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文史博览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史博览 > 历代名医 > 正文
  • 仁心寿世为善最乐——清代三峡名医王文选学术传承述要

  • 来源:中医药文化 作者: 时间:2010-02-25 10:18:00
  • 核心提示:  为挖掘三峡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传承三峡地区历代老中医学术思想,弘扬三峡地区历代老中医高尚的医德医风,促进三峡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加快三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建设的步伐。近年来,笔者专题开展了三峡名医
      为挖掘三峡地区中医药历史文化,传承三峡地区历代老中医学术思想,弘扬三峡地区历代老中医高尚的医德医风,促进三峡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加快三峡地区社会、经济、文化中心建设的步伐。近年来,笔者专题开展了三峡名医研究工作,清代名医王文选便是研究对象之一。
      一、生卒寻踪,以正世说
      王文选,字锡鑫,号亚拙,又号席珍子、同仁,祖籍湖北石首县祖屋岭,祖父辈入川客籍万县大周里七甲向家石板古松崖,后移居原万县市三马路441号(即后世所称天德门)。有关王文选著述情况的记载较多,但对其生卒年有记载者却相形见少,即或有所标注,亦多不确切。如《万县地区卫生志》和《万县文史资料选辑》载,王的生卒年为1808—1888年,享年80岁。笔者近日偶得王文选《寿世医鉴》上卷㈣和《亚拙医鉴》,从其“自记”中发现,王并非生于1808年,如云:“……余精此业已有四十余载,今则年逾七旬,将生平看病奇诀,并所集脉诀、药性、汤方歌诀悉录于后,但天下义理无穷,一人知识有限,愿世之高明者有寿世活人之心,详加评定,余真翘首而深望焉。”落款是“光绪丙子春万邑锡鑫王文选谨记”。考光绪丙子年号为光绪二年(1876),王自谓当时已年逾七旬,以此推断,
      王至少生于清嘉庆九年至十年前(1 804-1 805),否则光绪二年王年仅68岁,与王自记“年逾七旬”不符。按原万县卫生局办公室“王生于清嘉庆十四年四月十三日(1808),……光绪十五年三月二十六日(1888)卒于万县天德门故居……”之记载,考嘉庆十四年应为1809年,而非1808年;如果光绪十五年是王的卒年年号,也应为1889年,而非1888年之谓。由此推测,王“享年80岁”的说法不太可信,据现有文献分析,王的享年至少在81~82岁以上。
      二、学道有师,习业不倦
      王文选祖父秉泰、父亲正朋辈是否是习医者现存资料无法证实,据《寿世医鉴》《安乐铭》相关记载,王氏家族系习儒之人,因而家藏史籍善本文献甚丰,为文选后来的成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文选自幼聪颖,学习勤奋,稍长即游学四方,足及名山大川,广交益友,涉世尤深。后从父训,弃儒习医,潜心岐黄之术,今从((幼科切要》自序中得知,王氏先从同邑觉来先生处学习幼科,后又从三世业医彭宗贤、赵吉华等处研习痘科,随后遍读内、难、本草及历代医书,壮年即盛享医名。数十年殚精竭虑,造诣颇深,终成一代名医。他崇尚医德,广行慈善,以济世活人为怀,为长江三峡地区医药卫生的发展及中医学术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长江三峡地区明清医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三、传艺授徒,遍及蜀楚
