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养生社区:淄博|北京|杭州|泰安|济南|青岛|滨州|东营|潍坊|通化
  • 养生应用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方养生 > 养生应用 > 妇科 > 正文
  • 外阴瘙痒症

  • 来源:《中华养生大全》 作者: 沈丽君 时间:2007-02-07 10:12:14
  • 核心提示: 外阴瘙痒症是指无原发的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疾病。发病原因尚待阐明,激惹因素为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维生素A及维生素B缺乏症、卵巢功能低下、代谢障碍、内脏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外阴瘙痒症是指无原发的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疾病。发病原因尚待阐明,激惹因素为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维生素A及维生素B缺乏症、卵巢功能低下、代谢障碍、内脏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局部激惹因素如阴道分泌物有刺激、多汗、摩擦、衣着刺激过敏、阴虱、多种皮肤病的伴随症状,也可为精神因素而引起的。以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和外阴白斑为常见。

        中医将外阴瘙痒症归Jk"阴痒阴门瘙痒”、“阴蜃”范畴。认为本病病因为湿热蕴结,或血虚生风化燥。肝经湿热或肝郁脾虚化火生湿,湿热之邪,随湿下注,蕴结阴器;或肝肾阴虚,生风化燥,阴部肌肤失养,不荣而痒;或感染虫蜃,虫扰阴部,发为阴痒。

        [临床表现]

        外阴持续性瘙痒,夜间加剧,以阴蒂、大小阴唇为主,也可波及整个外阴,甚至肛门部位。除瘙痒外,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瘙痒重者因搔抓而皮肤有抓痕、血痂、色素沉着、淋巴结炎,病程长者局部可能有苔藓样改变。苔薄黄,脉弦数。

        [辨证分型]

        分二型。肝经湿热型:阴部瘙痒,甚至痒痛,坐卧不安,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米泔样,其气秽臭,心烦少寐,口苦而腻,胸闷不舒,纳谷不馨,舌苔黄腻,脉弦数。②肝肾阴虚型:阴部干涩,灼热瘙痒,或带下量少色黄,甚至血样,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时有烘热,汗出,口干不欲饮,耳鸣,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养生及治疗原则]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或滋肾降火,调补肝肾。

      [养生及保健方法]

      1.药物法  可应用清热利湿的中药,如苍术、薏苡仁、黄柏、丹皮、通草。再随证选用中药,如肝经湿热型选用萆蘚、泽泻、赤茯苓、滑石、龙胆草、栀子、黄芩;肝肾阴虚型选用生地、山茱萸、山药、知母、黄柏、制首乌、地肤子、白鲜皮。②中成药选用龙胆泻肝丸、知柏地黄丸、愈带丸。③有止痒作用的单味中药有鹤虱、苦参、苦楝皮、百部、徐长卿。 

      2。外治法  大蒜100,打碎,加水煎汤,趁热熏,温后洗外阴。有杀虫止痒的作用。②苦参60,白头翁60,加水1 000毫升,煎至700毫升,冲洗阴道。有止痒作用。可治滴虫性阴道炎。③黄柏30,贯众30,苦参30.克,芜荑20,加水浓煎,用棉签蘸药液搽外阴及阴道,每日2次;也可用带线棉球蘸药液塞入阴道内,每日1次。有杀菌止痒作用。可治霉菌性阴道炎。④冰硼散、锡类散等量,混匀,每日清洗外阴后,涂大小阴唇1—2次。有止痒作用。

        3.针灸法  针刺阴廉、曲骨、会阴,中等强度刺激。隔日1次。有滋肾.,调补肝肾作用。

        4.按摩法  在脚全息阴道区找压痛点,按揉3—5分钟。按揉脚全息脾、下半身淋巴腺、胸部淋巴腺,各2分钟。按揉三阴交、足三里,各2分钟。有调节内分泌功效。

        5.食疗法  鲜马鞭草60或干品30(洗净,切段),猪肝60~100(切片),混匀后放碟内,隔水蒸熟服食。每日1次。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的作用。用于白带多,阴痒者。孕妇忌服,脾胃虚弱者慎服。②薏苡仁30,先煎,加莲子30(去心),共煮粥,加冰糖、桂花,作早餐或随意服食。用于湿热型外阴瘙痒症。③冬瓜子仁50,共捣末,混匀。每日2次。用于肝经湿热所致阴痒带多者。④大米50,煮粥,将熟时加马齿苋适量,煮几沸。有清热利湿,止带止痒作用。

        [按语]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勿用开水烫洗患处,清洗时不用强碱肥皂;浴具毛巾个人专用,勤洗澡。内裤用布料,勿用不透风的化纤材料。本病未愈应节制房事。对于虫菌感染者要验白带,对症治疗,配以食疗与外治,效果更好。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
  • 延伸阅读:
  •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经营许可证 国家编号:B-0101-0027-000031山东编号:(鲁)-经营性-2016-0014 中电商协团证字第TQ0142号 京ICP备11018379号-2
    Copyright©1999-2019 TH55.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汉中医药网 版权所有