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曹颖甫先生-著名经方家 民族医魂 义凛千古(下)

  • 来源:上海中医药报 作者: 时间:2013-06-04 16:24:00
  • 核心提示: 大器晚成德技双馨
    曹颖甫一生言行奉孙思邈“人命至重,贵逾干金”的训谕。他曾治一个14岁病孩的大陷胸汤证,识证既准,即用甘遂、大黄、芒硝等峻利之药。返寓后,他对白天所治病案一一进行反刍式地思考推敲,当
      大器晚成德技双馨
      曹颖甫一生言行奉孙思邈“人命至重,贵逾干金”的训谕。他曾治一个14岁病孩的大陷胸汤证,识证既准,即用甘遂、大黄、芒硝等峻利之药。返寓后,他对白天所治病案一一进行反刍式地思考推敲,当想到病孩时,初尚觉得方药无误,但一想到病孩的年龄时,惊得睡意全消:孩子年幼,体质娇弱,是否能胜此药味的峻猛性烈呢?他深悔自己太过猛浪。深感不安的他不待天亮就赶到病家,当得知病孩“药后大便通畅,燥屎与痰涎先后俱下,今已安稳舒适”,这才放心。丁仲英在《伤寒发微》序中写到曹氏对门人弟子说:“医虽小道,生死之所出入,苟不悉心研究,焉能生死人而肉白骨,今之所谓宗仲景者名而已矣,实则因陋就简,胆识不足以知病,毅力不足以处方,真能宗仲景之说,用仲景之方者,曾几人哉?”颖甫先生正是在这种境界中展现了其高风亮节、德馨技高的品格。
        经过多年的临床积累和不间断的探究,曹颖甫对张仲景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体会。1927年,他着手撰写《伤寒发微》一书,将研究《伤寒论》30余年的心得体会和长期积累的病案加以整理。他白天教书、诊病,晚间则坐于灯前。“每当不可解说之处,往往沉冥终日,死灰不畅,槁木无春;灵机乍发,乃觉天光进露,春红结繁,夏绿垂阴,又如幽兰始芳,野水凝碧,神怡心旷,难以言喻。匝月之中,屡踬屡兴,不可数计。”(《伤寒发微•自序》)前后历经3年有余,他先后于戊辰年(1928年)和庚午年(1930年)写成《金匮发微》和《伤寒发微》二书。1931年,《伤寒发微》首先付梓出版,很快就“盛誉医林”(许半龙语)。至1936年,《金匮发微》也刊印行市。此时,曹颖甫已是68岁的老人了。
        《伤寒发微》和《金匮发微》不同于以往注家的寻章摘句,钻牛角尖;也不牵强附会,自作聪明。他以亲身临证的经验体会作为依据,没有经验的宁缺勿滥,绝对不妄加评注,故能于诸家外独树一帜,不为前贤学说所囿,因此得到许多治仲景学说医家的称赞、追捧。他在《伤寒发微•凡例》中说:“著述之家辄有二病,一为沿袭旧说,一谬为逞新奇。鄙人以考验实用为主要,间附治验一二则,以为证信,非以自炫,特为表明仲师之法,今古成宜,以破古方不治今病之惑。”
        曹颖甫在《伤寒发微》《金匮发微》以及《经方实验录》中所反映的重视实证、重视实验的思想,从临床的角度反映了他对《伤寒论》深层次的看法,对发展中医学术和中医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良师益友 情意融融
        1920年,曹颖甫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任教,此校是丁甘仁于1916年创办的。丁甘仁与曹颖甫相识后,丁甘仁既欣赏曹颖甫的渊博学识,又仰慕他的道德才华,故极力邀请他到中医专门学校担任教员。起初丁甘仁还担心曹颖甫孤傲,不肯屈就。未想征询之下,他竟然一口答应。曹颖甫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因他诗词文学根底深厚,又对仲景学说素有研究,因此担任了国文课和伤寒课的主讲。不久他又接替郑传笈出任教务长一职,前后长达数年,成为丁甘仁、谢利恒在教学上的得力助手。璞玉在剖开之前,常人是难以赏识的。虽然曹颖甫曾做过私塾西席,于教书并不十分陌生,但他的口才并不很好,并有浓厚的方言口音,故开始时常令学生不知所云;加之他讲课时携带水烟筒和纸煤,边讲课边吸烟,烟火明灭、水声汩汩的怪异举动,学生们一时也不能接受。但很快他就以对医经经旨深奥微妙的诠释、启发性的提问讲解以及深厚的学问功力、丰富的腹笥底蕴,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赢得了学生们的敬服。及得知他还是一位诗文大家和丹青妙手时,学生们更以能遇到这样一位好教师而额首称庆。不少学生因此拜他为师,经常上曹师的寓所登门请益问难。他们中有秦伯未、章次公、王慎轩、杨志一、姜佐景、张赞臣、严苍山、许半龙等,后皆成为一代名医。师生们平易相处,常就医学和文学问题进行争辩、研讨,疑义相与析,佳作共欣赏。