      王文选是一位非常开明的人,由于他医技精湛,广行慈善,向他求学习术者众。据《寿世医鉴》记载,王在光绪二年亲笔写下门人就有27人,如龙廷仲、邹师孟、陈以才、左昌邦、方卓堂、谢正相、蒋得宣、向英祥、李茂堂、姜云峰、何辑五、鄢和斋、陈以良、印金章、魏良汉、陈治安等。另从王文选相关文献中发现,王除上述门人外,尚有邱胜昆、王盛堂、蒋书田等未列入《寿世医鉴》门人名录。向他求学门徒大多来自原万县所辖的周边区县及涪陵、达县、重庆、内江、岳池、安岳等地,也有祖籍湖北同邑者,多习业有成,薪火相传,为中医药学术传承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四、著述宏富,广布神州
      王文选一生乐于笔耕,勤于著述。自清道光至光绪年间,王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临证经验加以分类整理总结,编辑出版医书10余种,诸如《医学切要》《活人心法》《医学便读》《日月眼科》《光明眼科》《针灸便览》《遂生外科》((应验药方》《药性弹词》《寿世医鉴》和笔者新近发现的《救生船》《安乐铭》等。展阅王氏之书,笔者有两大感受,一是前人著述与己观点和经验紧密结合,让人读来有论有据,从中受益;二是将深邃而显枯燥的专业知识采用诗歌韵律的形式加以描述,以增强读者的记忆,真正达到了书贵传播之目的。如《存存汇集·医学易读》四诊歌诀云:“尝读真人千金方,闻而知病医之良。望而知病为中医,切而知病乃平常。望闻问切为四诊,神圣工巧古书详。见病先要望气色,面色光润病无妨。色见生气如何认,赤如棉裹珠内藏……”;又如《识药要略歌》日:“上古炎帝尝百草,始兴医药民不老。继而黄帝询岐伯,灵枢医道为至宝。药有五行治五病,金木水火土为要。五色青赤黄黑白,五气香臭腥膻臊。五味酸苦甘辛成,五性五用当知晓。五性寒热温凉平,升降浮沉中宜效。药有气味分阴阳,味之里兮气主表……”;再如他在《日月眼科》看眼歌中云:“上古医治始岐黄,历代名医各立方,集有眼科数十种,视法调治无不藏。无外寒热与虚实,初学读之易渺茫。余经此科已数载,阅历自信不敢藏。遂将经历应验者,照症用药各拟方。……集此眼科真管见,抄存便览鑫自藏。颜名日月光明意,惟愿世人眸子良。诸友劝鑫刻传世,犹恐贻笑于大方。又存众善今刻布,存心济世自荣昌。更愿同仁多印送,传方救人福寿康。吾本槐裔字锡鑫,书于亚拙之山房”。总之,读王氏之书是一种享受,字里行间无不显示出王的医学与文学交融之功底,有寓教于乐、寓医于文之美感,堪称一代儒医。他的医籍曾经各地多次刊刻,国内不少中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医史博物馆都有所藏,并成为现代文物爱好者争相收藏的珍贵文物之一。
      五、识病疗疾,多有心得
      从王文选传世医书中可以发现,王氏既穷医理,又精临床,既法古人,又多变通,内外妇儿各科都有造诣。以儿科为例,如《幼科切要》看小儿病状歌云:“小儿有病令人怜,全仗医生仔细观。令人抱出光明处,先将面部用心看。额属心兮鼻属脾,左肝右肺两腮前。颏乃肾经为主宰,五经辨色要心虔。白者气虚黄有积,赤者为热青为寒。鼻塞声重伤风起,眼下青色主饮痰……如斯诊治细斟酌,药到病除福无边。少者怀之遵圣意,惟愿赤子寿百年。若问是编何人辑,亚拙山人在鱼泉。”又如书中烦渴门载:“小儿体虚口渴,诸药不效,余用洋参二钱,麦冬三钱去心,五味三粒,水煎服;伤风发热口渴,用炒栀、淡豆豉各一钱,水煎服;余治一小儿夏月泄泻后烦渴饮茶,小便不已,用熟地、枣皮、山药、茯苓、陈皮、半夏、甘草、花粉、麦冬、五味,水煎服,四剂而愈;小儿夏月泄泻烦渴,用黄连煎汤调六一散服之即安;余治一小儿泄泻神倦,口渴,用白术、云苓、沙参、麦冬、甘草,水煎服;余治小儿泄泻后渴甚吐蛔,用花椒、附子、条参、自术、乌梅,水煎服之即止。”又载:“一小儿盗汗为阴虚,每于睡后满身有汗,用四物汤(龙骨、牡蛎、浮小麦、五味)之属以养其阴。余之意,善补阴者于阴中求阳,加箭芪、枣仁、桑叶为妙;凡小儿脾胃不强,饮食减少,中气虚弱,面黄肌瘦,有白虫者,或伤食,并无外证,余常用八仙糕治之,条参、茯苓、建莲(去心)、芡实、苡仁、扁豆、榧子(去壳)、谷芽各一两,同炒黄,共为末,加白糖半斤,每服二钱,开水调下。”王氏的这些辨证用药经验至今仍可师可法,很具临床指导意义。除此之外,王氏《日月眼科》《外科切要》《寿世医鉴》等书中均有案例记载,本文在此不一一例举。他所总结出来的效验方亦不少,如五行丸(白丸子、青丸子、黑丸子、红丸子、黄丸子),种子奇方、牙痛神方、胃气痛方以及用于治眼疾的日月眼药锭、七宝丹、鑫验丹、亚拙推积散等都是经门徒世代相传的良方,至今还在民间医生中广泛运用,他的这些有效药方堪称三峡地区宝贵的中医药文化遗产之一,值得后人保护与开发。
