乐河)以北,故方时化在《医方考,序》中又说“吴山甫以医鸣丰蹊之左”。1987年11月成立黄山市,从歙县划出一部分而建立徽州区,澄塘村由歙县划属徽州区潜口镇澄塘行政村。根据上述资料,可以得出结论:吴岜为明代歙县澄塘村人,现为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澄塘村。
        友天下士。潜心医道 弃儒从医。事岐黄术
        吴岜祖父为元昌翁,父亲为文韬翁,两人“俱修德而隐者”。吴岜“幼英异,不伍凡儿。稍长,业进士为文章,藻思横发”,大有科举及第之望,“顾数奇弗偶”。吴岜所在的徽州,医学极为发达,如汪道昆在《医方考引》中所说:“今人业医者,则吾郡良。吾郡贵医如贵儒,其良者率由儒徙业”。正因为古徽州有“贵医如贵儒”的风俗,又由于吴岜的长辈热爱医学,注意收藏医书,“家多方书,山人遂进铅椠,事岐黄术”,故吴氏在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毅然弃儒从医。
        吴岜在《医方考自序》言道:“余年十五志医术”,因此可以断定,他在虚岁15岁即1566年时,就开始涉猎医学,立下钻研医学之志。然吴岜《脉语》自序日:“越十年,以举子业不售。里中长老谓余曰:古人不得志于时,多为医以济世,子盍事医乎,奚拘一经为也?余于是投举子笔,专岐黄业”。越十年,应是吴岜虚岁15岁开始立志钻研医学后的十年,此为1576年(万历四年),当时吴岜24岁,开始放弃科举仕进,治病救人,以医为业。
    2师从名家,潜心医道
        吴岜从医的首位老师,为医学名家余淙,字午亭,歙县余家山(今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富山村余家山自然村)人,生于1516年,卒于1601年¨。,著有《诸证析疑》、《余午亭医案》、《脉要》等。吴岜在《脉语》自序中言及自身“投举子笔,专岐黄业”后,“乃就邑中午亭余老师而养正焉。居三年,与师论疾,咸当师心。师勉余友天下士,嗣是由三吴循江浙,历荆襄,抵燕赵,就有道者师事之焉。或示余以天人贯通之道,或示余以医儒合一之理,或示余以圣贤之奥旨,或秘余以家世之心传”。此外,《鹤皋山人小传》、《医方考自序》、《针方六集序》中也有吴岜认真体味医学经典,探微索隐,虚心求教,转益多师的记载。《鹤皋山人小传》:“(山人)尝日:《素问》、《灵枢》,医之典坟也;《难经》、《甲乙》,医之《庸》、《孟》也;张王刘李,医之濂洛关闽也。日夕取诸家言遍读之,不数稔,术精而售。初游宛陵,后溯长江,历姑孰,抵和阳,所至声名籍籍,活人无论数计”。《医方考自序》:“游海内者数年,就有道者而贽谒之”。《针方六集序》:“盖未及壮年,负笈万里,虚衷北面,不减七十二师”。
        吴岜师从余午亭,得益良多。清代人王艮在其所撰之《诸证析疑》序中说:“吾乡有王道自命,正会群氏,成一家言,为海内所称者,鹤皋吴氏,盖午亭先生之门人也,读者当自知其神明消息之所自矣”。
        著书立说。成就“医王”
    l取古昔良医之方。编《医方考》
        1584年,时为万历十二年,吴岜32岁,撰成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医方考》6卷。吴氏在《医方考自序》言及自身著述动机:“见贱工什九,良工什一,不惟上古经论昧焉,虽中古之方,犹弗达也。弗明方之旨与方之证,及诸药升降浮沉、寒热温平、良毒之性,与夫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反正类从之理,而徒执方以疗病,恶能保其不殃人乎?乃为之愍侧,取古昔良医之方七百余首,揆之于经,酌以心见,订之于证,发其微义,编为六卷,题之端日《医方考》”。1585年,吴岜同乡汪道昆为《医方考》撰写序言,并在序中希望吴岜医术日进,终成为大医王:“嗟乎,不佞故以儒发家,以武徇国,是两者皆弁髦也,吾无所用之。……昔人有言日: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又日:用药如将。吾观吾子之挟荚,则两者能矣,进于是则医王,吾且日望吾子之大也,勉之哉。”1586年,吴氏同乡方时化、江东之亦分别为《医方考》作序。
