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养生应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养生应用 > 内科 > 正文
  • [常见症状] 发热

  • 来源: 《 中华养生大全》 作者:陈 旻 夏 翔 时间:2007-02-05 08:58:34
  • 核心提示: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因某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或一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T时,即可认为是发热。其原因大多为感染,或传染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因某种原因超过正常范围。腋下温度在37℃以上,口腔温度在373℃以上,直肠温度在376℃以上,或一日内体温变异超出1T时,即可认为是发热。其原因大多为感染,或传染病及非感染性疾病,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感染,无菌性组织损伤,中枢性发热,癌热,变态反应引起发热,产生散热异常等。发热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发热多以高热为主,有风热证、风寒证、暑湿证、肺热证、胃热证;内伤发热多以低热为主,可见肝郁发热、瘀血发热、气虚发热、血虚阴虚发热。

      [临床表现]

      发热恶风或恶寒,或劳累后发热,或午后夜间发热,可伴咽痛,头痛,或头晕乏力,或手足心热,脉多数。

      [辨证分型]

      分五型。风热型:发热微恶风寒,咽痛,鼻塞,头痛,舌边尖红,脉浮数。②风寒型:恶寒甚,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弦紧。③暑湿型:发热微恶风,汗少,头昏重胀痛,身重,苔白腻,脉濡数。④气虚型:发热常在劳累后发生,头晕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细弱。⑤阴虚型: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颧红,盗汗,舌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养生及治疗原则]

      疏邪清解;或益气除热,滋阴清热。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可应用疏邪清热或益气滋阴的中药,如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香薷、薄荷、生黄芪、党参、白术、知母、银柴胡、地骨皮。再随证选用中药,如风热型选用桔梗、芦根、竹叶;风寒型选用前胡、羌活、柴胡;暑湿型选用厚朴、藿香、佩兰;气虚型选用当归、升麻、柴胡;阴虚型选用胡黄连、白薇、青蒿。②中成药选用感冒退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补中益气丸、知柏地黄丸。

        2.外治法  壮熱汗出热盛者,用金银花、薄荷酒擦拭全身,或用生石膏水湿敷手足心,还可用冰袋物理降温(置于身体大血管部位),以助退热;中暑高热者,取菊花30,金银花30,煎汁冷却,先浸泡毛巾,再用毛巾包冰块擦拭全身,以清暑退热。

        3.针灸法  针刺大椎、风池、风门、列缺、外关、合谷(双侧)。留针20分钟,每日1次。用于外感发热。②在十宣、十二井、鱼际、耳尖中任选一穴,先左手捏紧穴位处,再用三棱针迅速点刺放血,每日1—2次,可清热疏解;或取大椎及其周围、风池至肺俞的连线,用锋利的针连续点刺,少商点刺放血,也可在曲池点刺出血,可疏风解表。

        4.体育法  发热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有助于人体内脏功能的调节,增强体质。

      5.食疗法  桑叶15,菊花10,煎汤代茶频服;鲜薄荷20,淡豆豉10。粳米50,熬粥,每日1次。以上用于风热型发热者。②核桃肉2枚,葱白4根,生姜3片,共捣后水煎服,每日2次;或茅根15,苏叶10,水煎代茶频饮;或生姜3片,桂枝9,粳米50,熬粥食用。以上用于风寒型发热者。③绿豆50,荷叶30,以荷叶汤煮绿豆汤,喝汤食绿豆;或频服西瓜汁;或饮冬瓜芦根汤(冬瓜连皮100。芦根50)。用于暑湿型发热者。荷叶粉蒸肉:鲜荷叶1张,猪肉250,炒米粉适量。可补中益气。⑤龟版粳米粥:龟版20,粳米50,冰糖适量,共煮粥。可滋阴清热。用于阴虚型发热者。⑥柴胡小米粥:柴胡15,小米50,熬粥。用于各种发热体温较高者。

      [按语]

      发热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多出现于感染及炎症中,以外感发热为主。临床应明确发热原因,及早治疗,否则高热不退,可出现心、脑、肺的合并症。中医除强调辨证论治外,重视发热的养生调护,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外治、食疗等。此外,患者应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多饮果汁及开水。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