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南北朝名医——许胤宗

  • 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 时间:2012-12-29 09:32:00
  • 核心提示: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许氏以医术著名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公元6世纪中,他曾用药物熏蒸法为陈国柳太后治病。时太后患风病不能言语,口噤不能服药,他以黄芪防风汤置于太后床下,熏蒸使药气如烟雾,入病人腠理而奏效。当晚太后能言。许胤宗因此被任命为义兴太守。许氏还善于治疗骨蒸病(类似肺结核病)。唐武德年间(公元 618—626年)关中(今陕西中部)一带骨蒸病流行,患者大批死亡,诸医束手无策,然经许氏诊治者多获全愈。

    许氏诊病问疾,重视切脉,以探求病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直攻病所。曾批评“不能识脉,莫识病原,以情臆意,多安药味”的医生,主张病药相当,不宜杂药乱投,唯须单用一味,药力即纯,直攻病所,病立全愈。他一生诊病用药,独具特色。但他认为“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故其一生不曾著述。

    新旧《唐书》都有关于许胤宗的记载,谓其“医术如神”。史书记有两条:

    柳太后病风不语,名医治皆不愈,脉亦沉而(口)噤。胤宗曰:“口不可下药,宜以汤气熏之,令药入腠理,周理即差”,乃造黄芪防风汤数十斛,置于床下,气如烟雾,其夜便得语。这是很有名的一例治验,江瓘《名医类按》、俞东扶《古今医案按》两书的第一案就是此案。后来蒋宝素据此而拟“第一黄风汤”作为中风的主方,王清任的黄芪赤风汤也似与之有关。

    另一条记载是:时关中多骨蒸疾。得之必死,递相传染,诸医无能疗者,胤宗每疗无不愈。骨蒸既“多”,又“递相传染”,不同于寻常肺疾,故“诸医无能疗者”,而胤宗“每疗无不愈”,可见誉其“医术如神”,洵非虚语。

    他的医疗水平既然这么高,于是便有人劝他著书以贻后世,却引发了许胤宗的一通议论: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可解,口莫能宣。且古人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疾,不亦疏乎?假令一药偶然当病,复共他药味相合,君臣相制,气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脉之深趣,既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新《唐书》作:今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以物以幸有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著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著书也。)

    他的意思是:脉要精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非文字所可表达,而要识其病,知其源,又只有靠诊脉。脉的深趣既不可传,方又有什么用呢?这样的书就不如不写,免得害人。

    他所说的“脉之深趣”,今天恐怕不会有很多人理解了,中医的脉学,正在一天天地失去它昔日的光彩。不过,人间的任何学问和技能,总是可以通过努力学到的,脉学也一样。许胤宗在这个问题上过分胶着,故其术不传,如果史书上不留下一点记载,那么就连他的名字也不大会有人知道的,这应该说是一件憾事。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