    2不揣管陋,撰《素问吴注》
        1594年,时为万历二十二年,吴岜42岁,撰成《素问吴注》24卷,日:“隋有全元起,唐有王冰,宋有林亿,尝崛起而训是经,是庶几昧爽之启明哉,待旦者较然睹矣,独其为象,小明则彰,大明则隐,谓之揭日月而行未也”,“居常晷度有熊,日求其旨而讨论之,不揣管陋,释以一得之言,署名《素问吴注》”。1609年,张涛(湖北黄冈人,明万历年间曾为歙县知县)为《素问吴注》作序,认为吴岜虽不是为《素问》作注之第一人,但功同朱熹注疏儒书:“吴生盖尝业儒矣,儒者六籍,皆紫阳衷裁其注疏,读者尊注必系之紫阳。吴生取《素问》各注,一其指归,故日吴注,见吴生有功于《素问》也”。
    3  多年研习,终成《针方六集》
        1618年,时为万历四十六年,吴岜66岁,撰成《针方六集》6卷,此为吴氏研习针灸30余年之心得,序言中吴氏谈及自身对针灸的认识以及《针方六集》刊刻经过:“岁丁巳海阳程处士标,病剧得起,进不肖为医林长,侧弁《六集》而左袒焉。复捐阿堵以鸠剞劂,义之纪也,惟是并序”。岁丁巳,即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丁巳),是时,吴岜治愈海阳(今安徽休宁)人程标之病患,程标因此捐资出版《针方六集》。
        此外,吴岜所撰医书存世者尚有《脉语》2卷。《脉语》成书年代不详,仅可从吴氏《脉语》自序中获知其撰书之动机:“呜呼,一指之下,千万人命脉所关,医家于此而懵焉,是以人为试耳,世之疲癃残疾将安赖之?于是,以孤陋之闻集成语录二篇,以告同志”。
        吴岜所撰医书现存者虽为4种,但据文献记载则并非此数。《鹤皋山人小传》说吴岜“所著《脉语》、《十三科证治》、《参黄论》、《砭炳考》、《医方考》、《药纂》诸书,将次第行于世”。《鹤皋山人小传》撰写时间为万历丙戌(1586)上元日,即《医方考》与《脉语》合刊本出版之时。《鹤皋山人小传》所述吴岜的6种医书中,《医方考》与《脉语》2种在正式出版时仍然保留了原有的名称,但其他4种医书名称是否一直未作改变?笔者主观臆想:《鹤皋山人小传》提到的《参黄论》很可能就是后来出版的《素问吴注》,是书初名《参黄论》,正式出版时更名为《素问吴注》;《砭炳考》很可能就是现存的《针方六集》,是书初名《砭炳考》,正式出版时更名为《针方六集》。如若猜测无误,那么吴岜一生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脉语》、《素问吴注》、《针方六集》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两种已经亡佚。
        师友门人及其它关系人考证
        考吴岜师友门人,师从余午亭,目前已知名姓的友人38人,门人23人,其他关系8人,详见吴岜师友门人及其他关系人一览表。
     
        纵观吴嵬一生,家学源远又师从名家,著书立说而知行合一,博古通今亦勤于交流,可谓明代集理论、方剂、针灸于一身的卓然大家。以吴岜等人为代表的历代新安医家则以其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求真务实的治医态度、开放兼收的学术精神,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征的新安医学,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和缩影。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