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养生应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养生应用 > 外科 > 正文
  • 有 头 疸

  • 来源:《中华养生大全》 作者: 韩会学 唐汉钧 时间:2007-02-07 08:41:45
  • 核心提示: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中医认为有头疽的病因为外感风湿、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表,以致营卫不和,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

    腺的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中年人和老年人。

        中医认为有头疽的病因为外感风湿、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表,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所致。阴虚、气血虚弱患者,病症易加重。糖尿病、年迈体弱、气血不足的患者,病症严重,出现高热、神昏、烦躁不安等全身性化脓性感染症状,中医称“疽毒内陷”,可危及生命,需要积极救治。

        [临床表现]

        初期为粟米样脓头炎性弥漫性浸润硬块,表面呈紫红色,紧张发亮,继而化脓,组织坏死,其上出现多个脓点,脓液由多个毛囊口排出,形成蜂窝状脓头,其中有坏死性脓栓。易发生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静脉炎,患处剧痛,并有发热、畏寒等全身症状。血白细胞总数常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

      [辨证分型]

      分五型。肌腠蕴毒型:局部硬结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继则肿痛加剧,脓头增多,色红掀热,伴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或洪数。②热毒壅盛型:局部化脓,疮头渐腐,形如蜂窝,面积大小不一,伴有壮热口渴,便秘溲赤,苔黄腻,脉弦滑数。③邪去正安型:脓腐渐尽,新肉开始生长,逐渐收口而愈。④阴液不足型:局部疮形平塌,根盘散漫,疮面紫滞,不易化脓,腐肉难脱,疼痛剧烈,伴壮热,唇燥,口干,大便秘结,小溲短赤,饮食少思,舌红,苔黄,脉细数。⑤体虚毒滞型:局部疮形平塌散漫,疮色灰暗不泽,化脓迟缓,腐肉难脱,脓水稀薄,色带灰绿,闷肿胀痛不显,疮口易成空壳,兼有低热,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口渴欲饮,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舌淡红,苔白膩,脉数无力。

      [养生及治疗原则]

      和营扶正托毒,清热利湿。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可应用和营托毒的中药,如当归、赤芍、丹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陈皮、象贝母、炙山甲、皂角刺、生甘草。再随证选用中药,如热毒壅盛型选用黄连、黄芩、生栀子;阴液不足型选用大生地、麦冬、金石斛;体虚毒滞型选用党参、生黄芪、焦白术、当归、白芍。②中成药选用六神丸、消炎解毒丸。③有清热解毒作用的单味中药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

        2.外治法  初期实证用金黄膏或玉露膏,功能清热解毒;虚证用冲和膏外敷。溃脓期再加掺八二丹或九一丹,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掺七三丹;收口期用白玉膏掺生肌散。或选用马齿苋60,蒲公英、黄柏、菊花各30,加白酒炒,分装药袋热熨患处。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可清热消肿止痛。

        3.手术50>  溃脓时,如腐肉阻塞,脓液蓄积难出,可作十字形切开手术。

        4.垫棉法  收口时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促其粘合痊愈。

        5.针灸法  刺激部位为背部肩脊、肩棱、肘关节、患部环区。选刺。

      6.洗浴法  艾叶、野菊花各15。蒲公英30,葱白适量,水煎,温浴患处。浸渍20—30分钟,每日2—3次。可消肿解毒。

        7.体位法  患在项部者可用四头带包扎,患在上肢者宜用三角巾悬吊,在下肢者宜抬高并减少行动。

        8.食疗方  胰子肉9(切薄片,洗净)置沸水中烫后食,另用苞米须30~60,水煎代茶。功能扶正排毒。

      [按语]

      有头疽常因正气不足或治疗失当,或伴有其他消耗性疾病,易使病症严重,并发败血症、毒血症、疽毒内陷,可危及生命,故应重视本病的防治。注意饮食宜忌,忌食鱼腥辛辣膏梁厚味之品;有消渴症(糖尿病)者忌食甜腻,控制米食。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