        受业门人们经常在曹颖甫寓所沽酒品茗,师生相对,谈医赋诗,各抒己见,往往及至深夜,都毫无倦意。学生间也常因经方时方孰短孰长和词章诗句孰优孰劣等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的时候,必剖白于曹师,但求一决高低雌雄。若他当即表态势必影响同门和气,此时曹氏自有缓冲之计,先不读医学本题,而是读诗,或分韵出题,让学子们寻章觅句,藉以缓和紧张气氛。然后他再解决医学问题,既使问题迎刃而解,又增进了同学间、师生间的友谊。
        曹颖甫与学生的关系可谓情意融融。一次秦伯未探亲回沪,适逢曹师小别,便赋诗一首《归来篇•赠别曹梅花》,诗日:“大鹏独向南溟止,不甘蛰处长安市。长风为御云为骝,吴山明月千里秋。仰天浩歌发孤愤,惊起龙子寒江隐。烟光晦螟极茫茫,一夜鬓丝下银霜。壮岁早怀齐物意,阮郎末路空含泪。愿将沧海化酒地,掀髯鲸钦醉不辞。归来丁令非故昔,女墙蜗篆土花碧。”秦伯未以梅花直呼曹颖甫,他在诗中以饱蘸浓情蜜意的诗笔,描绘了一个浩然正气的浪漫形象——长风为御手,白云作骏马,奔腾于高山古月之间,长歌惊起潜龙,烟波浩渺,月光凌波,霜雾飘洒,浸染银发,怀着“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天寿”的理想和豪情,上下求索,欲求实践。这就是诗人心中的曹颖甫曹师。
        不少学生十分敬仰曹师的渊博学问,不但问医于他,而且经常请益于诗文辞赋,即便是毕业后离开了学校,还时常登门执弟子礼反复问难。他的道德文章,均为后辈景仰。章次公也经常将诗作送与他点评,其中有《咏送春》一首,诗中有佳句:“芳草斜阳依样在,当年多少送春人。”诗句捕捉了一个美人迟暮伤春感怀的意境。曹颖甫评日:“颇为超脱,有不落前人窠臼之妙!”
      民国时期,上海有一个以诗文会友的社团——“陶社”,参加者多是沪上各界文人儒客,曹颖甫是其中的长者,许多社员均是他的学生。曹颖甫作古后,陶社的社员曾辑曹氏佚稿七篇,题为《气听斋骈文零拾》。
      书卷豪情梅骨丹心
      曹颖甫不但是位医学家,还是沪上著名的词章家、画家。在老一辈医家中曾有这样的说法:“方术多宗丁甘仁,词章则称曹家达。”他被视作中医界杰出的词章家之一,“常藉诗文以抒胸臆”(蒋维乔语),“有所感慨,则托之于山水草木虫鱼鸟兽之词,故大江南北莫不知有曹诗人,而不知先生又工于医也”(丁仲英语)。他一生写过许多诗赋,如《汉东府评说》《诸子精华录》《梅花诗集》《词集》《气听斋诗集》和《梅花百咏》等。蒋维乔对他的诗文赞日:“超绝有奇气,不为古人所囿而别树一帜。”曹颖甫的书法字画均称上乘,其书法皈依何绍基而得神袍,婀娜生晖,寓刚健于柔和,而其傲岸之气,又旁溢为画梅。他擅长画梅花,尤喜于梅花中题咏梅诗以言志,藉以寄情寓意。其梅花凝冬心,老干挺立,折枝洒落;含道劲于秀逸,表现出他将一生风骨寄于寒梅的自我写照。
      曹颖甫一生梗直,宁折不变,秉性不移。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在点评经方家的人格时说:“经方家大多性格直率,敢于直言,不随波逐流,更嫉恶如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曹颖甫与范文虎。”1915年,窃国大盗袁世凯演出了一场洪宪称帝的丑剧,贿请各地名士乡绅劝进。当时江阴乡绅某公与曹颖甫有着姻亲关系,并曾有业师之谊,被列名为江阴代表。曹颖甫闻之后,不肯徇私,径到太史寓所责问:“汝竟受袁氏贿赂,做出这种无耻的事情,我江阴人的颜面被你丢尽了!”民国期间,某军阀路过江阴,当地士绅名豪大摆宴席,军阀闻曹颖甫文名指名要他作陪,他几番回绝,还提着篮子在花园附近挑野菜,以讥讽权贵。“八•一三”事变后,他离沪避乱,回到故里。不久,江阴也遭沦陷。1937年12月7日,日寇冲进了江阴城,烧杀戮掠,无恶不作,正当鬼子侮辱妇女之际,曹颖甫挺身而出,怒斥凶残,最后倒在屠刀下,表现出一代爱国中医气贯长虹、义凛千古的不屈气概。    
      曹颖甫就义殉难的消息传到上海,他的学生们和诗社好友深怀悲痛,诗社会员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学生丁济万、王慎轩撰文回忆他的生平说:“先生生平诲人不倦,弟子或以诗词求正,或以文章请益,执医经而问难者尤众。先生旁征博引,必使疑难大白而后已。今则弟子多成名家,著书活人,讲经授徒,一师之先生;读遗著,扬遗教,师弟相承之在道家传,是先生虽死而先生之精神不死。先生生前好养浩然正气,老而弥刚,故逾古稀之年,能慨然成仁取义,无愧读圣贤之书;励末俗,振颓风,举世多仰之。夫然先生之正气长留千古,谓先生虽死犹生,谁日不宜!”
      曹颖甫生活的年代是一个正处变革和动荡的年代。他的一生是在书经和医籍中度过的。虽然学界对于他的学术观点的价值取向一直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但是对其忠厚淳朴、率直不阿的人格特性和饱学经训、满腹文章的博学才华,以及他为人师表和楷模的形象至今为世人称道。(完)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