      六、热心公益,深得景仰
      王文选一生以医济世,医德高尚,乐善不疲,造福一方,深得同仁及社会的景仰。据文献记载,清道光末年,王氏在原万县市天德门设立“存存医馆”,凡贫穷之人就医,不取分文。之后,相继在“调养所”“崇善堂”“宝善堂”等药店(铺)坐堂看病施药。清光绪初年,王氏又倡募修建“立人堂”以周济贫病之人。他不仅是一位名医,而且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他的主持下,创设了苎溪河义渡,整修了长岭岗堰塘弯路段,兴建了长兴、仁寿、三多等桥梁。清同治九年(1870),由他捐资倡建的“万州桥”是原万县市八景之一,该桥被收入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所著《中国桥梁技术史》和英国李约瑟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等文献。由于王氏医术高超,医德感人,善举众多,赢得社会普遍赞誉。据《寿世医鉴》载,清光绪十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降旨,御赐王文选银牌,钦加六品衔龙章宠锡。当时地方人士和友人赠匾恭贺者竞达30人之多,如重庆府职员徐成谱赠其匾云“扁鹊真传”;重庆涪州儒学正堂张题其匾云“一片仁心”;钦加三品衔补用道夔州府正堂蒯赠其匾云“心存救济”;钦加道衔即补府特授夔州府万县冯赠其匾云“为善最乐”;钦加运同衔同知用万县正堂张赠其匾云“孳孳为善”等。除赠匾之外,题诗拜赠者亦不少,试摘录数首以示当时王在社会上的威望和影响。江西清江文生雷春霆拜题:“门依天德作林园,颇爱先生领趣深。满架诗书闲弄笛,半窗风月醉挥琴。个中有得空三昧,意外无私守四箴。此即桃源潜隐处,会心何必更云岑。”云邑南乡卢兴荣拜题:“广辑名言置案间,同仁两字最相关。有形痛苦常思救,无限疑迷总欲删。乐道存诚超世外,垂功布德遍尘寰。就中即是蓬莱地,何事留钱别买山。”南浦监生薰南陈焕奎拜题:“门临天德近西关,觅得高人住此间。医药著书多岁月,琴棋养性拔尘寰。同仁正见阴功大,亚拙还徵妄念删。矍铄一翁存古道,身心只在云水间。”
      七、以文会友,仙岩留迹
      王文选不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医、慈善家,而且还是一位琴棋书画爱好者,尤其是在诗词、书法方面颇见功力,至今太白岩景区摩崖处仍有他在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与唐鹤龄老道交往中所留下的许多题刻绝句。如咸丰六年(1856)以行楷体题“心正”二字;光绪九年鹤龄道长九十寿辰时以篆体书写“寿”字,并题“曾闻仙子住天台,此地便是小蓬莱。今日多情惟我到,明年依旧为君来。
      鱼含嫩草浮池面,鹤舞琼筵献寿杯。惟愿无事常相见,留饮不畏夕阳催。”又如光绪十三年为鹤龄道长书题:“身闲无事称高情,万境随心一念平。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也知富贵皆前定,大抵荣枯各自行。深洞长松何所有,苍颜皓首一先生。”时年,他还为鹤龄道长石室左右壁拜题碑文两篇,翔实地记录了唐鹤龄道长数十年操持太白岩古刹的功德。由此可见,王唐二人交往之深,友情之笃。
      综上所述,王文选留下的宝贵财富甚丰,绝非一小文所能尽其意,尚待深入挖掘,悉心研究。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