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养生应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养生应用 > 骨科 > 正文
  • 胫腓骨骨折

  • 来源:《中华养生大全》 作者: 王 勇 叶晨阳 时间:2007-02-08 08:47:04
  • 核心提示: 胫腓骨骨折较常见,10岁以上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骨干骨折为最多,胫腓骨次之。腓骨因四周有很多肌肉附着,且不负担体重,故单根腓骨骨折最少见。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类羹,摄片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以免漏诊不在同一平面的

     胫腓骨骨折较常见,10岁以上儿童尤为多见,其中以胫骨干骨折为最多,胫腓骨次之。腓骨因四周有很多肌肉附着,且不负担体重,故单根腓骨骨折最少见。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部位和类羹,摄片应包括上下两个关节,以免漏诊不在同一平面的双骨折,胫腓骨是膝下踝上小腿骨的总称,俗名膝胫骨,古称行骨。胫腓骨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如房屋倒塌、重物碰伤、车辆撞击、挤压小腿时。骨折线常在同一平面,多为横形或粉碎,短斜形骨折。在暴力作用侧有一三角形的碎骨片。间接暴力如从高处坠下、扭转、内翻应力滑倒等所致.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赡骨骨折线较胫骨为高,软组织损伤较轻。

        中医将胫腓骨骨折归入伤骨范畴。病因为外伤引起局部脉络受损,气血凝滞,营血离经.阻塞经络而致。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畸形,异常活动,并有骨擦音。胫骨上端骨折及腓骨颈骨折,应注意局部疼痛性质、感觉,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情况。

      【辨证分型】

      分二期。早期:伤后肿胀、疼痛,可触及骨擦音,有假关节活动,移位明显者出现小腿成角,缩短或足外旋等畸形。②中后期:肿胀逐渐消退,疼痛明显减轻,关节粘连,活动受限。

      【养生及治疗原则】

      整复固定,活血化瘀,理筋止痛。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可应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生地、当归、赤芍、苏木、鸡血藤。再随证选用中药,如疼痛剧烈者选用乳香、五灵脂、血竭;体弱肾虚者选用生

    熟地、山药、黄芪、金毛狗脊、菟丝子。②中成药选用壮骨络筋丹、小活络丹。③有补气养血的单味中药有黄芪、当归、太子参。

        2.外治法敷贴法:骨折早期可用紫荆皮散,锨红热痛者外敷清营退肿膏;中期外敷接骨续筋药膏;后期可用损伤风湿膏。②固定法:用小腿夹板5块,排列的方法是小腿内侧、外侧、后侧、前内侧和前外侧各一块。对下113骨折或髁下骨折,应作超踝关节固定法,内外侧夹板应上达胫骨内,外踝平面.下齐足底;对上113骨折,应作超膝关节固定法,内外饲夹板应上超膝关节10厘米,下达内外踝上4厘米,后侧夹板的上端应超过胭窝部,将膝关节置于屈曲400800位置予以固定。

        3.针灸法耳针:取神门、敏感点,捻转手法,中强度刺激。留针2030分钟。有止痛安神之功效。

        4.整复法  助手两人,一人握小腿上端近膝关节外,固定勿动,另一人握足踝部.行

    相对拔伸,医生立于中间,待骨折断端充分拉开后,一手握上段断端,另一人拿住下段断端,在凑合上段断端,同时加用端提挤按手法矫正前后左右移位。骨折复位后,嘱助手将远断靖作轻微摆晃推碰动作,使骨折断端紧密接触。

      5.食疗法补骨脂10,五加皮5,红枣12,加水,用武火烧沸,改用文火煮40—50分钟,滤渣,放白糖搅匀,服食。有补肝肾,强筋骨之功。②猪骨熬汤去骨去油.以汁代水煮粥,服食。用于中后期食欲不佳者。③萝卜200(切块),檑皮6,煮汤取汁200毫升,加蜂蜜2匙,饮服。用于骨折初期有腹胀便秘者。④麻雀2(洗净,取肉剁碎)。将余下骨肉煮汤,食时加葱、盐、味精。用于脏腑虚损,赢瘦体弱者。

      【按语】

      患者骨折后,为了能尽快恢复小腿的负重功能,必须对骨折断靖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移位及肢体缩短应予完全纠正,从而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固定后,即刻指导其作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及股四头肌收缩锻炼。稳定型骨折固定2星期后,在医生指导下作抬腿及屈曲膝关节活动,3星期后,在夹板继续固定下,可以离床双拐不负重步行。后期可作搓揉舒筋及蹬车活动。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