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东方养生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针炙保健 > 正文
  • 穴位贴敷疗法

  •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1 17:13:53
  • 核心提示: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邓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随着夏天到来,传统的“冬病夏治”在各中医院或中医门诊火爆升温,不少白领也赶“晚场”去医院贴敷。其实除常见的呼吸科疾病治疗外,这也是个改善身体状况的好时机,可借助高温天除去体内因风寒导致的“寒症”。

     

    夏天不可轻视寒症

      通常,人们对“冬病夏治”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误区。一是,随着气温转暖,像风湿、骨关节病等一些冬天容易发作的病症,夏季病情缓解,患者就开始“轻敌”,不再医治及预防。中医专家提醒,这类病多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所致。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加以调治,有利于达到减轻病症、恢复健康的目的。贴敷于经络上的治疗穴位可使阳气更旺,通过经络调整全身阴阳气血,并为肌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对有哮喘、咳嗽、咽干症状以及反复发作的慢支、哮喘、咽炎等患者有预防发作的作用。

      贴敷不能“包治百病”

      而另一误区则是奉“冬病夏治”为治百病的宝贝。有些医院也应运而生各种贴敷或推拿门诊,推出针对许多疾病的“贴敷”活动。中医专家指出,贴敷并非是包治百病的良药,不能夸大其作用。除哮喘等常见的“冬病夏治”贴敷外,夏天更需要从预防着手,让冻疮或宫寒等毛病,通过专家建议的保养方案“诊治”。

      女性寒甚 伏天驱寒

      不少年轻女性,总是喜欢薄露透,但一摸手儿,三伏天还冷冰冰的。中医专家说,这是体内寒气太甚。盛夏来临,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手脚冰凉、颈椎不适等很多由风寒引起的病症有所减轻,若此时放松治疗,冬季仍会继续发作,并会越来越严重。趁着高温天,从治疗到生活护理“全面出击”,祛除寒气,三伏天也不会那么“讨厌”了。

      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专家张巨明介绍穴位贴敷,通过透皮的吸收和经络穴位的传导,扶助正气,祛散伏痰,调整和增强小儿肌体的功能。因为在一年中,三伏是人体毛孔张开,气血聚到体表,气血最为明显的时候,此时运用穴位贴敷,药物的吸收效果更佳。

      他指出,贴敷一般适合体弱易感、哮喘、鼻炎、上呼吸道感染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特别是经常咳嗽感冒的易感人群可以考虑此法。贴敷时间是夏令三伏,一般从头伏第一天开始,伏天最后一天结束,需要贴三年。每次成人贴4-6个小时,儿童相对少一点。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苑惠清说,穴位贴敷可刺激局部皮肤,使它充血和加强药物吸收。现代医学认为药物通过穴位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了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了痕迹反射,长期的后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机能状态;吸收后使免疫系统发生相应的改变,使肺内有关感受器发生相应改变,进一步使表面活性物质得到调整,以达到止咳、平喘及提高人体免疫力的目的。

      她补充说,除穴位贴敷外,中药洗浴、浸泡、离子导入、口服中药、推拿导引等,同样借助天气温热以治疗人体阴寒之症,均属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特别提示:贴敷小心胶布过敏

      在所接触的患者中,贴敷时,对药物过敏者较少,却有一部分人对胶布过敏,出汗后更易过敏。所以,避开洗澡段来贴敷,小儿贴敷后,家长应该尽量让小儿衣着凉爽,少跑动,避免过多出汗。此外,由于小儿皮肤过嫩,3岁以下儿童不宜贴敷。患者贴敷后不要吃生冷油腻以及寒性食物,遇有发热应暂停贴敷;皮肤有破损、对贴敷有过敏者不能进行贴敷;贴敷期间,应禁忌冷饮和油炸食物;贴敷药片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不完全清楚。我们认为其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是人体营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力”。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血生肌,消炎排脓,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正如《理瀹骈文》所言:“切于皮肤,彻于肉里,摄入吸气,融入渗液”。并随其用药,能祛邪、拔毒气以外出,抑邪气以内清;能扶正,通营卫,调升降,理阴阳,安五脏;能挫折五郁之气,而资化源。

     

      我们知道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除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理性质外,还与皮肤所固有的可透性有密切的关系。现代医学已证明,中药完全可以从皮肤吸收。经穴皮肤吸收药物的主要途径为:一是透皮吸收,通过动脉通道,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和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药物可通过一种或多件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二是水合作用.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其含水量为环境相对温度的函数、中药外敷“形附丽而不离”,“气闭藏而不泄”,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扩散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含水量从5%~15%增至50%,角质层吸收水分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成多孔状态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易于药物穿透。研究证明药物的透皮速率可因此增加4~5倍,同时还可使皮温从32℃增至37℃,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三是表面活性剂作用,贴敷药物中所含的铅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的吸收,增加表皮类脂膜对药物的透过率;四是芳香性药物的促进作用,贴敷方中的芳香类药物,多含挥发性烯烃、醛、酮、酚、醇类物质,其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力提高8~10倍。

    (三)综合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某一因素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内服某药物能治某病,用某药外敷也同样治某病,如内服芒硝可治便秘,用芒硝敷脐也能治便秘。但有时也有例外,即外用某药贴敷能治某病,但内服某药却不能治某病,如葱白效脐可治便秘,但葱白内服却不能治便秘。另外穴位贴敷疗法中单用一种药物,如炒葱白、炒盐、大蒜等外敷患处来治疗证型不一的疾病的情况有许多。一种药物治疗多种证型的疾病,仅从辩证施治和药物性味主治上考虑是难以理解的,我们认为除了中药的有效生物活性物质外,还有温热刺激作用和经络腧穴本身所具的外敏性及放大效应。我们还发现,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疗效也有差异。如同为治疗哮喘的贴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丁香、肉桂、生姜汁)的疗法就明显优于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姜汁),说明药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疗效,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疗效不显;遗尿、痛经贴敷首选神阙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您来电(0533-7538787)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temp.changyan--]
  • 图片
  • 视频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